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
“基于分布式可重構航天遙感技術”將促進航天研制理念轉型
Spac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Based on Distributed Reconfigurable Technology Will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erospace Research Concepts
劉勇 董玉翠(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承擔的“基于分布式可重構航天遙感技術”(以下簡稱“分布式可重構技術”)項目獲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該項目緊密圍繞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航天事業發展的“十三五”規劃的總體部署,針對傳統遙感衛星系統研制成本高、周期長、數量少,導致系統時間分辨率低、重訪周期長、抗損能力弱的特點,面向應急遙感等迫切任務需求,開展分布式遙感衛星系統設計和應用研究,推動微小衛星技術進步,拓展微小衛星應用領域,實現應急觀測等多種遙感應用。
總體目標是建立“分布式可重構”衛星遙感體系,進行基于“分布式可重構”航天器的高精度、網絡化、智能化遙感技術研究,突破衛星模塊化標準化的集成設計、多載荷數據智能化處理、結合仿生學的分布式衛星構型設計、基于博弈機制和多智能體協商的構型優化、面向多星組網的高精度分布式測量和在軌自組裝的分離對接控制、自適應網絡編碼的傳輸控制、光學合成孔徑共相探測與校正、智能化載荷等核心關鍵技術。還要研制衛星試驗樣機,實現多星協同成像、合成孔徑成像等多種成像模式,完成系統地面演示驗證。
驅動微小衛星技術發展
“分布式可重構技術”衛星系統的研制將促進微小衛星的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帶動相關領域的技術突破:發展高精度分布式測量、星間高精度激光通信、編隊可重構分布式協同控制等技術,滿足未來航天器集群編隊應用需求;發展多相機光學合成孔徑、高精度一體化載荷集成、相機自標定等技術,構建未來超大口徑相機系統。

“分布式可重構技術”多模式對地遙感
促進航天研制理念轉型
在當今軍事及商業遙感越來越復雜的需求牽引下,傳統大航天器的有效載荷數量不斷增加,并且需要不斷提高航天器指向精度及使用壽命,由此帶來了設計費用高、研制周期長、發射風險高等問題。開展“分布式可重構”航天遙感技術的研究,采用具有風險小、成本低、周期短、易發射的多個小型航天器,代替單獨的傳統大型航天器。另外,“分布式可重構”航天系統具有靈活性好、可靠性高及快速響應能力,面對空間碎片等威脅,分離集群航天器可快速補充和重構,具有更高的抗損壞能力。
推進航天裝備應用升級
“分布式可重構技術”通過多顆衛星編隊設計和協同工作,實現超大幅寬拼接廣域態勢感知、多星多角度觀測立體成像、密集編隊長時間連續觀測、合成孔徑高分辨率成像、全球組網快速重訪等多種成像模式,提升衛星運營模式,增強在軌應用效能。
陸征/本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