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楊 凡,林 行
(山東省青島市專業氣象臺,山東 青島 266003)
“互聯網+氣象服務”的融合與發展
劉 歡,楊 凡,林 行
(山東省青島市專業氣象臺,山東 青島 266003)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各行各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氣象服務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氣象部門正努力探索“互聯網+氣象服務”的新路。該文主要簡述目前青島傳統氣象服務發展現狀,互聯網與氣象服務結合的發展趨勢,根據青島氣象新媒體服務的實例分析,淺談氣象服務與互聯網經濟環境(“互聯網+”)的融合與未來展望,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為氣象服務的發展與優化提供參考意義。
氣象信息服務;互聯網;新媒體服務
二十余年來,氣象科技服務不斷發展壯大,使氣象部門逐漸構建了廣播電視、報紙、電視、電話、手機短信、網絡等多種現代化信息傳播服務手段,在完善信息服務方式和手段的同時,擴大了公共信息服務的覆蓋面,離消除“最后一公里”的目的更近一步[1]。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氣象部門緊密結合4G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特點,合理地開展氣象信息服務產品設計與儲備工作,如:手機氣象視頻客戶端、氣象微視等新媒體氣象產品。在氣象服務的諸多論著當中,已經有很多專家在互聯網+氣象服務中做了大量研究,如楊武、程李認為氣象部門應結合當前通信科技的發展方向,與時俱進,從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手機天氣客戶端軟件、嘗試在手機氣象信息服務過程中投放廣告、建立手機Wap氣象網站、開通官方氣象微博等方面著手進行了細致剖析,但側重點各有不同。本文試圖總結青島市傳統氣象服務的發展現狀,同時針對存在問題,如受新媒體沖擊下用戶增長乏力、信息內容單一等問題,簡析“互聯網+氣象服務”的發展思路,從而構建更為高效的氣象服務平臺。
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催生出諸多便捷的服務手段,而氣象服務工作作為氣象工作的出發點受到了自由市場的沖擊。青島市氣象部門主要傳統氣象服務業務是通過廣播、電視、電臺、熱線電話、短信、報紙等傳統媒體等電信增值通道,向用戶提供快速、準確、權威、優質的氣象信息服務。在移動氣象服務良好的環境下,青島市氣象部門緊抓手機氣象信息服務的機遇[2],大力拓展信息技術發展,以短信便捷、迅速、資費便宜等優勢,積累了大批固定用戶。據統計,2008年,青島市氣象短信定制用戶多達68萬,創造了歷史最高。但是近幾年來,免費提供天氣信息的供應商層出不窮,傳統氣象服務結構不平衡,對短信服務依賴過大,導致氣象部門的短信用戶增長率迅速下降,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3]。因此,為使氣象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迎合互聯網發展之勢,走“互聯網+氣象服務”道路十分必要。
3.1 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即結合現代通信科技、互聯網平臺、其他傳統行業而產生的概念,傳統行業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實現信息、服務的更優化,可以對本行業產生的數據進行云分析、云計算,發展壯大新興業態,給予大眾新的創業平臺,為生產服務業提供智能化的技術支撐,為傳統行業注入創新力和生產力,助推經濟發展。
3.2 互聯網的發展
“互聯網+”已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兩者進行融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是一種新型的思維模式和經營理念。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影響也貫穿了方方面面,如教育、醫療、物流、法律、社區等等都受到其影響,不斷與之融合,讓“互聯網+”不僅僅停留于概念,而是成為了生活方式,人們也在逐漸適應這種變革[4]。與此同時,傳統的氣象領域也在不斷和互聯網技術進行融合,如利用現有的計算機網絡資源建立的氣象信息網頁 ,界面美觀 ,類似 Internet 網頁的訪問方式簡化了客戶端的計算機操作等都是很好的實例[5]。
3.3 互聯網與氣象服務的融合
服務人性化。天氣的好壞與人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關,傳統的氣象服務大部分只局限于告知基本天氣信息,或對天氣信息稍作加工,并未有太大改動。而“互聯網+氣象服務”不僅僅局限于此,融合變得與民眾更親近,與生活更貼切,如:今天是否有雨或風,適合穿什么樣的衣服,是否需要佩戴雨具,天氣污染狀況如何等,根據后臺強大的數據庫為公眾提供人性化建議,讓氣象信息與實際生活相融合,如在青島氣象手機客戶端中內置了出行時沿途站點天氣、交通氣象可查道路是否受天氣影響、景點氣象中預報未來7 d天氣情況等。
