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湄
摘要:自18世紀開始,霧霾現象就困擾著西方國家,而如今的中國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具有一定作用機制及反作用機制,從宏觀角度看,我國霧霾產生根本原因在于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產業結構有待調配完善、居民消費模式轉型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粗放不合理。霧霾長期治理,應該從工業企業源排污限制、施工工地揚塵控制、機動車強制政策管理、環境稅制改革、調整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下手治理霧霾。
關鍵詞:霧霾;經濟;環境保護;治理措施
霧霾是附著著二次污染物的粉塵、微粒、氣溶膠混合形成。霧霾天氣對能見度的影響極大,也對我們的生活、工作造成諸多不便。由能見度低導致的進一步車輛堵塞、車速降低(怠速行駛)造成更加嚴重的空氣污染,形成惡性循環。
1.我國霧霾的成因分析
1.1成因綜述。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相互作用并且環境污染對經濟作用有相對滯后性。環境污染對經濟增長滯后并較弱的反作用掩蓋了部分的社會成本,使污染并未得到有效重視,而造成污染的主體也未付出足夠的代價去彌補造成的社會損失。我國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能源結構以煤為重、產業結構配置有待完善(第二產業偏高)、居民生活消費轉型以及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幾個方面。
1.2能源結構。在中國,60%的PM2.5來源于化石燃料,也就是燃煤與燃油的燃燒,而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從改革開放至今所占比例一直在70%左右的高度。煤炭的生產量、運輸量和消費量穩步增長,煤炭的開采不僅造成環境污染,還導致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煤炭定價中并未包含環境成本,全鏈條中所承擔環境稅費僅在31-55元/每噸之間,僅占核算環境成本的15%-27%。以煤炭為主的中國能源在廠商使用成本上低于社會總成本,也是造成大氣嚴重污染的一大因素。
1.2產業結構。中國霧霾的形成與產業結構有著緊密聯系,產業結構一部分程度上決定了能源的配置,而能源結構決定了產污系數與利用效率。第二產業不僅耗能多,且產生的生產總值卻及不上能耗遠低于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占我國能源消耗超70%的第二產業中重工業比重超70%,其通過消耗資源(特別是對煤炭資源的需求更高,工業的煤炭消費量占煤炭消費總量的95%),逃避社會成本創造出一定財富,卻使社會遠付出不等價的代價。
1.3居民消費。近年來,中國汽車保有量逐年飆升,從2000年625.33萬飆升至2012年的8838.6萬,2014年末更是飆升至一億五千萬以上。在現有占細顆粒物源解析中,北京的本地排放源中機動車尾氣占31.1%,位居來源第一,成都的本地排放源中機動車尾氣占24%,位居來源第二,而在全國人均機動車保有量最大的杭州,機動車污染占接近40%,位居來源第一。在非工業城市中,機動車已然成為大氣污染數一數二的污染源。另外,由于我國缺乏對農村基礎設施發展的重視,散燒煤炭及秸稈燃燒的情況還普遍存在,使能源的低效率使用及生物質燃燒依舊是大氣污染治理的心頭大患。
1.4經濟發展方式。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重點推行以廉價勞動力、廉價資源為基礎的占據價格優勢的經濟發展方針,推行比較優勢,主導依舊是政府宏觀調控,加以市場機制為輔,要素方式采取擴大有形形式,尤其是自然資源與勞動力二者結合的粗放型生產方式,政策風向以外需為主,拉動力以投資為主,借此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2.政策建議
2.1完善立法監督。政府的介入能使企業的負外部性轉化為私人成本,但在這個過程中,環保部門需要立法保障的權利,也需要完善自身的監督體系。監督不到位會造成機會主義的產生。立法與監督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監督體系的未來發展中,應當充分發揮民眾和媒體及環保公益組織的作用,以政府監督行為為主,民眾自發監督行為為輔,令二者相輔相成,既節省政府資本,也加強監督的時間空間尺度。
2.2轉變能源結構加快產業調整。以煤為主的經濟發展結構本身就是霧霾產生的元兇之一。粗放的使用資源是沒有效率的。對于高污染、高消耗、生態破壞的粗放型行業,必須進行產業升級,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技術進行改造,突破我國在產業格局中的困境,促進新興產業和清潔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已經開征了部分資源稅,如天然氣,但談到化石燃料的燃燒,還是應該對煤和油二者進行征稅,而該稅負也必然從煤影響至電、鋼鐵行業,從油影響至交通運輸業。此外,對于奢侈品、高污染品、汽車、游艇、私人飛機等都應該提高消費稅,一方面遏制其消費總量的攀升,一方面將環境成本適度內化。
2.3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要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可以制定配套政策,鼓勵節能新技術、綠色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并將重點用能單位進行環保改造。加大政府資金的投入幫扶,引各投資主體進入環保產業,同時設立投資和投資引導基金,支持信用擔保機構對環保產業的貸款擔保,運用政府的基金和政策將環保市場搞活。另外,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環保技術的支持,因此需要政府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的技術開發,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高創新能力,為環保產業打下好的基礎。
結束語:總的來說,我國霧霾產生根本原因在于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產業結構有待調配完善、居民消費模式轉型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粗放不合理。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可以通過對環境污染行為征稅、罰款、提高成本的方式促進企業改進自己的生產工藝,通過對減排技術的補貼、減免稅方式促進技術推廣。針對不同領域設置不同等級信用制度,將環境信用與企業發展前途和資金鏈、成本掛鉤,促進企業自發的向節能減排的大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