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磊
【摘 要】 筆者主要對侗族、怒族、傈僳族、水族等在四肢閉合性骨折中的民間療法進行探討,研究其特色之處。
【關鍵詞】 四肢骨折;民間療法; 閉合性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4-0103-02
民族民間醫學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未得到重視,但其治療相對簡便,取材方便,近年來正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筆者主要從治療四肢閉合性骨折方面探討民間療法的多樣性與有效性,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治療方法又是有一定區別的,筆者選擇部分民族民間療法介紹如下。
1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于貴州、湖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交界處,該地區植物資源豐富,特別是在山區,中草藥更加豐富,其民族醫藥文化比較有代表性。在治療閉合性骨折時,侗醫首先要確定是否是骨折及骨折的部位,從外觀的變形疼痛等可以初步判斷,也有不少患者會在拍攝X線片后找侗醫治療,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侗醫對患者的確診率和復位的準確性。醫生結合按摩和推拿等手法,一次性達到完整復位,然后用夾板進行固定,根據不同的病位和病情的輕重程度選擇相適應的夾板。中醫學注重整體觀念,這在侗族醫藥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侗醫不僅強調外治,同時也重視內調,內服湯藥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外用敷洗之法消腫止痛、接骨續筋,在治愈骨傷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侗族常用于骨折治療的藥物[1],如澤蘭: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杉木樹:多為骨折固定的材料,能夠散瘀消腫,拔毒生肌,祛風止血;曼陀羅:止痛鎮靜,有麻醉的作用,接骨及固定時常用,但有毒性,須慎用;水蛭:擴張毛細血管,抗血凝,化瘀血;大接骨丹:行痹止痛,通筋活絡。
侗族醫藥對于接骨的愈合情況,有一定的標準。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癥狀并未減輕為無效;部分癥狀得到了緩解,但行動艱難為有效;顯效則是癥狀消失,且機體功能得到一定恢復,生活基本能夠自理;治療后能下地正常勞作,疼痛腫脹的癥狀完全消失,患處功能恢復正常為治愈。病例舉例:患者李某某,女,65歲,農村婦女,2014年8月因晾曬衣物不慎摔倒,右腿著地,無法活動,當地縣中醫院X線片顯示為“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后家人移送至當地侗醫診所治療,經手法復位后,外敷搗爛的鮮品侗藥三七、芭蕉葉、當歸葉等,臥床養病,12d后經家人攙扶下地坐車回家療養,治療3個月后,可做日常勞動,行動無礙而痊愈。
2 怒族與傈僳族
我國怒族人口數量較少,主要分布在怒江州,與傈僳等民族錯雜而居。三江流域峽谷眾多,地勢險要,故骨傷較為常見,所以怒族在治療骨折方面也有著較豐富的經驗,其特色是固定夾板的選擇與制作。合適的夾板對于骨傷的愈合有著重要的作用,怒族醫生很好地利用了當地的植物資源。他們選擇作為夾板的材質一般有竹子、杉木、松木和明子。明子是松木中含油脂最多的部位,極易燃,但不腐、不潮、不怕水浸,質地堅硬,有很好的支撐作用。且據醫書記載,明子有燥濕止痛,拔毒生肌之效,能夠緩解疼痛,防止傷口腐爛,但其材質過于堅硬,并不是適用于所有的骨傷癥狀。竹子、杉木、松木等,相對于明子來說有一定的韌性與擴張性,也是很好的材料。怒江州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骨折傷口極易潰爛,在沒有明子可用之時,怒族醫生會使用紫草油浸泡夾板。紫草性苦寒,能夠涼血活血、解毒生肌透疹,是癰疽燙傷良藥,可以活用到骨傷的治療中。在紫草上噴灑75%的酒精,放置15min,煉制好菜籽油后把紫草浸入,泡至3d后,濾除紫草,再把竹板、杉木板、松木板等放入其中,泡15min以上拿出,擦干后即可使用。怒族因地制宜地進行醫療活動,是十分合理也極有特色的。
