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娟
摘要:區域人力資源流動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人力資源合理配置調整的一種方式,具有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及提升人力資源自身素質等多方面的作用。本文就對人力資源流動對人力資源區域分布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統籌;人力資源 ;區域分布;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MF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178(2018)20-0482-01
人力資源流動是改革開放時代中國最壯觀的社會潮流之一,它帶動了國民經濟的成長,維護和進化了城市的功能,人力資源流動的正負效應相輔相成,往往使管理決策首鼠兩端,也使相關問題成為眾多學術領域關注的焦點。從地理學意義上看,人力資源流動是來源地與目的地空間相互作用的一種直觀的社會表達,它映射著區域經濟水平、投資強度及其關聯的就業機會的區域差異。
1 人口流動的理論
1.1 人口流動與遷移的動力與原因論
中國普遍學者認為,人口流動是人們自覺地調節生產資料使用方式的過程,生產力是造成人口流動與遷移的主要原因和動力。首先,生產力發展為人口遷移提供了可能;其次,生產力發展不平衡造成地區經濟條件差異,推動人口向富裕地區遷移;第三,生產力發展會改變生產結構布局與結構變化,從而要求人口遷移和流動;第四、生產力發展會促進生產關系改變,從而也會推動人口流動。
1.2 生態環境論
生態環境推拉力論是一種比較古老的人口遷移理論,早在奴隸社會就有學者提出生態環境改變會促進人口流動。
1.3 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協調理論
這一理論在1950年以后比較流行。1950年開發大西北與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都是這一理論的運用。
1.4 綜合因素推拉論
不少研究認為,人口流動總是受一定推力或拉力作用才會發生。其推拉力包括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宗教信仰、自然災害等等。具體遷移受具體力量的推動。從整體上看,人口流動與遷移是綜合因素推動的結果,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力資源流動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市場推動,人力隨勞動市場需求流動。二是價格驅動論。一些學者認為,人力市場商品化已使人力資源流動與遷移具備了商品流動的特色。三是互補論。有的學者認為人力資源的流動與遷移是一種人力資源互補效應。只有甲地過剩乙地不足才能流動。四是人力資源隨資本流動。
2 中國人力資源分布現狀及其原因
2.1 東多西少,沿海地區多于內陸地區
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呈現的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發展速度快,而西部地區卻屬于欠發達地區。盡管現在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來縮小區域間的差距,但區域發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伴隨著經濟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人力資源的分布也呈現出東部沿海地區人力資源充足,廣大的西部地區人力資源稀少特別是科技人才的十分欠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們愿意向富裕的地區流動;②東部沿海地區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量大,人們為了工作向這些地區流動;③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價格高,人們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向東部沿海地區流動。
2.2 大城市人力資源豐富
目前很多人力資源都涌向大城市,特別是大學生,這種現象在為大城市帶來了充足的人力資源的同時,也給大城市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像北京、上海、廣州等等這些特大城市,資源與土地將要無法承受大量人力資源的涌入,可是由于大城市的魅力所在,還是有大量的人向往這些地方。大城市的種種優勢導致了人力資源向大城市的流動。
2.3 城市吸引農村的人力資源
現在廣大農村還比較貧乏,農業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農村勞動力大量剩余。加上現在城市化的浪潮,農村人力資源向城市轉移。
2.4 平原地區較山區人力資源多
平原地區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等等是人力資源更傾向于平原的主要原因。
3 人力資源分布不均導致的后果
3.1 農村土地閑置,空巢家庭普遍
由于很多農村有勞動能力的人外出工作,致使農村的土地無人耕種,浪費了土地資源。外出工作的又大多是青壯年,將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因此空巢家庭普遍。
3.2 業壓力,導致了城市居民出現大量失業、半失業與下崗。
3.3 大城市環境資源壓力大,人均資源占有量少
現在大城市在不斷地向外擴張,但還是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規模越來也大,問題也越來越多。交通擁堵、工作地點離居住地遠、噪音污染、空氣污染等等都越來越表明城市環境承載量是有限的。
3.4 落后的地區越來越差
由于人力資源流動具有向上性,人們都不愿到落后的地區發展,而且這一地區的人力資源還不斷地向外流動,只能是惡性循環,越來越落后。
4 國家為協調人力資源的區域分布采取的措施及其分析
4.1 免交農業稅,發展鄉鎮企業
國家為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避免耕地資源的浪費,減輕農民的負擔,實行免繳農業稅。這一政策的實施使荒蕪的土地重新種上了糧食,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另外,為了使廣大農民就近就業,政府大力支持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為這些地區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而且拉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在鄉鎮企業帶來好處的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鄉鎮企業一般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一些企業還對環境污染嚴重,可是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區經濟,忽視了其帶來的弊端。
4.2 對大學生就業的宏觀調控政策
為了調整人力資源的分布,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大學生到基層、中小城市企業、農村、西部等地區就業的鼓勵性政策。比如城鄉基層崗位的開發、統籌實施大學生下基層項目、“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村官計劃”工作,經過兩三年鍛煉,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從基層選拔優秀人才。這些政策的實施確實為地方充實了人才,同時避免了大學畢業生都擁向城市的局面。這本是很好的政策,基層人才的充實可以帶動基層的發展,但目前大部分大學生到基層工作的態度就不端正,只是把它作為一個跳板,是沒有辦法的選擇,因此基層很難留住人才,人力資源在這些地方仍然短缺。
4.3 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
地區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同,從而推動著人力資源的流動。縮小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是統籌人力資源區域分布的有效方式。政策上對這些地區的傾向不論是在人力、物力還是財力上都會起到導向作用。
4.4 大力發展中小城市
城市化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潮流,大城市的過度發展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國家提倡大力發展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發展,使人力資源向中小城市的流動,不僅減小了大城市的壓力,而且縮小了地區差距,對和諧社會建設也有積極的作用。
5 結束語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不能期望地區間發展沒有差距,但是,如果區域發展差距持續擴大,區域發展長期不協調,必將對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產生嚴重影響。受市場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的支配,人力資源的流動會越來越復雜,若完全依賴市場機制調節,必然會造成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滯后性和盲目性,因此必須加強對人力資源流動的宏觀調控。
參考文獻
[1]桂昭明.人才資源經濟學[M].藍天出版社,2013.
[2]張秀艷,徐本立.人才流動的經濟學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報,2013
[3]丁金宏,劉振宇等.中國人口遷移的區域差異與流暢特征[J].地理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