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衛新+段登海+袁媛+李皎+龍海+何承業+李亞國+吳繼昆
【摘 要】 創傷性踝關節炎出現反復腫脹疼痛,甚至活動受限,遷延難愈。采用中藥熏洗可有效恢復踝關節功能,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操作簡單、方便,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創傷性踝關節炎;中藥;熏洗
【中圖分類號】R244.9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4-0099-02
創傷性踝關節炎是因踝部關節內骨折,骨折愈合不平整,骨面長期磨損導致關節面遭到破壞,其頑固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1]。其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疼痛,恢復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現代研究表明[2],創傷性踝關節炎是一種繼發的關節損傷性病變,其早期病變主要發生在踝關節軟骨,先是踝關節軟骨損傷后失去正常彈性,軟骨膠原纖維暴露,經過反復磨損形成軟骨屑,脫落的軟骨碎屑被纖維素包裹后鈣質沉著,形成小的關節內游離體,磨損或者積累性微小損傷,反復刺激關節軟骨下骨[3],使骨松質發生病變,這種病理過程逐漸演化,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關節正常活動。本病多發生于青壯年,患者有明顯的外傷史,尤其是在體育競技過程中,扭傷踝關節所致的骨折,極易導致該病的發生。筆者采用中藥熏洗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骨傷科門診及住院部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50例,年齡16~60歲,平均年齡35歲;均為單純的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病程最短8月,最長8年及以上。
1.2 納入標準[4] 均有明確踝關節外傷史;經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創傷性踝關節炎;臨床上主要以踝關節的腫脹、疼痛、關節活動受限,活動后進行性加重為主;實驗室檢查風濕三項在正常范圍內;最近7d內未進行任何其他治療。
1.3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臟器功能衰弱;伴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腫瘤結核等疾病;關節有嚴重感染。
1.4 主要臨床表現 ①早期臨床表現:以踝關節疼痛為主,伴有僵硬、活動不利,開始活動時癥狀較明顯,活動后期癥狀有所減輕,活動周期長又明顯加重,休息后癥狀較前有所緩解,踝關節疼痛與活動有密切的聯系。②晚期臨床表現:稍微活動后就出現腫脹,而且反復發作,持續疼痛并逐漸加劇,甚至出現患肢活動受限,關節畸形伴有關節內游離體形成,活動時觸及摩擦感。③X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寬窄不一、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囊性改變,關節邊緣有不同程度的骨刺增生。
1.5 療效判定[5] 痊愈:患肢疼痛、腫脹完全消失,無畸形,活動后不出現腫脹,關節功能正常;顯效:患肢腫脹、疼痛基本消失,無畸形,活動后不出現腫脹,關節功能正常;有效:患肢腫脹、疼痛減輕,無明顯畸形,活動后偶有稍微腫脹,關節功能基本正常;無效:患肢疼痛、腫脹沒有變化,可能存在畸形,關節的功能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2 治療方法
1.2.1 藥物組成 滇重樓、血竭、桑枝、三七、桃仁各30g,伸筋草、川芎、牛膝、杜仲、獨活、威靈仙、狗脊、紅花各15g,絡石藤、雞血藤、海風藤各10g;過敏者可加用紫草10g、蒲公英10g;因病情的需要靈活加減藥物。
1.2.2 煎煮方法 把中藥熏洗方的藥物放入大小適合的藥罐中,加入適量的水浸泡3h,然后用武火快煮至沸騰倒出藥液,再加入同等的水,用文火煎煮30min,后將藥液過濾倒入盆中,同時加入第一次倒出的藥液,然后煎煮10min,將患肢放在盆上并用一塊方巾蓋住患肢,通過熱力熏蒸患肢,待水溫下降后將患肢直接浸泡在藥液中洗3~5min,每次熏洗30min,每天3d,分早、中、晚三次,每劑藥用3d,兩周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注意休息和保暖。
2 結果
50例患者中藥熏洗2個療程后,采用上述療效評定標準。痊愈10例,占20%;顯效23例,占46%;有效15例,占30%;無效2例, 占4%。總有效率為96%。
3 討論
創傷性踝關節炎屬中醫“痹癥”范疇。多因外傷導致局部脈絡受損, 血溢脈外而成瘀血;衛陽不固,氣血虛弱,氣無力攝血,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導致瘀阻脈絡;外感風寒濕邪, 阻滯脈絡出現疼痛,不通則痛,氣滯血瘀而致該病。中醫認為腫脹疼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氣滯血瘀,不通則痛[6],故該病治療上重用活血化瘀藥物。西醫認為,本病多由創傷導致關節受損,出現關節面受力不均勻,反復的不規整的摩擦,引起周圍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癥充血水腫, 日久則出現肌肉攣縮,韌帶粘連、鈣化,出現一系列的關節退變、增生、壞死。西醫目前采用非甾體抗炎藥或者激素類藥物治療該病。但這些藥物對胃腸道、肝腎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故臨床上不主張長期服用。從給藥的途徑來看,中藥熏洗是局部給藥,藥物熱蒸汽能夠擴張毛細血管,藥物從踝部皮膚進入,直接到達病處,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環,加速推動氣血運行,從而有利于踝部的消腫[7],解除關節肌肉痙攣,恢復關節功能。
根據該病的病因病機,方中伸筋草、威靈仙、獨活祛風除濕, 舒筋活絡止痛, 通達全身, 舒利關節; 紅花、川芎、牛膝、血竭、滇重樓、桑枝、三七活血定痛,化瘀止血。諸藥同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消腫止痛、舒筋通絡、通利關節之效。同時局部熏洗也減少了口服藥物對胃腸道、肝腎功能的損害,再配全后期的功能鍛煉,可有效促進踝關節的恢復。本法在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中確切的療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阿孜古力,胡達拜地.針灸治療配合中藥熏洗治療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2):37-38.
[2]李巧林,牛彥紅. 蠲痹湯合中藥熏洗治療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 新中醫,2011,43(9):52-54.
[3]曹學偉,郭達,梁比記,等.中藥外敷與針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 新中醫,2012,44(8):124-126.
[4]武繼偉,馬雷.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5,36( 5):608-612.
[5]王春生,王坤亮. 中藥熏洗配合按摩治療膝骨性關節炎75 例[J].山東中醫雜志,2011,30(1):23-24.
[6]郝巍,劉寧,許志娟.中藥熏洗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2,44(7):73-74.
[7]黃曉超,孟紅,侯滿萍.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60 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1,46(2):118.
(編輯: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