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雙匯的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訂單制是對管理的巨大挑戰,車銷制就像“包產到戶”,管理極其簡單,訂單制如果管理不當,是有可能出大問題的,雙匯列舉訂單制的眾多問題,都是管理問題。就像從坐商到行商淘汰了一批經銷商一樣,從車銷到訪銷也將淘汰另一批經銷商。
雙匯:訂單制與車銷制的利弊討論
雙匯一份資料這樣說:
近年來,大多數客戶都看到了訂單制的弊端,轉而實行車銷制,有的客戶收到了成效,有的客戶實行車銷制后認為不如訂單制,有的客戶還是在傳統訂單制的約束下,管理得不到升級,久而久之影響到了市場,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訂單制的幾個特點:
訂單制的特點之一:不能對終端進行一站式服務,理貨周期長,業務員進店后只能對現有的產品進行理貨,庫房根據單子將貨品集中裝車,然后由送貨工配送,而送貨工只負責送貨,而配送到終端的貨只能等到業務員下個周期時才能得到理貨,這樣就容易導致產品積壓在終端庫房,不能及時上架銷售。
訂單制的特點之二:容易造成重復作業,例如我們在回收滯銷品時,業務員在走訪時對滯銷品挑揀分類,然后在貨單上記錄滯銷品類別數量,而滯銷品不能及時調換,等到送貨工來送貨時,還要對滯銷品進行第二次清點,和業務員清點的數量進行核對,造成重復作業。送貨也是一樣,一個單子業務員核對一遍,庫管核對一遍,送貨工再核對一遍,重復了好幾次。
訂單制的特點之三:備貨、送貨、終端清點等工作耗費大量人力,而且容易造成丟貨、少貨,推諉扯皮,白天整天時間庫管和備貨人員要不停忙于拆箱分貨,還要按順序裝車,庫管和備貨這兩個人的工作其實對整個流程來講雖然很重要,但是卻不能產生任何效益,可謂毫無意義!
訂單制的特點之四:服務質量差,客情關系不利于維護,業務員不能對終端及時服務,而送貨工也僅僅負責配送,不能對終端提出的問題進行一站式解決,服務質量打了折扣,長期這樣下去就容易導致客情淡化,拉遠了我們和終端老板的感情,不利于以后工作的開展。
有的業務員到每家店只是簡單地問老板“要不要貨”,然后就不知道該做什么了,繼而騎上單車絕塵而去,每天的幾十家店不到三個小時就跑完了,但是跑馬觀、花蜻蜓點水的方式連新訂單都拿不到,更不用說終端生動化、庫存檢查等工作了;有的業務員對自己的線路比較熟悉,只跑線路上幾個銷量大的終端,對小終端干脆就跳過去,認為下一個周期再走也不遲,反正沒有什么銷量,閑暇時間用來磨洋工、扯閑篇。老板干著急去沒有辦法約束于他們。
從以上幾個弊端可以看出,訂單制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管理需求,我們再分析一下車銷制的幾個特點:
車銷制的特點之一:一站式服務,一步到位解決終端所有問題,車銷制等于是把庫房搬到了車上,訂貨、補貨、退換老日期、新品品嘗式鋪貨、終端標準化陳列等所有工作一次性完成,相對于訂單制,車銷制的效率看似較低,但事實上每走過一個周期就等于對終端維護了一遍,產品新鮮度、先進先出、新品突出陳列等問題都能得到有效保證,效率實際上是提高了。
車銷制的特點之二:解放老板雙手,解放庫管雙手,能將所有人員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市場運作上,早上或晚上集中備貨后,庫房可以關門,老板可以和業務員一同對市場進行走訪,發現問題當時就能得到解決,而老板在市場一線更便于管理業務員的日常工作。
車銷制的特點之三:業務員和司機全天在外面,不利于過程控制,而且訂貨收款都有業務員完成,容易造成賬實不符,出現各種各樣的財務問題,而且業務員對終端每一次的服務質量究竟如何,也不能每一次都得到有效保證。
總而言之,車銷制和訂單制各有優劣,但從市場運作方面來看還是車銷制還是利大于弊,那么如何揚長避短,運用好車銷制呢?
這份資料引發了營銷圈內關于訂單制與車銷制的廣泛討論,我們選取其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觀點。
方剛:車銷,懶散的“雇傭軍”
這是我前幾年專門針對車銷業務弊端的幾點總結:
1.干活捉迷藏。 早上,業務員與司機裝貨后帶車出門后,幾個車聚到一塊侃大山、打撲克,上午的活下午干,半天的活要全天干!
