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黃承益+廖品東
【摘 要】 廖品東教授學驗俱豐,倡導“謹守病機”理論,并用于臨床實踐。喂養不耐受是新生兒多發病,需及早防治,在該理論指導下,應針對動力不足、乳食停滯的基本病機,確立相應治法處方。筆者結合病案總結廖教授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
【關鍵詞】 廖品東;謹守病機;小兒推拿;新生兒;喂養不耐受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4-0067-02
新生兒喂養不耐受俗稱喂養困難,主要癥狀為嘔吐、腹脹、奶量增加困難或減少、胃潴留、排便異常等[1]。新生兒指從出生至28d的嬰兒,因胃腸功能尚未成熟,容量較小,動力不足,故易罹患此病,其喂養不耐受多發生于出生后1~2周內,早產兒多見[2]。現代醫學多予藥物治療如紅霉素[3]、金雙歧[4]等,也有非藥物療法如非營養性吮吸、撫觸療法[5]、小兒推拿[6]等。
近年來,小兒推拿發展迅速,因其綠色安全、操作簡單方便、臨床療效顯著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醫護工作者和患兒家屬接受。李娜[6]在新生兒喂養不耐受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捏脊療法及非營養性吸吮,結果發現捏脊治療后患兒胃泌素及胃動素水平更高,臨床療效優于單純常規治療。有研究[7]表明,早期介入推拿可減少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發生。
1 廖品東教授小兒推拿療法的學術思想
廖品東教授從事小兒推拿二十多年,學驗俱豐。他注重探索疾病的病機,提倡“謹守病機”理論。謹,即慎重,小心;守,為遵守,奉行;病機,乃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及轉歸的機理。“病機”一詞首見于《內經》,且多次提及,如“謹守病機”、“審察病機”、“無失病機”,可見病機在臨床診斷治療中的作用尤為重要。雖然疾病辨證分型紛繁復雜,但都有其基本病機,只要認真分析疾病產生的機理,針對基本病機確立治法、擬定處方,必然取得較好的療效。
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病位在胃腸,基本病機為動力不足、乳食停滯,該病因虛致實,虛實夾雜。胃腸動力不足,蠕動減慢,排空時間延長,乳食停滯體內,故見腹脹、奶量增加困難或減少,乳食停滯于胃則嘔吐、胃潴留,乳食停留于腸則排便異常。胃腸皆屬六腑,六腑“以通為用”。動力不足,乳食停滯則胃腸不通,故而為病,應以通腑為主,采用下法、和法、消法,治宜通腑瀉下、調和腸胃、消食化積。
推拿治療多予手部、腹部及背部操作,并結合一些特殊穴位進行操作。手部操作如清胃經、雙清腸、退六腑可清胃腸積滯。板門為脾胃之門,可調理脾胃、消食化積,橫紋推向板門可降逆止嘔,調五臟能調理臟腑、促進發育。腹部操作(摩腹、揉腹、拿腹、蕩腹等)則直接施術于腹部,由表及里深透,以推拿的作用力刺激胃腸,幫助其蠕動,加速胃腸排空。另外,腹部的中脘穴為八會穴之腑會,天樞穴為胃經要穴,按揉此二穴可調節胃腸功能。背部操作中,捏脊同時作用于督脈和膀胱經,有助于增強體質,促進脊髓神經發育,叩脊可扶正助陽,舒經通絡。按揉背俞穴可調和臟腑,按揉胃俞和大腸俞則可調理胃腸;推七節骨及按揉龜尾,調理大便功效顯著;足三里是胃經下合穴,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上巨虛為胃經腧穴,亦是大腸經下合穴,能調理胃腸。操作時,可根據患兒具體癥狀,針對性加減運用。
2 病案舉例
患兒宋小菡之子,孕周35+6周,出生體重2.35kg,日齡15d,于2016年3月6日入自貢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癥見:禁食,留置鼻胃管,嘔吐,腹脹,腹圍31cm,大便難解,需予開塞露輔助排便,每天1次,體重2.36kg。診斷:喂養不耐受。治療方案:予新生兒常規護理及小兒推拿。處方:清胃經(2min)、雙清腸(2min)、按揉板門(2min)、橫紋推向板門(1min)、調五臟(1min)、退六腑(2min)、腹部操作(摩腹、揉腹、蕩腹,按揉中脘、天樞,共10min)、背部操作(捏脊、按揉背俞穴,共5min)、推下七節骨并揉龜尾(3min)、按揉足三里(2min)。依上方,每天1次,連續推拿10d。結果:治療第二日,患兒嘔吐癥狀消失;第四日,患兒自行解便,一天2次;第五日,開始腸內喂養,奶量2mL,每3小時喂1次;第十日,腹圍28cm,奶量17mL,每2小時喂1次,體重2.45kg。
按語:該患兒為早產兒,以嘔吐、腹脹、排便困難為主訴,故診斷為喂養不耐受。本病因胃腸動力不足,乳食停滯胃腸而發,推拿以清理胃腸積滯,調節臟腑功能,促蠕動助排空為主。經治療后,患兒嘔吐癥狀消失,腹圍縮小,腹脹減輕,可自行排便,奶量及體重均增加,后期隨訪,上述癥狀無復發。推拿療法切中病機,取效較快,且無復發之虞。
3 討論
喂養不耐受是新生兒多發病,應盡早防治。新生兒出生之后,營養供給依賴后天喂養,若此時發生喂養不耐受,奶量不增甚至減少,能量供給不足,則會影響其生長發育,造成諸多不良影響。
小兒推拿對喂養不耐受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且無副作用,操作風險低,易被患兒家屬接受。廖品東教授倡導“謹守病機”理論,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診病,多獲良效。新生兒喂養不耐受以胃腸動力不足,乳食停滯為基本病機,故治法以加快蠕動,消食化積,促進發育為主。推拿處方可選清胃經、雙清腸、按揉板門、腹部操作(摩腹、揉腹、蕩腹等)、捏脊、推七節骨、按揉龜尾、按揉足三里等,并隨患兒癥狀加減。
參考文獻
[1]夏紅萍,朱建幸. 早產兒喂養不耐受[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5,02:95-99.
[2]韓俠. 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護理干預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0,9(4):61-63.
[3]白小紅,張德雙,陳娟,等.口服紅霉素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系統評價[C].//中華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兒科學術會議論文集,2013:1593-1594.
[4]趙蘊卿.酪酸梭菌-嬰兒雙歧桿菌與早產兒喂養不耐受關系的研究[D].沈陽:中國醫科大學,2015.
[5]王崢. 非營養性吸吮聯合撫觸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療效觀察[J]. 中國婦幼保健,2014,01:77-78.
[6]李娜. 小兒捏脊配合非營養性吸吮治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2,09(23):110.
[7]黃曉波,王元,楊洋. 提早給予腹部按摩及人工排便對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C].//中華護理學會.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2011:3.
(編輯:穆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