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慧婷
摘要:近年來,通過重新評價歷史,試圖憑借肢解的史實重評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中國社會思想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在“重評歷史人物”等主張之上,在“片面取材,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的思想的指導下,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產生沖擊,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背道而馳。清醒地認識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實質和其嚴重危害性,對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搶占制高點,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從而有效遏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濫。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歷史人物;實質;危害
所謂“歷史人物”,通常是指在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對人類社會發展起到推動或阻礙作用的人。評價歷史人物,應秉持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但歷史虛無主義目前在我國的突出表現之一則是顛倒是非、對歷史人物“重新評價”。
一、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的“重新評價”歷史人物
“片面取材,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鴉片戰爭以來追求進步的各類歷史人物,如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陳獨秀、魯迅等,都難逃被貶低、丑化的命運。有人稱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是西方中世紀式的黑暗神權政治,是歷史的反動與倒退;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的亂臣賊子”,是阻礙歷史發展的罪人;魯迅是“虛無主義者”,“是超階級黨派的”,“并不關心政治、革命”。例如,在最近發生的中央電視臺某著名節目主持人飯局門事件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的光輝歷史成為了被呲的對象。除此而外,黃繼光、邱少云、董存瑞、劉胡蘭、狼牙山五壯士等革命先烈幾乎無一幸免地遭到質疑,雷鋒、賴寧等新中國道德楷模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到抹黑,種種認為他們是虛擬人物、虛擬故事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甚囂于大眾之間。[1]
取其一點,不及其余,甚至無中生有,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歪曲和顛覆歷史的慣用手法。歷史學家龔書鐸教授曾指出:“歷史虛無主義并不是對歷史完全虛無,而是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他們虛無的是人民革命的歷史和歷史的進步人物,而對反動統治者、歷史的倒退者以及賣國者,則加以美化,做翻案文章。這就是他們“重寫歷史”的實質。歷史虛無主義者用一些片面的材料,就很輕易地做出結論,輕易地推翻過去的判斷,并把它當成“創新成果”塞給讀者,這對于不了解歷史的人來說是很有迷惑作用的。
二、從歷史人物所謂的“重新評價”看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
歷史虛無主義顛覆前人的歷史結論,盲目和錯誤地使用逆向推理對一些歷史人物進行顛覆式的重新解讀,其實質是典型的唯心史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就是要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有的學者指出:“從本質上來說,一方面,虛無主義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它拋棄了唯物史觀,隨意“任性”的歪曲歷史,主觀臆斷地解構歷史,它拋棄了唯物辯證法,片面地截取歷史的圖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引用所謂的歷史真相解密的史料,摻入片面的證詞或數據,瓦解全部的歷史畫面。”[2]當今在網絡世界里,一些網站、論壇中充斥著長篇累牘地重寫歷史、調侃歷史的文章,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中各種“發明歷史”的段子盛行于世。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曾寫下一段至今仍引人深思的文字:“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3]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是在西方各種以唯心主義歷史觀為哲學基礎的錯誤思潮的影響下,適應西方國家對我實施和平演變戰略的政治需要和國內反社會主義勢力的策略變化而泛起的一股政治思潮。
三、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嚴重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濫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它妨礙人們對歷史的科學認知,割裂革命與建設、歷史與現實的有機聯系,破壞歷史共識與政治共識的形成,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因此,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嚴重危害要有清醒的認知與警覺。[4]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本危害就在于,從歷史領域入手,通過否定、丑化歷史達到否定現實的目的,借以摧毀我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歷史依據,否定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
第一,歷史虛無主義所反映的不僅是文化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不僅是對待歷史的態度問題,而且是對待現實的態度問題。歷史虛無主義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貶損甚至否定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說到底,就是否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主流歷史結論,就是否定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三個選擇”(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
第二,消解主流意識形態。事實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確實使一些人、特別是一些年輕人不能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從而對主流意識形態總是抱有懷疑態度。總之,歷史虛無主義動搖了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對“三個堅持”的信念,造成了人們的思想混亂,誘使廣大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社會主義的必然性、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理性產生懷疑,動搖黨的領導地位,危害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穩固。
第三,模糊和擾亂人們的價值評價標準。不同的歷史觀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如何看待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淡化或質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導致民族和文化的虛無主義,優秀的文化被否定,民族獨立的歷史被篡改,是非榮辱被顛倒,與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把中國歷史拉向倒退。這不但會摧毀社會主義中國的立國之本,而且也會在實際上使強國之路歸于破滅。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和其他錯誤思潮相配合,對我們國家和民族將會造成的嚴重危害,我們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5]
參考文獻:
[1]李艷艷.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新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5(7):35-38.
[2]狄英娜.撥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迷霧[J].紅旗文稿,2015(11):39.
[3]龔自珍全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22.
[4]姜迎春.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成因、表現及其危害[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4(5):38-42.
[5]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特點及其主要表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