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旭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河南省平頂山市,467000)
?
★ 專題論壇——煤炭企業轉型升級 ★
煤炭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轉型升級的研究與思考
陳海旭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河南省平頂山市,467000)
介紹了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通過審慎分析市場,在主動化解過剩產能方面采取的具體做法,闡述了該集團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方面取得的成效,為煤炭企業走出困境提供了有益借鑒。
煤炭企業 化解過剩產能 轉型升級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創立于2008年12月,由原平煤集團和神馬集團兩家中國500強企業聯合重組而成。平煤集團是新中國自行勘探設計開發建設的第一個特大型煤炭基地,神馬集團是改革開放后首批國家工業化重點項目。目前,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家以能源化工為主營業務,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的國有特大型企業集團,是河南省兩家營業收入、資產總額“雙千億”企業之一。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擁有平頂山礦區,跨平頂山、汝州、禹州三塊煤田,含煤面積近3000 km2,地質儲量超過50億t;另外,省外控股陜西彬長礦區煤炭資源12.69億t。主導產品有1/3焦煤、焦煤及肥煤,是全國品種齊全的煉焦煤和電煤生產供應基地。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是一家具有60年歷史的老國企,員工多、歷史包袱沉重。尤其是煤炭產業,經過幾十年的開采,采深不斷增加,地質條件越來越復雜,原煤品質持續下降,一批主力礦井由于資源衰竭急需接替。近年來煤炭市場下行,受到市場價格下降和安全及開采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企業面臨巨大困難。
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關鍵所在。中國平煤神馬集團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尋找脫困發展的路徑,全面展開化解過剩產能和人員分流工作,加快企業轉型發展步伐,推進企業由規模增長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由傳統產業向傳統產業提升與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并重轉變,由實業經營向實業與資本雙輪驅動轉變。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把穩妥化解過剩產能與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相結合,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
1.1 礦井布局有進有退,穩定煤炭產能
在煤炭“黃金十年”時期,面對國內煤炭項目投資高漲、產能急劇擴張的“井噴”現象,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審慎分析市場發展趨勢,不以單純增加規模為發展路徑,除了必要的接續礦井和產業升級之外,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新井建設,保持了區域煤炭供應量的平衡。面對煤炭市場急轉直下,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積極有為地“進”,穩妥有序地“退”,對礦井實行分類管理,集中要素資源打造安全高效礦井,將煤炭產能穩定在4000萬t/a左右。同時,主動化解和淘汰過剩產能,幾年來,壓減本部礦井產能超過300萬t/a;兼并重組128家小煤礦產能2000萬t/a以上,全部停止生產,并已經關閉59處,壓減產能870萬t/a。雖然投入巨大,但限制了落后產能,穩定了區域煤炭市場和安全生產局面。同時,扎實做好主力礦井安全生產和裝備水平提升工作。2009年以來,通過強力推進瓦斯、水害區域治理,大幅提升綜合機械化水平,對主力礦井進行技改升級,逐井逐面開展安全效益分析,提高采掘機械化裝備水平,提高礦井單產單進水平和安全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效率效益。
1.2 主動關閉部分化工企業
抓住地方政府“退城進園”機遇,對集團部分裝置落后、市場競爭力差的化工企業實行關?;虬徇w改造,先后關閉了化肥廠、橡膠輪胎公司、絹麻紡織廠等一批企業。對關閉企業和位于市區的老企業如氯堿股份、開封東大化工、簾子布東廠區、化纖織造公司、天宏焦化公司實行轉產搬遷,推動各項業務向主業靠攏、各種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實現轉產升級。
1.3 穩妥有序地推動人力資源戰略性轉移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盤活人力資源,安置轉崗人員,是企業最為艱巨、最為緊迫的改革任務。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堅持先易后難、試點先行、分類推進的原則,把有序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出臺整頓勞動組織若干措施,鼓勵職工自主創業、多元就業,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員,在工作基礎較好的礦井率先突破,為整體推進探索有益經驗。同時,加強政策解讀,強化形勢任務教育,回應職工關切,把形勢、政策、企業現狀等給職工講清、講透,強調轉崗不是下崗、分流不是裁員,取得職工的理解和支持,營造了良好的轉型發展環境和氛圍。
近年來,中國平煤神馬集團以國家政策為導向,緊密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實際,謀求轉型發展。在產業發展方面,始終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圍繞煤炭就地轉化增值作文章,堅持以煤焦化工、尼龍化工、鹽化工“三化”結合促轉型,實現了煤炭就地轉化、產業結構調整、企業發展的有機結合,增強了產業鏈條上下游的相互拉動作用,保持了生產的連續性和裝置的高效利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市場抗風險能力,逐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新路徑。資本運作方面,擴展融資渠道、發展金融產業、重組并購擴張,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實業經營和資本運作并重的發展路徑;在機制體制方面,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混合所有制,激發了企業活力。