產品定制化。關于氣象服務,不同行業的公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有所不同。氣象部門應找準切入點,針對不同需求,定制專業的氣象服務,適應公眾的同時優化目前的數據庫,對其進行分類,提升信息服務的效率。也應該在關注用戶需求的同時,做好后續追蹤工作,及時收集反饋意見與建議,根據需求反饋適時調節服務的類型,更好促進氣象服務的發展[6]。例如,針對青島海洋服務來講,可以通過集成氣象業務數據、衛星遙感數據、矢量地圖數據、船舶交通數據、港口作業數據等多元海量數據,融合氣象實況提供給用戶定制型的信息。
用戶反饋性。顧客至上適用于各個行業,氣象服務行業也不例外,在深入了解顧客的實際需求后,根據客戶需求進行量身定做的氣象服務工作,并非單方面信息的傳送,而是進行互動式服務,有效形成信息反饋循環是良性服務的發展基礎。根據反饋適時調整服務布局,最終形成符合市場的服務類型。如通過互聯網開展《滿意度調查》,積累用戶反饋意見和建議等。根據反饋調查,出具相關分析報告,制定服務方案,對于短板項目有針對性的開展氣象服務。另外,在設計產品的模塊中,也可以設置回饋信息功能,更好的掌握用戶的動態,更好提升產品的性能。
青島市氣象局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內容豐富多元的特點,主動適應防災減災的新特點,與新媒體緊密結合。市局專門組織了熱心科普的年輕業務員維護“青島氣象”手機客戶端、“青島天氣”微信公眾號、“青島氣象”新浪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4.1 青島氣象手機客戶端
近幾年來,青島市氣象局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積極將氣象服務手段與新媒體的進行融合,目前著力開發青島市首個氣象手機客戶端,拓展氣象服務新領域。“青島氣象”手機客戶端將本地特色、預報集成和實時查看等特點整合至客戶端中,給予用戶“一站式”體驗,現有產品包括天氣實況、預警信號、氣候概況以及海洋氣象、旅游氣象、交通氣象等更多服務。在移動互聯網的背景下,用戶通過下載APP,了解自身需求的信息,進行信息的分類[7],用戶通過自身的需求出發,關注需求的版塊,避免信息的冗余,給用戶造成使用疲勞。
以海洋氣象服務為實例,隨著青島藍色戰略的全面實施,青島近海海上生產活動日益頻繁,對海洋氣象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青島各大涉海部門、企業可通過為海上指揮和作業人員安裝該手機客戶端的方式,使其及時了解和掌握所關注海區的各類氣象要素以及預報預警信息,現海洋氣象板塊中分為近海預報、海島(港口)自動站,浮標自動站3個門類,其中近海預報包括24 h預報和48 h預報,每天分3個時段進行更新,海島自動站點和浮標自動站細化5個門類,分別為氣溫、能見度、相對濕度、降雨量與風向風速,一鍵便可獲取,方便合理安排海上指揮作業,切實提高海上作業的效率和安全性,有效防范海洋氣象災害的影響。
4.2 青島氣象微博
2014年11月,“青島氣象”在新浪微博注冊成功,起初階段是日常氣象信息的發送,主要內容是06時、16時發布短時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及未來一周天氣等。運營一年,于2015年11月正式更名為“青島氣象”并通過實名認證成為官方藍V。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增加。目前內容包括降雨量、雪量統計、氣象科普小知識、春運天氣、中高考天氣、節假日天氣等,每天配有值班人員進行實時更新,并能隨時解答網友提問,與網友及時互動。
微博憑借其權威的預報內容、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吸引了眾多粉絲[8]。尤其是在重要天氣過程來臨的時候,微博平臺會根據天氣的變化及時更新實況,并用幽默風趣的口吻解說天氣過程,讓微博變得更親民,在不失專業的同時,能夠讓網民在充分了解專業知識,成為良好的氣象服務窗口。如2016年12月21日,青島市區冷空氣來襲,青島氣象官方微博及時發布長微博詳述天氣狀況,并配以溫馨提示和寒潮預警圖標,此條微博得到公眾媒體大量轉載,閱讀量高達3.2萬次,粉絲激增100人以上。官方微博運作兩年來用戶數量不斷增多,截至到 2017年 2月 10 日,“青島氣象”官方微博粉絲人數達8 176人,發布微博條數2 447條。如今氣象微博會不定時發布科普、天氣實況雷達圖等方面的內容,已成為氣象信息的重要傳遞者。
4.3 青島天氣微信公眾號
“青島天氣”微信公眾號于2014年12月正式上線,目前開設3個功能菜單,分別為“災害預警”、“天氣預報”、“生活指數”。其中除了“災害預警”菜單以外,其余服務產品都為24 h自動更新。青島天氣可自動定位用戶所屬地的天氣產品,減少用戶手動輸入定位的時間,提供了便利。除了為公眾提供日常的氣象預報之外,在遇到重要天氣過程、節假日時,“青島天氣”會提前發布短期預報、短時臨近預報、預報預警、溫馨提示,科普知識等公眾號文章。
文章內容多樣化,通常以文字、動圖、視頻、語音的形式,給用戶推送信息,及時有效地傳遞到用戶手中。如2016年3月首次推送具有趣味性的“3·23”氣象日活動宣傳,該條微信通過朋友圈和好友間的轉發得到迅速傳播,得到廣泛好評,宣傳效果達到預期。閱讀人數2 400余人,新增關注者40余人。3月19日開放日當天,部分參觀者按照微信中提示的路線圖找到了活動地點。當日通過業務樓及專家咨詢處張貼的二維碼掃碼關注的人數又增加了近百名。今年開放日參觀者中年輕人比例有了明顯增加。2017年春節前夕編輯公眾號文章“春節天氣大禮包”內容詳述春節期間天氣,配圖配文幽默風趣,簡單易懂,節日氣息濃郁,獲得公眾好評,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內得到大量轉載,閱讀量達2770次,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5.1 受到商業市場沖擊,缺少核心競爭力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氣象服務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領域和快捷的手段,但免費提供天氣信息的供應商層出不窮,也給氣象部門的服務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墨跡天氣”、“彩云天氣”等客戶端軟件均為免費產品,擁有大批固定用戶群體,已占領市場大份額。