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文煥
(天津市武清區畜牧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
天津市武清區奶業發展之路
文/袁文煥
(天津市武清區畜牧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
武清區是天津市重點奶業地區,占天津市奶牛存欄1/3。2002~2004年,武清區被中國奶業協會評為全國奶業發展20 強縣(市)。2003年,被國家和天津市列入奶業一體化經營優勢區域規劃。2005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奶牛科技入戶工程示范區,并被中國奶業協會評為全國奶牛強區。2006年,被中國奶業協會評為全國奶業發展50 強縣(市),位居第13 位。筆者作為武清區奶業發展的親歷者,對武清區多年奶業發展經驗進行了簡要總結,供奶業同仁借鑒。
天津市;武清區;奶業;發展
武清區位于天津市西北部,京津兩大城市之間,是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核心區和橋頭堡,區域面積1 574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7 萬畝,占土地面積的58%。轄29 個鄉鎮街道,人口79.3 萬,其中農業人口69 萬。武清區奶牛養殖業只有30 年的歷史。1998年以前,全區奶牛存欄僅2 000 余頭,主要是農戶小規模散養,自行銷售。2000年,區委、區政府提出“建設京津鮮菜園”的發展思路,把奶牛養殖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著力加以引導和扶持,使全區奶牛養殖進入了產業化發展的全新階段。經過多年發展,全區奶業總資產達10 億元。奶牛存欄4.5 萬頭,占全市的37%,奶牛集約化飼養率達100%,成母牛年均產奶量達7.8 噸,全區日產鮮奶520 噸。建成規模化牧場42 個,全部進行牧場智能化管理,15 個牧場安裝阿菲金、阿波羅、韋斯伐利亞等智能化擠奶設備,實現了智能化實時監控生產、機械化擠奶、管道輸送和冷鏈貯運。
縱觀武清區奶業的發展歷程,科學決策、政策拉動、服務推動是奶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農業支柱產業的重要基礎,主要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武清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奶業發展,把搶抓戰略機遇,增創發展新優勢,加快奶業率先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在引導奶業發展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奶業置于全國、全市和全區大環境中進行戰略思考分析,著眼大趨勢、大機遇、大空間,深入謀劃跨越發展的宏偉藍圖,努力做好宏觀指導的大文章。區委、區政府專門聘請數名奶業專家、教授擔任區奶業發展顧問,并多次組織專門力量,對周邊地區的養殖發展狀況、市場消費和需求狀況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充分分析行業動態和發展趨勢,正確估價自身發展情況和所處位置,積極捕捉產業發展契機,大膽探索奶業發展的新模式,進行反復的分析論證。發展奶業的構想,正是基于這個基礎,及時抓住結構調整這一發展先機,在區委、區政府親自倡導下,逐漸由萌芽走向成熟,最終發展成為武清區特色優勢產業,拉動了養殖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武清區委、區政府力求指導的前瞻性、創造性和可操作性,遵循科學發展、優先發展和優勢發展的三大發展戰略原則,超前研究發展規劃和配套管理辦法,近年先后出臺了《武清區奶業發展規劃》《武清區養殖業三年項目綱要》等一系列規劃辦法,形成了完善的規劃體系,使武清區奶牛產業在不同時期都有明確的遠期和近期發展思路、目標和具體任務,確保了奶牛產業始終在有序的軌道上穩步前進,走出了一條以科技為支撐,以產業化經營為紐帶,以質量建設為中心的持續發展之路。經過不斷調整升級,武清區奶業已發展成為全區農業的主導產業,由最初的快速數量擴張到突出質量效益再到如今的質量、效益、生態并重,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全區農戶奶牛養殖年獲純效益1.2 億元左右,農戶養殖1 頭成母牛年平均獲經濟效益4 000 元左右。同時,在奶牛產業的發展上,種養結合模式得到廣泛應用,全區種植苜蓿1.1 萬畝,農民訂單全株玉米達15 萬畝,近3 萬農戶人均增收1 000 元。
