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令飛
一入秋冬,很多人指甲附近的皮膚便會出現“倒刺兒”。為什么指甲周圍容易長倒刺兒?
指甲周圍的皮膚與手上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樣。這部分皮膚覆蓋甲板近端1/4的稱為近端甲褶,這部分皮膚缺乏毛囊,沒有皮紋和皮脂腺,皮膚也相對更薄,是炎癥、化學刺激、過敏反應的常見區域。
我們常說的手指倒刺兒,醫學上叫“逆剝”,是常見的甲周皮膚問題。角質層是皮膚最表層的一層薄薄的“死皮”,是皮膚的第一道屏障。角質層表面有一層皮脂,是皮膚的天然保濕劑,可以減少角質層水分蒸發,保證含水量,使角質層和下面的皮膚緊密貼合在一起。如果經常用肥皂、洗滌劑等洗手,或是物理摩擦等原因除去了皮膚表面的皮脂,就會讓角質層失去保護,水分蒸發過多而出現干燥和剝離,產生倒刺兒。
長了倒刺兒,最忌諱的就是用手撕。甲上皮的結構向下、向后連接,生拉硬撕會導致倒刺兒的進一步撕裂,結果越撕越大,越撕越深,造成皮膚深層的進一步損傷,甚至有引起皮膚感染和甲溝炎的風險。因此,別看倒刺兒小,處理起來也蠻有講究。正確的做法是,先用溫水浸泡長有倒刺兒的手,大約浸泡五分鐘后,待指甲周圍的皮膚變軟之后,再用指甲鉗或是小剪刀貼著倒刺兒的根部徹底剪掉。在剪之前,指甲鉗和小剪刀最好用酒精消毒,長倒刺兒的地方則用碘酒消毒,避免感染。
預防倒刺兒,最重要的是保持手指周圍皮膚的油脂和濕度。因此,如果手經常要在洗滌劑中工作,最好戴上乳膠手套。平常洗手后要即刻涂抹護手霜,護手霜能保證皮膚的適度濕潤,油脂能防止水分的蒸發,保護皮膚。
鏈接:秋冬季節,可以適當多吃點胡蘿卜、堅果。前者富含維生素A,后者富含維生素E,對保持皮膚的滋潤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