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伶 文
“人殉”的興與廢
□ 伶 文
一輩子干了無數糊涂事、荒唐事的明英宗,卻因為臨終前的一個舉措,使自己獲得了千古美名。這個舉措就是——廢除“人殉”

“人殉”,顧名思義,就是用活人殉葬——死亡的貴族、統治者渴望在另一個世界里繼續過著有人伺候和奉養的好日子,于是便把生前供他們役使的奴仆、嬪妃、婢女甚至將領殺掉,跟自己一同埋進地下。
作為一種廣泛流行的古代喪葬儀式,人殉無疑是一種殘忍之至、邪惡至極的做法。據考證,第一個以“人殉”臭名昭著的是秦武公,他死時,殉葬了66人。至秦穆公時,殉葬177人;到秦始皇時,“則凡后宮無子者,皆令從死。”負責建造墳墓的工匠——尤其那些制造防止盜墓的機關的工匠們,在秦始皇陵落成的那一天,也被悉數趕進墳墓內活埋,“當時死者,當不下數萬人”。
此后,歷代人君相沿,“人殉”沿襲了千余年。在千余年的時間里,不知道有多少無辜的人被當做陪葬品,跟那些帝王將相一起埋進了地下。
不過,總的看來,隨著歷史的進步,人殉一點點被“簡化”,尤其宋代,隨著儒學的興盛,“人殉”這么不“仁義”的事兒,哪個皇帝也不愿意攤上千古罵名,所以極其罕見,即使有,陪葬者的數量也大幅減少。
“人殉”在遼金時期死灰復燃,又流行了近700年。元代政府甚至大肆鼓勵民間殉葬行為,《元史》中記載了很多“夫死妻殉”的“光輝事跡”。
明太祖朱元璋開了明代殉葬的惡例,朱元璋死后,光殉葬的嬪妃就有46人。明代學者王世貞在筆記《弇山堂別集》中記錄,由于死者太多,而其后又發生“靖難之役”(注:朱棣爭奪建文帝皇權的斗爭),國家陷入一團混亂,以至于朱棣打下南京奪取政權后,有人提出加封這些宮人的親屬,都很難一一核對名單。
而朱棣的殘暴程度不亞其父,在人殉這件事情上也深得遺傳。據《李朝實錄》所記,朱棣駕崩后,宮人殉葬者達30多人。殉葬那天,先安排一頓餉食,食畢撤餉,將她們都帶進殿堂,殿堂上放置著幾十張大小床,讓她們站于其上,然后將繩圈套在每個殉葬者的頭上,然后迅速抽掉她們腳下的床,30余人“皆雉經而死”。30多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女子,其中一人向她的乳母道別喊道“娘,吾去!娘,吾去!”慘絕人寰的哭聲催人淚下。
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死后也都采用了“人殉”,雖然陪葬的人數大為減少,但殘暴程度卻一般無二。明宣宗死后,被逼殉葬的妃嬪和宮女們的哭聲,深深震撼了時年只有7歲的少年朱祁鎮的心,這成為他一生揮之不散的噩夢。朱祁鎮就是隨即繼位的明英宗。
總體上說,明英宗是個行事十分荒唐的皇帝。他做的最荒唐的一件事,是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御駕親征,討伐瓦剌(注:蒙古族的一支),結果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英宗因此當了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
說起明英宗廢除“人殉”,一個很少被正史提及的原因是:他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妻子錢皇后。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后,滿朝文武大致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驚慌失措,一種是想著在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的過程中官升三級,還有一種想著保衛國家,幾乎沒有人想到被俘的朱祁鎮,除了他的結發妻子錢皇后。
這個從16歲嫁給朱祁鎮的女人,為了營救丈夫,把自己所有的財產拿了出來,由于沒日沒夜的哭泣和跪地祈禱丈夫平安,她的一只眼睛瞎了,一條腿也殘疾了。等到丈夫被贖回后,錢皇后又跟他一起被關進了冰冷的南宮(注:朱祁鎮被俘后,其弟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朱祁鎮被釋放后,朱祁鈺將其軟禁起來),過著一種實質上是囚禁的日子。在當時極其艱苦的環境里,為了換一點吃的,錢皇后還拖著病體做一些手工活兒、絲織繡品拿出去賣錢。可想而知,明英宗和錢皇后這對患難夫妻的感情,是怎樣的相濡以沫,生死與共。
“奪門之變”后,明英宗奪回皇位,對錢皇后更加情深。他甚至將是否忠于夫妻感情作為衡量官員合格與否的標準。一個名叫馬良的官員,曾深受明英宗青睞,馬良的老婆死后沒多久,馬良就續弦了,明英宗得知后大怒:“此人簡直天良喪盡!”從此再也不見他。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明英宗一病不起,知道自己很快將要死去,他唯一牽掛的就是錢皇后。由于錢皇后一直沒有生育,太子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為了執掌后宮大權,很可能會要求錢皇后殉葬,到那時,錢皇后毫無奧援,只能一死。
英宗想起父親宣宗死后,回響在內宮里的哭聲,于是將兒子朱見深叫來,鄭重下旨:“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無論做兒子還是做臣子,朱見深都只有服從的份兒。從此以后,明代王室消滅了人殉制度。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用定法的形式將殉葬擴展到全國上下。清史載,努爾哈赤、順治、康熙年間都有殉葬。多爾袞的母親就是在努爾哈赤死后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被皇太極逼迫殉葬的。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有位名叫朱裴的御史建議禁止這一行徑,康熙立刻表示同意,并以嚴厲的口吻下旨,禁止隨主殉葬的惡行。至此,普遍存在的“八旗以奴仆殉葬”的制度才被禁止。但清統治者一邊明令廢除殉葬制,一邊卻在實際行動上大力表彰妻妾“自愿”殉死的舉動,民間各地官府表揚妻妾殉夫,稱她們為“烈女”、“節婦”,并修書、立牌坊。因而,終清之世,實際上人殉制并未徹底根除。
(摘自《新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