武清區委、區政府堅持“環境立區”思想,把服務環境作為養殖業發展的一項資源,提出“服務他人就是發展自己”的理念,下大力度為奶牛產業創造寬松的政策和服務環境,確保奶牛產業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
一是政府協調,政策開路,積極扶持奶牛產業發展。發展之初,專門成立由區長任組長,農委、畜牧、信用聯社以及規劃、土地、科研、財政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奶業發展領導小組,并相繼成立區奶業辦公室,具體負責全區奶業發展的規劃、組織、管理、協調和服務。同時出臺《武清區奶業發展扶持辦法》,在扶植階段,區財政撥出500 萬元專款作為奶業發展專項資金,同時積極爭取國家和市級奶業項目支持,全區每年奶業扶植資金均在1 000 萬元以上。同時協調金融部門加大貸款支持力度,在養殖場建設、DHI測定、凍精使用等多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在奶牛品種改良上,優質凍精除享受國家政策補貼外,區財政每支補貼25 元;在DHI測定上,凡自有牛群在200 頭以上農戶,給予免費測定;在疾病防治上,奶牛防疫、疫病監測實行全部免費;對應用TMR飼喂技術的農戶,每購置1 臺TMR飼料制備機,給予2 萬元補貼;每購置1 個保溫水槽給予50%補貼;對運用其它高新技術,如阿波羅、阿菲金管理系統、糞污無害化處理等技術的農戶,根據實際情況分別確定相應的補貼標準。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職能部門作用,全面落實全方位服務,在防疫滅病、飼養管理、品種改良、技術推廣、人員培訓等方面提供系列化無償服務,確保奶業發展一路綠燈。一系列的政策扶持組合拳,TMR飼喂、玉米青貯、優質凍精、機械化擠奶等早已普及為常態技術。
二是引進龍頭企業,為奶牛養殖提供銷售市場。積極調動企業、個人興辦養殖企業的積極性,扶持培育產業龍頭企業,努力打造以現代加工企業為載體,以產業化為核心的現代養殖業發展格局。武清區吸引了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娃哈哈、完達山、蒙牛、伊利等國內奶業巨頭先后加盟,現日處理鮮奶能力達1 500 噸,實現了鮮奶就地加工,成為奶牛產業的巨大支撐。同時區內培育了華明等武清奶業自主品牌。在此基礎上,武清區與北京三元,上海光明,天津海河,津河等乳制品加工企業加強合作,建立起穩固的奶源銷售關系,確保全區鮮奶盡產盡銷。另外建立了奶牛養殖合作社,養殖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通過政府宏觀引導,基本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鏈,有效發揮出政策、資金、技術的綜合作用,提高了奶業的整體競爭力。
武清區奶牛養殖2000年以前以粗放散養為主,沒有形成產業。為此,武清區把養殖規模化、集約化作為推進產業化的重要環節,突出抓養殖標準場和園區建設。
一是發展規模養殖場,加快現代設施化奶業建設。建設之初,聘請奶業專家進行規劃方案設計,制定規模場建設標準,確保功能布局科學規范,水電、綠化、環保、防疫等基礎設施設備配套齊全。在高標準建設規模場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小區軟硬件功能,特別是在科學飼養管理、糞污無害化處理、生物能循環利用、養殖生態環保等方面,先后建成和在建市級標準化奶牛場8 個,市級奶牛現代化示范園區6 個,在養殖和疫病防控、環境控制、現代設施設備等機械技術應用及計算機等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2008年國內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后,武清區大力進行奶業升級改造,將原有的56 個奶牛小區全部進行牧場化改造,目前全區整合改造后的牧場共42 個。自2015年以來,依托“美麗武清一號工程”項目累計投入8 000 多萬元,開始推進糞污治理工程,到目前全部牧場完成糞污改造。
