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評論員
論 壇
該有的投入不能省
○ 文/本刊評論員
在互聯網經濟風生水起之時,實體經濟卻過得并不順利。為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要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作為實體經濟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石油石化行業自當位列其中。而對石油石化領域而言,油氣產量又是行業發展的根基。
據國土資源部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的石油產量同比下降約1500萬噸,同比降低了7.15%。這是近年來國內石油產量首次降到2億噸以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年降幅。預計,此降勢在2017年還將持續。
一方面國內原油產量下降,另一方面對外原油進口量在不斷上升。2016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突破國際警戒線,超過了65%。
透過這兩個表面數據,更讓人揪心的是,作為產量變化背景之一的我國油氣儲量狀況目前尚缺乏深入的分析。就像互聯網經濟的熱鬧終究掩蓋不了實體經濟持續低迷的狀態一樣,油價高企在一定程度上遮蓋住的一些問題與矛盾,正在逐漸顯現。
“只有潮水退去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成腰斬式下跌。全球石油行業尤其是上游領域隨之陷入發展的寒冬期。一道全方位降低成本的大幕在三大石油公司中徐徐展開,勘探投資不可避免地被大幅削減。
數據顯示,去年,中石化上游投資縮減至479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為801.96 億元和547.1億元;中海油大幅壓縮投資支出至600億元;中石油也在低油價壓力下將資本支出同比削減約23%。
“上游發展,勘探先行”。三大公司敢于降低上游支出,原因之一是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連續9年超過10億噸,感覺儲量保障不成問題。然而,新增探明儲量不等于新增可采儲量、技術可采儲量不等于經濟可采儲量。中國目前長期存在相當數量的未開發儲量且數量與日俱增。
我國石油行業上游領域目前所展現出來的困難,是我國對儲量經濟可采性掌控過于寬松所帶來的。國家與企業應該進行認真反思長期形成的某些固定思維,保持戰略接替的進攻態勢,保障一定數量的預探井,對探明儲量強調經濟可采性的動態評價,依靠科技和改革降低成本。同時,石油企業要想長遠發展,不能把根基忘了,該有的投入不能省。
責任編輯:趙 雪
znzhaox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