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 銳
“半”字人生
□ 車 銳

假如事事盡如人意,哪還有什么努力和輝煌精彩可言呢?
晨起讀書,看到一句話“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頗有意趣。
國學大師季羨林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菜根譚》中亦說:“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奔毱分?,有感于心,這說的是一個度的問題。
半開之花,正是美麗綻放的過程中,會讓人想到一日比之一日的鮮艷。而面對開到極致的花朵,我們難免會想到盛極而衰,想到落紅如雨。有時人亦如此,不看碌碌無為時,不看飛黃騰達時,只看他在路上的跋涉,就是一生中最美的片段。此時,人心中希望正好,信心正濃,已走過了黯然落寞、彷徨無助的凄涼,還未被驕傲侵蝕,未被光環掩映,正是最值得注目的時刻。
人生事多是如此,不是非要做到極致,才能回味悠長。如酒飲微醉一般,嘗到了酒香,在微醺中陶然有真意。若是一醉酩酊,則境界全變。如此就想到了吃飯,一些聰明的人只吃到半飽便停箸不食,這大合養生之道。常有人吃飯時,不吃到無法下咽絕不罷休,此時一想美味則憎惡盈胸,更有欲嘔欲吐之感,全無美好回味之趣。
“半”,是一種有取舍的人生境界。世間之事多存缺憾,我們常常強迫自己去追求一種完美,卻總是落得滿心傷懷。故此,人生當求半而不貪全,當我們貪戀追求一種完滿,有時實如水中逐月,更可悲的是,我們還覺得自己是在積極地求取進步。
求半即知足,知足當可常樂,這并非是消極,而是一種睿智。明末清初的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說的是一種豁達從容、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生活狀態:
“看破浮生過半,半字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里乾坤寬展。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土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
而知足并知不足,則是一種境界。人們常常羨慕書中那些別樣的人,如半官半隱的王維,或古代那些半耕半讀之人。我們欽羨他們的安逸平和,而我們的煩惱來源于在世事奔忙勞碌中,心被填得滿滿,連夢里都不得清閑。究其根本,是我們不能把心騰出一半來,去容納一些喜歡的東西。
一直覺得全力以赴,全心予之才能成功,實則是一種羈絆,若在心里融入自己所欣喜的種種,你會發現,腳步更從容,生活并沒有那么疲累。晚清名臣曾國藩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求闕齋”,意在持滿戒溢,知足自省,“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是他常誦的格言。中和謙恭,虛懷若谷,順其自然,日積月累,才能兼收并蓄,為之大成。
古人說:“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奔偃缡率卤M如人意,哪還有什么努力和輝煌精彩可言呢?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遺憾才顯出生活本色。西方有句諺語:“當你選擇面對陽光,黑暗永遠在你的背后。”所以,生活里有陽光就會有黑暗,不可能事事稱心如意。在五光十色眼花繚亂的花花世界的誘惑面前,特別是在激烈競爭,崇尚快餐文化的今天,付出應有的努力,但又“萬事只求半稱心”,不勉強、不硬撐,也許才能坦然地的面對人生,淡泊地看待榮辱得失。
(摘自《中國青年》201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