二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奶牛養殖生產水平。狠抓項目帶動,先后實施部、市、區級科技項目20 余項,分別推廣了“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建設項目”“高產奶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項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等多項先進的養殖和疾病防治技術,不斷提高奶牛產業的科技含量。以奶牛科技入戶工程、科技人員幫扶困難村等活動為依托,分別選擇相應的養殖場建立科技示范點,在品種繁育改良、科學高效飼養、疾/疫病預防控制、改善生產環境、產品質量安全領域開展關鍵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通過產、學、研的有效對接,在全區建立起科技人員直接到場,良種良法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每年進行奶牛DHI測定,實現了科學選種選配,奶牛優質凍精改良率達到100%。新生犢牛成活率達98%以上。原料奶理化指標乳脂率達3.4%~3.8%,乳蛋白率2.96%~3.20%,微生物指標控制在4 萬~50 萬CFU/毫升。
武清區一直非常關注牛群質量,逐步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根據奶牛的產奶性能,不斷加大奶牛品種改良力度,制定了利用優質冷凍精液進行品種改良的補貼政策,區財政每年投入奶牛品種改良資金120 萬元左右,至今已投入改良經費2 000 余萬元。與此同時,由家畜改良站負責全區奶牛品種改良中優質凍精的選種、引進、質量監測,實行主渠道統一供應和發放。對轄區的配種員實行統一管理,由區統一培訓、考核,憑資格證從事配種工作。并建立育種檔案,對養殖場的奶牛實行戶籍化管理,統一登記造冊,建立系譜檔案,全部納入信息平臺數據庫。武清區分別與北京、天津、上海等奶牛種公牛站以及美國、加拿大、以色列的種畜廠家、胚胎公司合作,參配奶牛100%采用優質凍精,經過10 多年的改良,3 個牧場成母牛年單產突破10 噸,8 個牧場達到9噸,建成奶牛核心群3 萬頭,牛奶品質得到了顯著提高。
武清區奶牛飼養數量大,又地處京津冀之間重要樞紐位置,動物及其產品流通量大,防疫任務非常艱巨。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加強領導。武清區、鄉鎮、村建立三級防疫網絡,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區控制重大動物疫病指揮部由區長親任指揮長,逐級簽訂責任書,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責任追究機制。
二是綜合防控。采取免疫、檢疫、監測等綜合措施,嚴防疫情發生。全區每年開展奶牛布病、結核病檢疫凈化,以及口蹄疫等重點疫病普查工作,區畜牧中心還配備專門的防疫監測車,監測人員上門為牧場服務。多年來,武清區奶牛養殖場(戶)沒有重大疫情發生,奶牛免疫、檢疫率保持100%。
三是強化監管。武清區畜牧主管部門,嚴格按照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規定,加強奶牛養殖生產環節監管,幫助牧場建立健全企業質量管理手冊、生產技術操作規程、衛生管理規范、防疫檢疫等各項管理辦法和制度,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每月定期進行質量抽檢,確保奶牛生產和鮮奶生產質量安全。
2008年7 月,武清區投資680萬元,開始籌建養殖信息平臺,成為全國首家帶領私營牧場實現信息管理的地區。到目前為止,已建立1 個中心養殖門戶網和奶牛綜合服務、動物疫病防控、鮮奶質量監管等3 個系統的信息平臺。全區29 個鄉鎮獸醫站、42 個牧場全部聯入平臺,建成了系統的養殖檔案、防疫檔案、奶牛系譜檔案電子數據庫。區畜牧中心、29 個鄉鎮獸醫站和42 個牧場分別設有平臺操作員。平臺操作員每天對奶牛養殖、生產、繁育和防疫等情況進行數據采集。信息平臺的搭建和應用,初步實現了奶牛數字目標管理,形成了養殖數據采集、良種鑒定、性能分析、咨詢服務、防疫檢疫等功能集為一體的智能化管理模式。通過專門的管理軟件,牧場錄入牛群飼養、生產、繁育等基礎信息和每日動態信息后,軟件能隨時動態提供目標指數和趨勢分析圖,幫助牧場科學飼養管理、改良繁育和經營管理。同時通過平臺可以實時可視化監控奶牛生產,可同步視頻查看養殖生產、設備清潔、鮮奶貯運和收購等情況,主管部門能夠遠程進行鮮奶質量監管。奶牛系譜檔案電子信息庫的建立,也為武清區打造優質生鮮乳輸出基地奠定了基礎。
袁文煥(1972-),高級獸醫師,天津武清區畜牧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人事科科長,主要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
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