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峰
摘要: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可持續發展戰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而這一熱潮在建筑領域也產生了廣泛影響,綠色建筑應運而生。綠色建筑是一種象征著節能、環保、健康和高效的人居環境,在生態學的指導下,運用建筑學的知識創造出人工與自然相互協調、良性循環、有機統一的建筑空間環境。
關鍵詞:綠色建筑;節能環保;協調統一
中圖分類號:TU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178(2018)20-0136-01
前言:
伴隨著人們對于環境問題更加關心,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創造良好、健康的建筑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人與大自然的的平衡,進行綠色建筑設計,必須要立足與目標,將綠色建筑設計工作做好,使社會、經濟、環境目標順利實現。
1 綠色建筑設計概述
1.1 綠色建筑內涵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1.2 綠色建筑設計的特征
首先,綠色建筑設計應該有節能的特征。這是綠色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體現的是人與自然地和諧相處,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最大限度地利用環境中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能等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對自然有污染的傳統火力發電電能的利用,防止污染;其次,綠色建筑還應有環保的特征。綠色建筑從最開始的設計,到后來的施工和最后的拆除,都應該注重對周圍環境的保護,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使用無污染的建筑材料;再次,綠色建筑的舒適安全特征,綠色建筑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的建筑理念,建筑內部的布局設計應該注重安全性,同時要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設計。綠色建筑設計應該遵循以上概念和綠色建筑設計的特征進行合理的設計,充分體現綠色建筑設計的人性化和環保性。
2 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2.1 系統協同性原則
綠色建筑與常規建筑的要求有許多出入。作為現代化的新興建筑模式,綠色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的體系與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追求環境效益的最大化,不僅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更要與當地的人文景觀,地形地勢相契合。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建筑本身對當地技術和材料的利用,同時還要搞好綠化,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綠色建筑應該與外界環境構成一個協調統一的系統,具備一定的功能和特征,實現各相關要素的結合、協同從而實現綠色建筑實施和運營的高效、可持續和最優化。綠色建筑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除涉及眾多相關主體外還包括硬科學和軟科學,同時在建筑運行周期中由多學科領域交叉并跨越多層級尺度范圍。
2.2 地域性原則
綠色建筑的設計和開發應該與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氣候資源、經濟狀況和人文特質緊密結合,要適當分析、合理吸納和總結地域傳統建筑應對資源和環境的設計、建設和運行策略。在開發和建造過程中應該因地制宜,制定與地域特征緊密相關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設計標準以及技術原則。建筑的設計和開發不能破壞當地的地域特色和整體協調性。綠色建筑設計在適當的條件下利用適當的技術發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物質空間,并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系統,在方便美觀的前提下做到節約水源和土地。總之,必須選擇與當地環境相適宜,與綠色建筑要求相匹配的技術。
2.3 高效性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盡可能利用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積極利用高新技術,盡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回收率。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以實現近期規劃與長期規劃的結合,為擴建和建造保留空間。綠色建筑應著力提高在建筑生命周期中對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盡量減少建筑物對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同時還要科學合理的使用各種設備及物資,盡可能減少污染排放和垃圾生成量,避免給環境和社會造成額外的負擔。同時,使用隔音除噪設備,降低對環境的干擾,為實現建筑與環境一體化做出貢獻。
2.4 自然性原則
作為人居建筑與生態自然的完美結合,綠色建筑的設計應該強調建筑外部環境設計、建設與使用過程中加強對自然生態的適度保護,從而避免和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盡可能保持原有生態機制、廊道和板塊的連續性。受損和退化的生態系統應該進行及時地修復和重建。在建設和修建過程中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應該予以及時的補償和修復。在建筑室內環境調控設計中應該采用適宜的措施,盡量能夠引入自然要素,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完美統一。
2.5 進化性原則
綠色建筑中應該充分考慮技術革新和持續進化的可能性,采用彈性的具有動態適應性的策略,為后續技術系統的升級換代留出載體,保障新系統與原有設施協同運行。綠色建筑在注重美觀、環保的同時還要重視材料和能源的數量及生命周期,使建筑物能夠盡量延長使用壽命和周期。充分重視建筑的再利用,不但能夠降低建筑成本而且能夠避免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積極主動的運用新技術和新材料,盡量降低能源消耗和資源浪費同時避免對環境的干擾。
3 綠色建筑設計的目標
3.1 環境目標
由于環境污染逐年加重,全球性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環境保護成為社會所廣泛關注的話題。綠色建筑采用高效能源替代傳統能源,能夠大幅度降低非再生能源的絕對消耗,采用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能夠有效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保護生態自然環境,推動建筑生態和經濟的平衡。將建筑的環境影響控制在生態承載力范圍之內,實現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高度統一。
3.2 經濟目標
在建筑全周期過程中,協調滿足控制經濟成本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綠色建筑能夠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建筑功能質量目標統一,這就直接實現了協調經濟需求和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3.3 社會目標
實現環境目標與人們的社會、文化、心理需求相協調,構建和諧健康的新生態文化。綠色建筑應該廣泛存在于人居環境中而不是作為個別案例而存在,逐漸普及到尋常百姓生活中替代傳統的民居建筑,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實現減少資源消耗和避免環境污染的環保目標。綠色建筑作為受多種因素影響和作用的復雜系統,由各相關主體在技術研發、經濟支持、社會組織和管理決策各層通過協同合作來實現。
4 結語
綠色建筑的應用和發展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要求,是應對能源短缺和解決資源浪費難題的一種重要途徑。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工技術所創造的人工環境使人們大自然越來越疏遠,同時加劇了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和浪費,產生的廢棄物也嚴重增加了地球的負荷。綠色建筑的出現實現了人、建筑和環境的和諧統一,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浩帆.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創造高技術生態建筑[J].房材與應用,2017(2)
[2]劉煜.國際綠色生態建筑評價方法介紹與分析[J].綠色建筑評估,2016(5)
[3]董衛.淺談綠色建筑[J].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