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以外多創造
——機遇發明法
◆花草茶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歷史上的發明創造并非都是預期的,很多產生于偶然的機遇中。
機遇非常重要,但需用心把握。所謂機遇發明法,就是對偶然現象、情況或想法予以高度關注并加以研究,發現其中的必然性,并應用得當的方法。
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經常會有“餡餅”從天而降。
美國科學家固特異從事橡膠生產多年,目的是解決橡膠冬天過硬、夏天軟臭的問題,做了無數次實驗都沒有讓夢想變成現實。
1839年的一天,他在實驗室做橡膠實驗時,不小心把一塊橡膠掉進了硫磺里。撿起沾有硫磺的橡膠后,他順手把它放在了爐火旁。
當無意中摸到那塊橡膠時,他發現橡膠的彈性很好,由此陷入思考中。經過不斷研究,他發明了橡膠硫化技術,改善了橡膠的使用性能。
歷史上,運用機遇發明法做發明的例子舉不勝舉,根據機遇與事先預定的目標之間的關系,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中機遇與事先的研究方向相統一,即為同向機遇。19世紀,鋼已經成為一種應用十分廣泛的金屬,但抗腐蝕性很差,不少科學家都在尋找耐腐蝕的合金鋼。1913年,英國冶金學家布里爾利想要制成一種制造槍管用的合金鋼,冶煉多次都沒有成功,不合格的廢品堆成了小山。
幾個月后,他無意中發現廢品中其他鋼都生銹了,只有一種鎳絡合成的鋼沒有生銹,仍像以前那樣光亮。經過一番研究論證,他發明了不銹鋼。
第二種類型中機遇與事先的研究方向不相同,即為異向機遇。有人將這種機遇比喻為“射獐得馬,擒龍獲鯨”。這類機遇要求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重視與原目標不一致的異常現象,主動產生聯想并適時調整目標。
德國科學家亨利·施瓦德為了尋找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行星,用望遠鏡對著天空連續觀察了5年,一直沒有找到預想中的行星,卻意外發現了太陽黑子。
通過進一步研究,他得出“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為11年”的科學結論,因此被授予了金質勛章。
第三種類型中機遇與事先的研究方向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即在原目標的基礎上,有了意外的收獲。有一個戴眼鏡的近視男孩,奔跑時不小心摔倒而摔碎了眼鏡,破碎的鏡片刺進了他的眼角膜。在醫院里,醫生清除了他眼睛里的異物。令人驚奇的是,這個男孩眼傷被治愈后,視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把握這一意外的機遇,人們發明了通過改變眼角膜的彎曲度來治療近視的新方法。
看了上述幾個實例,有人可能會覺得發明太簡單了!是這樣嗎?發明從來不是碰巧的事,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只有做個有心人,時時思新索奇,處處接收新信息,才能捕捉到轉瞬即逝的機遇。否則,發明機遇撞到鼻尖上,有些人也察覺不了。
首先,捕捉機遇的前提條件是能識別機遇,因此發明者需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與判斷能力。機遇只是提供線索、信息和契機,只有準確地識別它們,抓住關鍵點,并由此展開研究,才能形成成果。
其次,把握機遇需要具備廣博的知識。比如同樣的現象,有人能認識到這是個機遇,有人則不以為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原因在于人們認識能力的差別,即知識與經驗的差別。
大量事實表明,邊緣學科往往是機遇的“好發地”,而要在這些領域取得成果,廣博的知識尤為重要。可以說,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捕捉到機遇。
最后,要敢于突破。任何科學上的發現都是對舊有知識體系的突破。在突破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受到傳統的束縛,因此具有批判性的意識相當重要,這也是捕捉機遇、發揮創造性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