2.1 增強煤炭就地轉化能力,建設全國領先的新型焦化基地
積極推動煤炭消耗以燃料為主向原料為主轉變,促進焦化產業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轉型升級。2004年,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焦炭產能只有100萬t。近年來,通過合資合作,撬動大量社會資本,打造了中國最大的焦炭生產基地,目前企業焦炭總產能達到1600萬t/a,可轉化焦煤2000萬t/a以上,穩定了煤礦生產負荷。通過不斷延伸焦化產業鏈,形成了發展高端煤化工產業體系,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利用焦爐煤氣,打通了煤基液化天然氣產業鏈,占領了技術高端領域。利用煤焦油中提取工業萘作為原料,打通了煤基糖精鈉產業鏈,鞏固了世界最大的單套糖精鈉生產基地的行業地位。最終實現從煤到終端產品的吃干榨凈,在延伸產業鏈的過程中實現了煤炭資源增值,實現了綠色循環發展。
2.2 構建煤基尼龍產業鏈條,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尼龍產業基地
立足于煤炭和煉焦副產品的能源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尼龍化工產業,打通了由煤炭到焦化副產品,再到尼龍66鹽,最后到工業絲、簾子布、工程塑料、氣囊絲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這一全球最完整循環經濟特征最明顯的煤基尼龍化工產業鏈。其中,生產尼龍66鹽需要的四種原材料,除了己二腈仍需進口以外,其他三種都可以由焦化副產品生產。隨著20萬t/a尼龍66鹽項目、雙30萬t/a己二酸己內酰胺項目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尼龍主要產品產能由20.6萬t/a增至65萬t/a,初步構建形成了尼龍6與尼龍66協同發展的大尼龍格局,成為世界一流、百萬噸級的尼龍化工產業基地。
2.3 立足能源優勢,建設中部地區鏈條最優的鹽化基地
依托煤炭、巖鹽資源優勢,圍繞葉縣鹽化產業園、開封精細化工產業園建設,推動傳統鹽化向精細化工延伸,形成了65萬t/a離子膜燒堿、45萬t/a電石、30萬t/a PVC、120萬t/a真空制鹽、以及其他精細化工產品生產能力,大幅增加了蒸汽和用電量,進一步帶動了電煤銷售和就地轉化。
2.4 深化煤電合作,建設中原重要的電源支撐基地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先后與中電投等大型電力企業合作,通過獨資、控股、均股、參股等形式獲取優良電力資產,有針對性地重組收購在建電廠和在役電廠。2014年集團裝機容量突破1212 MW,發電量達37億kWh,供熱量達149萬t,消耗低熱值煤逾500萬t,使25%的電煤內部消化。另一方面,與中電投及其下屬單位合作,鎖定了平頂山本地大用戶,又消化了50%左右的電煤。目前,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向平頂山以外地區銷售的電煤量已不足30%,在當前煤炭市場下行的情況下,就地轉化成為穩定生產的“定盤星”。電力項目在拉動煤炭主業發展的同時,還通過直供電、自備機組等形式,降低了集團化工企業的生產成本。下一步,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將與中電國際合作,進一步提高煤炭就地轉化率,更好發揮能源產業基地和電力支撐樞紐作用,為河南及華中電網提供電力能源支持。
2.5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企業新的增長極
“十二五”以來,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積極延伸煤基化工產業鏈條,把煤焦油、苯、氫氣等焦化副產品充分利用,生產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硅烷氣、針狀焦、工業萘、LNG等一批新產品。一是成功開發國際領先的煤系針狀焦產品,產品系列化程度不斷提升,成為中國最大的超高功率石墨電極企業;二是國內獨家掌握了高純度硅烷大規模生產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結束了國外技術長期壟斷的歷史,打通了高端煤基電子戰略新興產業鏈,實現了傳統煤化工與新材料產業高端對接;三是成功攻克了國內領先的電池石墨負極材料生產技術,進一步提升了煤基產業鏈條的增值空間,為集團進入新能源產業打開了通道;四是率先在國內獨家開發切割電鍍金剛線新產品,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已由“一煤獨大”發展為高端煤化工為代表的非煤產業三分天下有其二,由一個傳統的煤炭企業變身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團。通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反過來也對煤炭產業也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近幾年,煤炭行業市場低迷,沒有下游的支撐,企業煤炭板塊的情況可能會更加嚴重,集團公司遇到的問題會更嚴峻。目前,集團公司生產經營相對穩定,原因就是通過十年來努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布局相對合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比較強,有效降低了市場持續下行帶來的風險。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將以《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為指導,加快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與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相結合,實現企業扭虧脫困升級和健康發展。
3.1 繼續推進化解過剩產能工作
繼續對資源枯竭、扭虧無望礦井,逐步關閉退出;對安全無保證、開采無效益的礦井,采取保護性停產措施,維持證照延續;對兼并重組小煤礦,全部關閉退出。
3.2 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綠色高效開采水平
對于優勢礦井,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綠色高效開采水平,為集團下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區域能源安全供應奠定扎實基礎。按照人均產量600~700 t/a的目標謀劃礦井發展,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到“十三五”末,礦井人均產量普遍達到800~1000 t/a的目標。立足市場需要,著力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原煤洗選比重,促進精煤和電煤相互轉化,逐步形成6~7個百萬噸級精煤品種,10~15個百萬噸級動力煤品種,實現由生產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潔凈煤轉變,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3.3 堅持一手抓產能退出,一手抓轉型升級
