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田泉
代表秘魯古代文明的眾多物品中,最為流行的便是古老儀式上使用的面具和匕首。很多人都認為這些貴金屬手工制品出自印加人或奇穆人之手,然而并非如此,它們實際上是中西坎文明的產物。
中西坎文明以秘魯北部蘭巴耶克地區為中心,在印加文明之前出現,公元9世紀到公元14世紀是其興旺發達的時期。中西坎地區曾廣泛冶煉銅礦,使古代秘魯北部地區首先進入青銅時代,可以推測,冶金生產實際上曾是中西坎文明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中西坎人也制作了大量的黃金及其他貴金屬用品,其工藝技術可謂登峰造極。對于中西坎的貴金屬手工制品,人們一直知之甚少。在私人和公共收藏品中,幾乎所有的貴金屬手工制品都盜自墳墓,這些墳墓均分布于拉萊切谷地中音睜一即今天的波馬國家歷史保護區。
在保護區內,筆者一行人對一座墳墓的發掘,揭開了中西坎“黃金時代”的神秘面紗。這是中西坎上層社會一位成員的墳墓,位于用灰質黏土建造的土墩墓——“瓦卡洛羅”中。墳墓的主人為男性,年齡約為40~50歲。陪葬的除了兩位婦女和兩個孩子外,就是大約1.2噸重的貴金屬制品。據分析,其中大多數物品都是金銀銅合金,成分與今天普遍用于珠寶首飾的黃金大致相當。這些物品圍繞在男尸周圍,呈同心圓狀排列。男尸以一種顛倒的坐姿安置,其頭部有3套懸掛的耳飾和黃金大面具,一件早已腐爛的斗篷位于底部,斗篷上縫合著近2000塊方形金箔。放置于男尸周圍和下面的物品眾多:一根頂端有黃金和金銀銅合金裝飾物的權杖,一件雕刻有動物頭像的黃金頭飾,一雙黃金護腿,一雙1米長的金銀銅合金手套(一只手套內握著一個金杯,金杯帶有一個銀質底座,一把黃金小刀和制作精美的6對耳盤),男尸胸部裝飾有一層近10厘米厚的小珠(由方鈉石、紫水晶、綠松石、琥珀、螢石、方解石和其他材料組成)。墳墓內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墓室西北角的一個矩形箱,里面至少有60件重要物品,大多為黃金薄板。柜內的物品,奇特地混合著儀式用品與個人裝飾品:5個王冠、4個頭帶、十幾個小刀形頭飾,至少6套羽毛狀黃金頭飾,3個銅金銀合金扇形物和14個大圓盤(大圓盤是權杖用的飾物,或是頭飾的托板)。柜子底部有4套拋物面形頭飾。
距今大約3500年的文字資料證明,安第斯山區的冶金技術著重于使用石砧和石錘加工金屬薄板。使用這些錘子進行加工,需要高超的技藝。因為必須在黃金冷卻的同時進行鍛打,需經常對黃金進行淬火,以防止應力裂紋產生。
沿著瓦卡洛羅東面和南面的一些墳墓,早已被洗劫一空。當地盜墓老手回憶,在附近其他墳墓中也曾發現過大量的貴金屬制品,一些墓室內甚至用金銀銅合金薄板作為墓室壁的襯里。
黃金制品似乎是中西坎藝術的審美中心。占有各種金屬制品,似乎已成為這個社會階層的標志。尤其是黃金,更是中西坎上層人士權利和地位的表現。貼近瓦卡洛羅墳墓中央男尸周圍的個人裝飾品,無一不是黃金制品。金銀銅合金制品則放置在墓室的外圍周邊。
墳墓中發現的許多貴金屬物品,可能用于在一些公開場合擺闊炫耀。瓦卡洛羅墳墓中的物品,為此提供了一個生動例證。根據儀式的不同,墓室的主人可能會戴上不同的飾品:有時是黃金面具,有時是一頂裝飾有金羽毛或小刀狀飾品的王冠,有時除了王冠外,還要加上一件大型拋物面頭飾。他可能坐在一個雕有動物頭像的木制大轎上,大轎兩旁的人揮動著長長的金銀銅合金扇形物。每行進一步,他身上的小飾物就會晃動不已,讓人眼花繚亂。這一活靈活現的場景,不由得讓人沉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