羅梅
摘要: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成長要素中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而教育過程中的問題,促使了筆者的對工作觀念、內容和方式的思考和轉變。本文,就是對該問題思考的成果。筆者努力呈現出來,就教與各位同仁和朋友。
關鍵詞: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幾個轉變
成功教育起步于習慣養成。教育的核心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人。習慣是什么?習慣是存放在一個人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最近,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云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養成了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孩子的幼兒時期正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一個公式是: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氣力=后期教育花一噸的氣力。這說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幾年前,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時,記者問其中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的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仔細的觀察事物。”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說明了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的一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當然,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
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使幼兒受益終身受益,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一提到良好行為習慣,有些老師便會將“嚴格遵守規矩或紀律”“如何管理好幼兒掛上鉤”。于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成了對幼兒行為進行控制的過程。我們意識到:尊重幼兒需要,培養幼兒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促進幼兒主動發展。下面,筆者就幼兒園中班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問題,做如下闡述:
良好習慣的規格建立或評價轉變:由教師主體轉變為教師和幼兒共同主體。以往,筆者對于我們班提出統一的要求比較多,個體服從集體的規則也多。現在,筆者發現由教師和幼兒共同建立規則,幼兒會積極的遵守。筆者那個班,每天上完廁所都是由老師負責檢查和督促要求幼兒洗手,但有些幼兒總是會趁著教師不備就忽視這一環節的重要性,所以經常會有幼兒過來解法說某某沒有洗手,通過觀察和思考,筆者發現有個別幼兒確實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而且在教師提醒之后依然跟以前一樣,沒有任何的改變。剛開始時,我讓看廁所的教師加強對幼兒的看管,但收到的效果不明顯,由于教師要幫個別年齡較小的幼兒整理衣物,所以還是有孩子經常不自覺。而孩子們還是會忽略洗手這個環節。在經過老師以及幼兒們的多次提醒之后仍然沒有形成自覺的意識。顯然,被動的服,就沒有從根本解決幼兒不洗手的問題,于是,筆者多次去咨詢一些資歷比較深的教師以及去網上查相關資料。和幼兒一起進行了一次試驗——筆者特意把自己的手弄得臟兮兮的,然后端來了一盆干凈的水以及洗手液,讓幼兒們觀察老師洗手之后水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隨后,孩子們驚奇地發現:剛才還干干凈凈的水,在洗手之后就變得臟兮兮、黑乎乎……筆者就趁勢做些引導——幼兒如果不洗手,那么那些臟兮兮、黑乎乎的細菌進入了我們的身體之后,會有什么后果呢?為此,我還特意向幾個平時不喜歡洗手的小朋友提問:如果沒有洗手,又把臟兮兮的手放進了嘴里,會怎么樣呢?因此,他們就比較自然地知道自己以前沒洗手是多么的不愛衛生。經過這次小試驗,筆者驚奇地發現:幼兒們都會很認真洗手。可見幼兒對于日常規的培養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兒并不了解常規培養的原因,也并不理解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身的關系,同時也使筆者意識到對于幼兒常規培養應先從幼兒理解著手——把教師主體變化教師和幼兒共同主體,讓幼兒自覺履行和改正取代教師的硬性規定。在和幼兒交流中發現,教師建設性的建議往往會讓幼兒有被批評的感覺,從而產生不良的情緒,而同樣的評價主體由同伴來說,幼兒確認為有同感。這說明評價主題會影響評價效果。
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容的轉變:由體現教師的主觀性轉變為師生共有的人文化。
研究表明: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一個重要障礙——要老師要他怎么樣,而不是他自己要怎么樣,缺乏人文性色彩,難以讓幼兒從心底理解和接受。以前,筆者班上的個別幼兒,總喜歡亂扔垃圾,不管筆者怎么強調,可那個別幼兒還是我行我素,不是把垃圾扔在位置下,就是把垃圾不扔進垃圾桶。因此,桌子下和垃圾桶旁都是垃圾,看起來臟得可怕。于是,我就想了個辦法:讓每組選出一個清潔管理員,讓幼兒管幼兒。可是,效果依然是不盡如人意。于是,筆者就經常叫孩子們和我一起撿,但問題在于有些幼兒怎么喊也喊不動。怎么辦呢?筆者左思右想,突然想到幼兒都喜歡聽故事。于是,筆者給他們編了一個《垃圾回家》的故事,在極豐富表情配合著夸張動作的表演講述下,孩子們聽得非常認真。聽完后,部分幼兒低下頭陷入思考;最終,幼兒們全都低下頭看自己的位置,隨后是教室的每個角落一瞬間就變得干干凈凈。看到這么干凈整潔的教室,我和孩子們都笑了。事實證明,由體現教師的主觀性轉變為師生共有的人文化內容,促進了幼兒行為習慣的轉變。
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方式的轉變:由教師語言指令轉化為師生共同討論。
指令性或者教化式教育,效果總不令人滿意;而和風細雨的討論,總會觸及心靈,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期之初,筆者發現,班里有許多孩子有拖著椅子走的習慣,兩個小椅子腿著地,受拽著椅子背,椅子腿沿著地面發出很難聽的聲音。老師也總是在一旁提醒,但效果不明顯,后來,我直接把他提出來,當成一次討論活動,讓孩子來討論“說說怎樣愛護小椅子”。結果孩子們討論很激烈,你一言,我一語——有的說不能使勁搖椅子,有的說不能托著椅子走等等。根據孩子們所說的用夸張的動作表現了出來,惹得孩子們哈哈大笑。趁機引導:剛才老師這樣做,對不對?還特意問那些喜歡拖椅子的幼兒的感受,引導他們認知并改正到自己的錯誤。
另外,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有賴于強化家園共育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比如,對幼兒不能按時作息問題,就可請家長也配合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同時,家長也反應幼兒在家的行為習慣問題,教師及時跟進教育,家園目標一致,相互理解,自然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們成長的一生都是很有幫助的,相信以上幾點對于我以后的工作會更加的有幫助。
參考文獻:
[1]范海霞.社會學習理論下的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2]朱玉波.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探究.新課程.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