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近東北二人轉
二人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打開電視,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表演: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或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這就是典型的東北二人轉哦!

二人轉
二人轉又叫“蹦蹦”“小秧歌”“春哥戲”等,是我國東北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廣泛流傳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古的東部地區。
說起“蹦蹦”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呢!
傳說乾隆皇帝去看二人轉,年輕的藝人在上臺演出時緊張得不得了。一位演員下臺后不由自主地說道:“我這心在蹦蹦直跳啊!”這句話正好被皇帝身邊的太監聽到了,但太監沒聽清楚。看完后,皇上問太監:“這都演的什么啊?”太監答不上來,只記得剛才演員說的“蹦蹦”兩個字,便敷衍著回答:“蹦蹦。”后來,“蹦蹦”這個名字就這么傳開了。
二人轉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深受東北地區老百姓的喜愛,上自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幾歲的小孩,都能唱上幾句。它的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在東北民間中流傳著“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老百姓中的影響有多深。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lào),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的,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
東北大秧歌是東北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場面紅火、舞蹈豐富。每年正月,無論城鎮還是農村,都有秧歌隊歡快活潑的嗩吶聲、鑼鼓聲在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中回蕩。

東北大秧歌

蓮花落
蓮花落俗稱“瞎子戲”,是當時盲人乞丐行討時唱的民間曲藝,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通常為一人,自說自唱,自己打著七件子(左右手共拿7塊竹板)伴奏。
二人轉最初都是由男性演員表演的,化妝成一旦一丑(一男一女)。后來出現了女演員,由一男一女表演,做簡單的化妝。
從名字上看,“二人轉”應該是兩個人演一場戲,其實不全是這樣,它有多種演出形式呢,大體可分為“單”“雙”“群”“戲”4類。

單出頭
“單”:又叫“單出頭”,即一個人演一臺戲,一人演多個角色,且唱且舞,類似于“獨角戲”。
“雙”:又叫“雙玩藝”, 兩個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
“群”:也叫“群活兒”,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一群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臺上唱戲。

雙玩藝

拉場戲

四功一絕
二人轉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以“唱”為首,高亢紅火,風趣幽默;“說”指說口,多采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機智靈活;“扮”則指扮演人物以形寫神,以假亂真;而“舞”更是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令人拍手稱奇。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和扇子較為常見,還有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等絕技。
二人轉的唱腔,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呢。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5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4塊竹板,一手打兩塊)。
二人轉的藝術特點是集說、唱、舞于一體,以唱為主,且唱且舞,中間加上一些口語說詞,表演時拿手絹、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過程中不時加一些類似于雜技的“絕活”,是一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表演藝術。
怎么樣?看完這些,你是不是對東北二人轉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