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圍繞煤炭就地轉化增值做文章;在充分發揮煤、焦、電、化產業鏈優勢的基礎上,瞄準行業前沿,集中優勢資源,繼續做強優勢傳統產業。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加快科技攻關和項目建設,加大尼龍紡絲、聚合技術攻關力度,生產效率實現翻番,高端切片、己二酸替代進口。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十三五”末,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達到100億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3.4 多策并舉,做好人員轉崗分流
一是有序落實國家有關政策措施,對符合條件的員工實行提前退休;二是以大項目合作帶動勞務輸出,推進與中興集團、臺鹽公司、西安隆基、翰能集團等企業合作,加快發展平頂山電子工業園、光伏產業園、不銹鋼產業園等一批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就業項目,擴大整體勞務輸出規模;三是加快“走出去”創業,煤礦、建工和裝備產業抱團取暖,發揮管理、人才和技術優勢,實施帶資承包、成建制勞務輸出,到新疆、陜西等地承建工程項目,實現轉移就業、異地創業;四是鼓勵職工個人自主創業,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搭建再就業指導、幫扶、技能提升、雙向溝通、典型引領“五大平臺”,支持職工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五是推進后勤服務市場化改革,將一部分煤礦富余人員分流到專業物業公司,逐步移交改制企業辦社會職能。
“十三五”期間,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將以化解過剩產能和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發展與戰略新興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不斷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企業在轉型中著力創新,在創新中引領轉型,以“三個轉變”為統領,加快由規模增長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由傳統產業向傳統產業提升與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并重轉變,由實業經營向實業與資本雙輪驅動轉變。力爭“十三五”末,煤炭全部實現就地轉化,建成國內一流的焦化產品深加工基地,打造尼龍66與尼龍6互為支撐的百萬噸級大尼龍格局,鞏固全球領先地位。戰略新興產業規模效應顯現,成為新的增長極,努力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團。
[1] 梁建民. 平煤神馬的產業結構調整實踐[J]. 企業管理,2016(5)
[2] 仵明麗. 新常態下煤炭企業轉型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煤炭,2015(3)
(責任編輯 宋瀟瀟)
全國已審核確認產能置換方案煤礦產能4.4億t
從近期召開的煤炭行業去產能穩供應座談會了解到,根據國發〔2016〕7號文件關于確需新建煤礦一律實行減量置換、在建煤礦項目按一定比例與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掛鉤的要求,2016年下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印發了一系列文件,確定了建設煤礦減量置換、增減掛鉤的政策標準,地方和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抓緊制訂上報實施減量置換、增減掛鉤方案。截至目前,已審核確認36處手續不全煤礦的減量置換方案,建設規模1.9億t/a,對應退出減少產能2.7億t/a;審核確認40處已核準在建煤礦的增減掛鉤方案,建設規模2.5億t/a,對應退出減少產能0.6億t/a。
據此統計,全國已審核確認產能置換方案的煤礦產能達到4.4億t,這些項目全部為大型現代化煤礦,之前雖然在全國煤炭總產能的大盤子里,但并未形成有效產能。隨著近期這部分項目陸續獲得核準或通過竣工驗收,先進產能逐步釋放,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優化,供應能力將進一步增加,對煤炭市場格局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Research and thought on coal enterprises reducing excess manufacturing capacity and realiz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hen Haixu
(China Pingmei Shenma Group, Pingdingshan, Henan 467000, China)
The author introduced a series of specific practices of China Pingmei Shenma Group in initiatively reducing excess manufacturing capacity after carefully analyzing coal market, the Group took national policy as guidance and optimize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had already achieved some effects on driving industr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which provided useful references for coal enterprises to get out of the trouble.
coal enterprise, reduce excess manufacturing capacit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陳海旭. 煤炭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轉型升級的研究與思考[J]. 中國煤炭,2017,43(4):10-13. Chen Haixu. Research and thought on coal enterprises reducing excess manufacturing capacity and realiz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J]. China Coal,2017,43(4): 10-13.
TD-9
A
陳海旭(1974-),男,河南平頂山人,大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集團發展戰略研究及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