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宏波 黃曉明 陳宰松 賀艷青



摘要:根據縉云測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從野外收集的地質資料,結合實測地層剖面綜合研究的結果,證實了縉云地區出露的塘上組均超覆于永康群沉積巖之上,兩者為不整合接觸關系。塘上組時代為晚白堊世早期。
關鍵詞:塘上組;晚白堊世早期;層位;地層時代
1.前言:塘上組自創立以來,關于它的時代歸屬和層位問題,研究者之間存在著較大分歧,目前有3種不同的認識:1)早白堊世晚期(藍善先等,1988;李坤英等,1989,浙江省地質礦產局,1996;俞云文、徐步臺,1999;丁保良等,1999蔡正全、俞云文,2001;羅以達、俞云文,2004);2)晚白堊世(浙江省地質礦產局,1989,穆治國、蔡正全,1992;《中國地層典》編委會,2000;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00);3)浙江省地礦廳下屬的寧波地勘院編制的1/5萬天臺、臨海等幅區調報告中將塘上組時代劃為早白堊世晚期至晚白堊世。由此可見,目前對于塘上組時代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爭議。
2縉云地區塘上組地層剖面特征
塘上組地層由浙江省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在1:20萬“仙居幅”區調報告中所建,建組剖面位于天臺縣城的水南和鼻下許附近,由于建組剖面中上覆賴家組產恐龍蛋化石,故將塘上組歸為上白堊統,置于下白堊統永康群之上。1985年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藍善先等(1988)和李坤英等(1989)在天臺塘上組剖面中采集到早白堊世葉肢介、植物和孢粉化石,并測定了火山巖同位素年齡。火山巖中黑云母的K Ar年齡為(110.9±2.3)Ma,同一樣品39At-40Ar年齡為(109.2±1.9)Ma,將塘上組的時代改為早白堊世晚期,但仍將塘上組置于方巖組之上,但是從未發現其直接接觸關系。
筆者在縉云地區發現塘上組與方巖組、朝川組的直接接觸關系,接觸清晰,為噴發不整合接觸。這一重大發現,為塘上組的時代歸屬提供了重要依據。
2.1縉云地區舒洪盆地塘上組地層剖面特征
筆者在舒洪盆地塘上組地層中測制一條剖面,地點位于舒洪巖門風景區。該條剖面可見天臺群塘上組角礫凝灰巖不整合于永康群方巖組砂礫巖之上,接觸界線清晰,為噴發不整合接觸,在接觸帶上可見薄層狀古風殼,巖性為含礫泥巖。舒洪盆地出露的塘上組地層多位于山頂。
2.2縉云地區新建盆地塘上組地層剖面特征
新建盆地塘上組地層主要分布于坑口西、泉塘、黃龍寺一帶,巖性主要為流紋質(含)角礫玻屑凝灰巖,與下伏地層為永康群呈不整合接觸。塘上組角礫凝灰巖與下伏永康群接觸帶上,巖性多為流紋質含火山泥球沉凝灰巖,但厚度不大。
3.塘上組時代歸屬的討論
以往,塘上組時代劃分觀點主要有早白堊世晚期、晚白堊世和早白堊世晚期至晚白堊世,造成浙東塘上組時代認識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盆地塘上組劃分認識不一。通過縉云地區塘上組地層剖面測制及綜合分析研究,發現塘上組直接不整合于方巖組之上,確定其時代為晚白堊世早期。
4.結論
1.塘上組地層與下伏方巖組、朝川組接觸關系為角度不整合。
2.塘上組地層時代為晚白堊世早期。
3.天臺群與下伏永康群接觸關系為噴發不整合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