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瑤 李佳
摘要:生態文明概念提出后,人們逐漸將這一概念融入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這不僅可以促進社會生態文明建設,而且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必須遵循人性化、科學性和適宜性的原則,以提高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水平和質量,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
關鍵詞:生態文明觀;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TU5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178(2018)20-0127-01
1 生態文明理念的基本含義
生態文明概念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總結,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國的生態文明意識源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對經濟和環境狀況的正確理解。這一概念提出了科學合理的環境設計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將生態文明的概念分為五個方面。這些包括資源保護。由于現代社會對資源的嚴重破壞,應該從根本上敦促人們節約能源和材料,在設計過程中使用自然材料而不是人工材料。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培養環保意識,嚴格禁止排放污染物。對企業來說,科技手段的開放是他們生存的主要手段。企業有責任改善環境,并應與政府合作,加強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改善和恢復。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國家行政監督同樣重要。它應該發揮監督作用,致力于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加大對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使人們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樹立全面的生態文明理念,對環境藝術設計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促進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的合理性與可持續發展。
2 生態文明理念下環境藝術設計的原則
2.1 整體性
環境藝術設計包含廣泛的內容,包括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它是從微觀到宏觀的一體化設計,因此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系統性。基于生態文明的環境藝術設計必須遵循完整性原則,以符合生態發展的規律。同時,環境藝術設計必須以整體規劃為基礎。當然,在設計過程中應該考慮文化、自然和生物因素,以掌握每個元素的結構和功能,實現多方協調,從而達到最佳的設計效果。
2.2 科學性
環境藝術設計包含廣泛的內容,包括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它是從微觀到宏觀的一體化設計,因此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系統性。基于生態文明的環境藝術設計必須遵循完整性原則,以符合生態發展的規律。同時,環境藝術設計必須以整體規劃為基礎。當然,在設計過程中應該考慮文化、自然和生物因素,以掌握每個元素的結構和功能,實現多方協調,從而達到最佳的設計效果。
2.3 人性化原則
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是為人們創造一個更好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因此,人性化原則一直是環境藝術設計追求的主題。因此,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必須體現人文關懷,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個性化設計,使設計結果更好地為人們服務。只有這樣,環境藝術設計才能更好地發展,促進這一領域的創新。
3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 人才培養方向定位問題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計劃,環境藝術與設計專業也不例外。學校應根據當前社會對相關人員的需求制定培訓計劃。在教學實踐中,學校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方向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存在時滯,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導致專業人才培養缺乏明顯的優勢和特色。同時,技能的掌握也可能嚴重脫離社會。作為一門藝術專業,環境藝術設計與社會審美取向和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環境藝術設計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素質,通過專業技術展示自己的創造力,還要求學生將個人創造力與自然理念、社會生態文明理念等融合統一。從而使他們的設計能夠滿足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興趣,滿足自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導致教學安排和課程安排的內容沒有突出該學科的特點,缺乏對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導致學生的學習沒有重點,專業不精、綜合能力又上不去。
3.2 教學方法缺少靈活性
環境藝術與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應該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掌握上。他們應該將自己的設計理念與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將個人創造力與現代美學理念和生態文明理念結合起來,嘗試設計自己的作品,深化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確保自己的專業學習在不斷實踐中適應時代的發展。然而,在許多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并沒有根據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仍然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藝術設計專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課本內容的解釋和調查。即使有實際課題,在課題完成的過程中,也主要是教師的安排、學生的完成以及教師根據課題完成情況的統一評價,這不僅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種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不夠靈活,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導致學生在完成設計作品時不愿意思考。剽竊和大量模仿經常發生,缺乏自己的創造力和個性。這種教學模式亟待改革和創新。
4 在生態文明環境藝術設計中應有的理念與實踐
4.1 回歸自然
如今,隨著科學進步和工業發展,人們開始享受現代化帶來的優越生活環境。然而,在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中,社會文化與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之間存在越來越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逐漸失衡。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在生態文明的視野下,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這激發了人們回歸自然的強烈愿望。因此,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有效應用相應的設計方法,更加關注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4.2 充分重視文化精神生態化
在生態文明環境的藝術設計中,設計師需要在作品中展示自己的情感,以確保人們能夠從作品中感受到設計師珍愛人類和環境的情感。然而,在一些設計作品中,設計師過于重視環境藝術形式的表達,從而忽視了生態和文化精神。由此產生的設計作品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特色和創新。在設計環境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設計師需要充分關注精神和文化生態,進一步學習和理解美學知識,增強自身的審美意識,并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多樣化的設計思想,最終讓設計出的作品能更好地滿足工業化設計以及受眾的需求。
5 結束語
將生態理念融入環境藝術與設計教學是教學改革的需要。它還體現了使現代教學適應社會發展的原則。通過教育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不僅有利于學科的發展,而且具有重要意義。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將成為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專業水平的重要手段,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為該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侯建華,李鵬杰.生態文明融入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案例———以版式編排設計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7,(03):131-132.
[2]侯建華,亓輝,趙巧香.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藝術設計專業的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