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潔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主客雙方在跨文化旅游活動中產生了諸多跨文化交際的問題。非語言交際形式比語言交際形式在跨文化旅游中更為普遍,對跨文化旅游活動的順利開展發揮了更大功用。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獻法,首先闡述在跨文化旅游中交際障礙的客觀性及解決途徑,并通過說明非語言交際在消除跨文化旅游交際障礙中的作用,進而闡釋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旅游中的功用。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跨文化旅游;文化;交際
引言:跨文化旅游是世界范圍內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途徑。跨文化旅游與跨文化交際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對于減少文化沖突、增加文化的互動與融合至關重要,而非語言交際是交際不可缺少的部分,語言交際在跨文化旅游中的相對缺失要求對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旅游中的功用進行充分的研究。
一、跨文化旅游中交際障礙的客觀存在性
(一)跨文化旅游中文化沖突的客觀存在性
人們最具特征性的文化因素有三個。第一是價值觀念;第二是生活習慣;第三是體現個人地位、生活經驗、文化素養等的行為模式。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將不可避免地對目的地的文化從其本體文化的是非角度做出評判,旅游者這種評判異種文化是維系本體文化的必然反應。但是,這對于異種文化的本質將導致不可避免的偏見,而文化偏見是文化沖突的根源。這種跨文化旅游活動中文化沖突的客觀存在性正是跨文化旅游交際障礙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語言交際在跨文化旅游交際中的貧乏
人類使用符號進行交際。在交際學領域,學者們慣常把符號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大類。一個交際個體必須把信息轉化成符號,即通過符號傳遞信息。成功交際的關鍵在于盡可能地擁有對話語意義共同的推論,然而由于在跨文化旅游中,旅游活動所涉及的各方分屬于不同的語言群體,而掌握多門外語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者來說是不可能的,這就使旅游活動的各參與主體很難領會與其分屬于不同語言群體的成員的意思,當然就不能進行成功的交際。
二、跨文化旅游交際障礙的解決途徑
(一)在跨文化旅游中采取對話式的交際形式
人們對于異文化的偏見不可避免,跨文化旅游中的各參與主體都不必想要以—種文化代替另一種文化,或者妄想兩種文化達到完全的交融,成為—體。正確的態度應是:在跨文化交際中,民族或群體中心式,控制式,及辯證式都是應當設法避免的,只有對話式最切實可行,并且是理想的交際模式,在這一種交際中任何一方文化都未被忽視、被怠慢,雙方相互尊重、相互肯定。無論是旅游從業人員與跨文化旅游者,還是旅游目的地居民與跨文化旅游者,在跨文化旅游活動過程中,都應當采取對話式的交際形式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跨文化旅游中旅游主客雙方有效掌握非語言交際符號
由上述可知,語言交際在跨文化旅游交際中的貧乏是跨文化旅游交際障礙存在的重要原因,要想使跨文化旅游顧利進行,我們這里就必須考慮非語言的因素。對于跨話語系統職業交際來說,有兩種途徑可以改善不同話語系統成員間的職業交際。第一種途徑基于盡可能多地了解交際對象的情況,這種途徑可稱之為增加共享知識的方法;另一種途徑基于假定誤解是跨話語系統職業交際中惟一可以確定的東西,這種方法可以稱為交際失誤的處理。
在跨文化旅游活動中,我們永遠是多元話語系統的成員,這樣的現狀使得語言交際在跨文化旅游中不可能得以有效實現,那么,在跨文化旅游中,為了使旅游活動順利進行,旅游地旅游從業者及目的地居民對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語言交際特點的把握將有利于旅游主客雙方增加共享知識。另外,增強非語言交際能力也是旅游地從業人員及目的地居民處理交際障礙,學會如何處理交際失誤的有效途徑。
三、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旅游中的功用
(一)非語言交際的概念及分類
對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始于二戰之后的西方,一般認為達爾文的名著《人類和動物感情的表達》是最早涉及到非語言交際研究的專著。語言學家F.Poyatos(1983)將“非語言交際”定義為:“個人或者人們相互之間,通過某一特定文化內所有的非文字的、軀體的、服飾和環境等可覺察的信號系統發出的一些信號,可以也可以不構成行為或者一般的個人交際。”簡單地說,非語言交際是不用言詞的交際。具體說,非語言交際是不用言詞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或行動,這些屬性和行動由發出者有目的地發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發出,有接受者有意識地接受并有可能進行反饋。