2.跑大放小。 大店要貨量大,走量集中,業務員送貨不是按照街道逐一掃街送貨拜訪,而是根據經驗或者電話訂單,出門后帶車直奔目標店,對還需要攻克的潛在網點或突然斷貨的網點,視而不見繞著走。
3.跑快不跑慢。 流轉快的網點,成交概率大,客情也穩固,業務人員最喜歡光顧;流轉慢的網點,要貨量少,成交概率小,送貨頻率低,業務人員碰壁次數多,客情不穩固,干脆睜眼閉眼地擦“店”而過。
4.跳店漏店。 拜訪中丟三落四是車銷模式中的家常飯。業務員跟車送貨,但方向盤在司機手里,司機車速一快,或者業務員一走神,目標網點就一閃而過,大車掉頭太麻煩,為此錯過了不少銷售機會。
5.效率低成本高。 正在城東送貨,城西的網點來電話要貨,于是驅車幾十里趕到,把貨送下,再驅車回城西送貨,來回幾十公里,送貨車成了觀光旅游車。
6.廣種薄收。 新品鋪貨的時候,廠家支持加上業務人員提成激勵,鋪貨成功幾百家。兩個月后,有效流轉的網點僅剩余幾十家。到店里看看,首次鋪貨的產品要么早已賣光,網點老板一肚子牢騷,要么就是產品在倉庫中布滿了灰塵。
7.老品依賴癥。 經銷商隆重召開了新品鋪貨動員會,會上苦口婆心,會下信誓旦旦,可結果卻多不理想。為什么?因為老品送貨簡單,回款容易,不費口舌,也不用挨家挨戶地碰運氣。
8.干私活、套費用、截留促銷。 業務員耍手段的方法無窮無盡,即便經銷商發現了,有時候還敢怒不敢言,因為人家是主力業務。
劉春雄:車銷到訪銷,是一種進步
先說說十五年前坐商與行商之爭吧。當時坐商為主,行商很少,爭論也很激烈,不少經銷商找出各種理由證明坐商很好。當時也有一種說法: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當然,最終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坐商要么被迫做行商,要么退出市場。其實在趨勢面前根本就沒有“合適的就是最好的”這一說,或者說,這種說法是為自己不進步找借口。
現在車銷的雛形,其實就是當時行商的做法,是本能的做法,就像坐商當時是本能的做法一樣。
訪單制是在車銷的基礎上進化過來的,應該說是在車銷制基礎上的進步,但為什么有人卻在證明車銷制更優越,也有人在證明它們各有適用條件。
從雙匯的證明中,我可以看到,訂單制是對管理的巨大挑戰,車銷制就像“包產到戶”,管理極其簡單,訂單制如果管理不當,是有可能出大問題的,雙匯列舉的訂單制的眾多問題,都是管理問題。
就像從坐商到行商淘汰了一批經銷商一樣,從車銷到訪銷也將淘汰另一批經銷商。
雙匯的說法,我很吃驚。可能雙匯的說法,在廠家中有一定的共鳴,特別是強勢品牌,要求代理商“專人專車”,訂單制是不容易做到的,車銷就容易要求經銷商“專人專車”。
至于臨期品、滯銷品調換等影響訂單制的因素,我認為恰恰是車銷制帶來的惡果,因為這個惡果,反過來又證明了車銷制是必要的,這個很可笑。
因為車銷的效率很低,要完成鋪貨,只有依賴“二批”,所以在車銷制下,向“二批”壓貨成為“例常工作”。因為壓貨過多,所以滯銷品和臨期品過多,處理這些工作就成為另一項“重要工作”,而且是比正常工作更緊迫的工作(特別是臨期品的處理)。
因為這些工作擠占了正常工作,所以車銷效率進一步下降,進一步依賴“二批”。這就是惡性循環。
我認為正常的邏輯是:實行訪單制,提高效率,放棄壓貨。因為訪單制效率高,訪單周期短,不壓貨也能及時補貨,因此臨期品和滯銷品就比較少,用于處理遺留問題的時間也比較少,效率就會更高。
實行訪單制的多數是大代理商,說明訪單制是有門檻的。既然有門檻,效率又高,就會因此形成新一輪的淘汰。
我不寄望于說服所有人,我只能說服聽得懂的人。從坐商到行商的爭論,似乎言猶在耳。即使立此存照,又有何用?因為那些堅持坐商的人已經聽不到了,他們已經退出了市場。
王煥之:最佳模式不是車銷,也不是訪銷
我做6年短保產品,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車銷和訪銷各有優劣,但是和以上觀點有差異,簡單談一下看法:
第一,SKU數量對車銷和訪銷的影響,贊同劉老師觀點,SKU數量越多,越要訪銷,越少則適合車銷,道理很簡單,你不知道客戶需要什么產品,也不知道哪些產品需要多大量,那么先裝什么后裝什么?
第二,網點密度與配送半徑對訪銷和車銷的影響:網點密度越大,越需要訪銷,反之適合車銷,鄉鎮市場就是因為網點密度小、配送半徑大,所以車銷多些。
第三,產品貨架期或保質期要求,產品保質期越短越需要訪銷,保質期長適合車銷。道理就是保質期越短拜訪的周期就要短,頻率高,這樣才能保證貨架期正常,才能實現小批量、多批次,同時對于理貨,要訪銷人員進行動態調貨。
第四,新品與老品對訪銷與車銷的影響,老品適合車銷,新品適合訪銷;很多公司新品不成功都是車銷惹的禍,車銷效率低、拜訪點數少,推新品雖然能快速鋪貨,但是時間周期過長。
第五,員工因素對車銷和訪銷的影響;員工都喜歡車銷,不喜歡訪銷,個中原因,方剛老師都已經說了,不詳細描述。
另外,訪銷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核心要點是打通配送線路,要在配送線路上實現打點、連線,最終形成網格化的整體配送線路布局。一個不懂得打造配送網絡的經銷商,是做不成訪銷的。
(社群討論:劉金營銷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