傈僳族居于與怒族相似的高地險嶺,有著豐富的骨傷治療經驗,他們治療骨傷也大多采用手法復位、 夾板固定以及藥物的輔助治療,很多時候只應用一種草藥即可見效,且很多家庭里會備有泡制的藥酒,以應對平時的跌打損傷。他們所用藥物大多有止血的效果,并對患處有固定的作用,有時上藥以后就不需要進行額外的固定。無論是有無創口,傈僳族在治療骨折時一般都不進行消毒,直接上藥,但很少見到傷口的感染及皮膚潰爛,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骨傷關鍵的一步是復健,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后1個月左右,醫生會要求其進行一定的活動,以防其他部位功能的退化以及傷處的粘連[2-3]。
病例舉例:患者和某,男,46歲,怒族,2012年12月扛柴木回家時,不慎滑倒被石頭磕傷腰部,當時便覺疼痛劇烈,由兒子背回家后請當地醫生治療,醫生在患者腰下墊軟枕,多次用新鮮植物藥搗碎包敷,7d后疼痛緩解,腰部可小范圍移動,連續治療2月后又可山上做活而痊愈;患者丁某,男,30歲,傈僳族,2009年5月趕集騎馬回家途中,跌落馬背,致右側肩關節脫位,擦家中的跌打藥3d后疼痛不減,遂尋至當地醫生家中治療。醫生在其稍活動肩關節后,采用拔伸足頂的方法予以復位,聽及復位響聲后,患者肩關節可輕度活動。后用鮮藥絞汁包敷,并進行一定的復健活動,1個月后可正常勞作而愈。
3 水族
貴州水族最擅長于用民族藥,但其藥方保密性較高。最常見的便是在夾板縫隙內包藥,使之與患處皮膚接觸,每日用藥汁淋進,及時更換新鮮藥,使藥物滲透到皮膚內,加快骨痂的形成。水族治療骨折用藥的特色是應用止痛膏,其對于骨折初期的疼痛有很好的緩解與傷口愈合作用,比起每天包扎草藥要便捷許多,兩者結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愈率,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4-5]。病例舉例:患者趙某,女,20歲,因交通事故致小腿脛骨骨折,當地長醫者對其進行手法復位固定,于夾板縫隙中填充搗碎鮮草藥并用紗布包裹,每日換藥,用藥汁淋患部,20d后拆除夾板,可下地行走,三月后可行動自如而愈。
4 其他
對于生活在云南民族地區的人們來說,民間醫生治療骨折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一則云南民族地區,民情相似,其療法有共通之處;二來云南草藥豐富,長久以來民間醫生也積累了很豐富的治病經驗,在確定患者骨折情況以后,大多數醫生會用冷水冷敷患處以減輕疼痛,便進行復位,有條件的醫生家里還會使用冰毛巾。如果患者骨折處保護較好,沒有明顯移位,醫生大多用藥酒涂擦,或者用布包裹筷頭,蘸取點燃著的白酒(白酒里常浸泡活血化瘀的藥物),隔著一塊毛巾在患處輕敲,患者可明顯感覺到熱度,疼痛即可得到緩解。隨后即可用草藥包裹,并告誡患者謹慎運動,以免骨折再次錯位。這些方法不僅能夠化除瘀血,減輕疼痛,同時也能夠加速血流運行,使患處盡早愈合。患處有明顯骨折移位的,就必須進行手法復位,調整好骨頭位置以后,用杉樹板固定,并包藥。其外用藥的特色便是“養”,外敷的藥物通常搗成泥狀,敷上后再用酒、藥汁等噴灑,保持藥物的濕度,以免藥物干燥后對患處造成牽拉,也使得藥物能夠持續滲透,促使骨折的愈合。至于內服藥物則多種多樣,各種活血化瘀的藥物配合使用,可祛瘀生新,全方位加快骨折的痊愈。
總之,筆者認為民間療法在治療四肢閉合性骨折中簡便、廉價,具有一定療效,且多種方法聯合使用,可有效緩解患者痛苦。
參考文獻
[1]龍開娥,蕭成紋,龍駛,等.侗醫骨傷骨折治療技術研究(六)——侗醫藥治療各類骨傷骨折4118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3,5(5):22-24.
[2]俞永瓊,郭世民,馬克堅,等.怒族民間醫治療骨折所用夾板材質的選擇及處理[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4,7(7):45-46.
[3]楊玉琪,瞿廣城,賀錚錚,等.淺談傈僳族民間骨折診療技術的傳承與保護[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5):69-70.
[4]李國東,王鋼.水族鮮草藥外敷治療骨折病人400余例總結及分析[C].//貴州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分會第二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11.
[5]胡建山,李溥,李文忠,等.水族止痛膏治療Colles骨折初期疼痛的療效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2):77-78.
(編輯: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