非語言交際最初被學者們分為一、手勢語言:表示詞義、數字和標點符號的手勢,從單個手勢到完整的啞語體系都包括在內。二、動作語言:包括不單純表示某種信號的各種動作。三、客體語言:包括各種有意和無意設置的物件,如工具、機器、藝術品、建筑結構和人體服飾等。另一種分類法是納普(M.Knapp)提出的,共分7大類:紳士動作和體語行為、身體特征、體觸行為、副語言、近體距離、化妝用品和環境因素。詹森又在總結有關學者對“無聲語言”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歸納出另一種分類法:身體動作和姿勢、對時間的態度、對空間的態度和一般交際習慣。我國學者畢繼萬所著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結合西方學者比較統一的看法將非語言主要分為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及環境語,筆者更為認同畢繼萬同志的分類法。
(二)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功用
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結合。我們中國人通常講的“儀態、舉止、談吐”中前二者都屬于非語言范疇。尤其在焦急中,一個人的儀態和舉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過其談吐所提供的信息量。何況,即便是談吐,也含有大量的屬于非語言行為的副語言信號,比如非語義聲音、停頓、沉默、笑聲和交談中的話輪轉接等。伯德惠斯特爾認為語言交際最多只占整個交際行為中的30%左右。薩莫瓦則說:“絕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它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美國又有的研究表明,在表達感情和態度時,語言只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面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卻多達93%。
在非語言交際體系中,體態語最為常用,也最為重要,它通常被稱為語言交際的“第二表現方法”,在特定的交際環境中,可以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而表情語又在體態語中極為常見,調查表明在70萬種人體語言中,表情語言多達25萬種,占體態語言的35.7%。表情語作為思想情感的“熒光屏”,能最充分地反映人類的各種感情。
由上可見,在交際中,非語言交際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增強語言交際的力度,促進交際過程的完整性。而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有時甚至可以代替語言交際,并可起到語言交際難以達到的效果。
(三)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旅游中的功用
1.非語言交際有利于旅游者獲得更完美的旅游體驗,實現旅游的文化效益
一方面,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從業人員對非語言交際手段的有效掌握可以幫助其與跨文化旅游者順利交流,提高其旅游服務質量。另一方面,跨文化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非語言交際手段的認知與掌握會有利于消除跨文化旅游者對與其相異的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偏見或恐懼,幫助其更好地適應旅游目的地的社會文化政治環境,這最終有利于跨文化旅游者獲得更完美的旅游體驗。這樣,非語言交際使得旅游參與主客雙方更順利地交流,客觀上促使了不同文化的理解與融合,實現了旅游的文化效益。
2.非語言交際能提高旅游目的地服務質量,實現旅游的經濟、文化效益
旅游從業人員及目的地居民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交際手段的有效認知和正確掌握是其為跨文化旅游者提供良好服務的重要保障,良好服務的開展可以促使跨文化旅游者在必需的基本旅游消費支出之外,進行更多旅游娛樂消費及旅游購物消費,另外,也有利于樹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從而增加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客源市場的吸引力,這都最終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經濟效益。
結論:在旅游研究中,對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旅游中功用的研究,不僅可指導旅游業界人士及目的地居民掌握不同文化下的非語言交際形式,為跨文化旅游者提供更優質的旅游服務,從而獲得更多的旅游經濟效益。另外,跨文化旅游活動中主客雙方跨文化交際的順利實現,也有利于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這更加體現了旅游作為一項和平的事業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