官方氣象服務產品較其他門類氣象服務產品起步晚,精細化、差異化的服務產品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氣象服務產品仍然處于天氣數據的簡單加工階段,無法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實用價值。
5.2 多個新媒體后臺,不方便維護
新媒體氣象服務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高,但目前,青島氣象部門的各個新媒體平臺相對獨立,從內容的編輯、發布到內置數據庫,系統采集的數據相似度較高,但缺乏集約的平臺,影響值班人員的工作效率,同一份內容需多次重復操作才能發出,給工作人員造成了諸多不便,尤其是在發送重要天氣信息和預警信號的時候,形成大量數據的重復,在一定程度上延遲了信息發送時間。因此,如何規范、集約、高效的運營就成了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整合采集氣象信息、收集配圖、服務產品編輯、定期收集用戶反饋意見與建議,縮短操作時間,研究開發一套新媒體氣象服務素材庫與集成應用平臺,提高新媒體氣象服務運營質量,減少值班人員手工搜索服務素材時間,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5.3 傳統氣象服務用戶流失,經濟效益下滑
如今,“互聯網+氣象服務”發展如火如荼,但現存的氣象微博、天氣微信公眾號與手機客戶端僅為天氣信息發布平臺,在內容、形式上比傳統氣象服務更加多樣化,從單純的文字傳輸過渡到圖文并茂,聲影并存的新型服務手段,對用戶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新媒體平臺產生的經濟效益與服務脫節,產生的經濟效益甚微。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氣象服務有很大沖擊,對于短信包月用戶的維持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氣象服務對天氣短信依賴度太高,導致氣象用戶不斷流失時,氣象服務整體經濟效益都下滑。
6.1 立足客戶需求,打造精細化服務
由于“墨跡天氣”、“彩云天氣”等客戶端已占據大批市場份額,與其搶占用戶是不現實的。氣象部門應根據氣象服務的現狀,走權威,精細化道路。根據客戶不同需求,建立人性化、定制性強的服務產品,來滿足客戶的需求。目前,青島市氣象部門可提供專業性氣象服務產品,如每日天氣、一周天氣、上下班天氣、海洋天氣、預警信息等服務,如此專業、精細化的服務,是非氣象服務產品無法做到的。氣象部門可嘗試將上述服務項目,添加到新開發的客戶端、微信公眾號中,在原有的天氣實況、氣溫等常規氣象信息外,還加入了青島地區旅游景點預報、交通預報、近海預報、農業氣象、專家訪談、歷史天氣、氣象科普知識等具有青島地方特色的氣象信息,還可通過出行路線、天氣狀況、生活指數,定制適合用戶的出行方案,希望可以通過地方化、精細化、權威度高的氣象信息服務,獲取公眾的認可,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促進氣象服務的發展。
6.2 加強與公眾互動,打造親民服務
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國家網信辦新聞發布廳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加快融合發展的趨勢下,互聯網在企業營銷體系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互聯網營銷推廣比例達38.7%,新媒體氣象服務與傳統服務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其互動性極強[9]。
用戶的反饋是氣象服務好壞的重要評判準則。互聯網時代的氣象服務應該主動與用戶進行溝通,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其需求,通過反饋、整改、再反饋,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和信任度[10]。氣象部門應積極拓展氣象服務產品互動新模式,將真正為服務對象解決問題和提供幫助,新的服務模式其本質是服務思維的轉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和效率逐步便捷。氣象服務機構的服務思維也要做出適應的調整,過去是氣象信息的擁有者,對于信息的消費者(大眾)是一種不平等的角色扮演,而現在應該回歸到氣象服務信息的本質上來[10]。例如以墨跡天氣APP為例,其中有一個時景天氣的應用模塊,可以便于用戶進行信息的交流,內部上傳實時天氣圖片和文字,便于信息的實時傳遞和分享,也可以進行交流,增加了天氣消息傳播的廣泛性和趣味性。在此過程中,專業的氣象部門可以起到一種引導作用,促進社交氣象圈的建成,對于重大天氣的記錄和追蹤以及防災減災事業意義重大。還可以制作氣象小游戲或科普知識競猜類的問卷,在微信(微博)上宣傳轉載,增強用戶粘性。
6.3 整合后臺數據,創新盈利模式
建成跨平臺的移動氣象綜合業務系統,充分借助氣象數據、圖文、視頻等資源共享,實現媒體平臺的一體化,為編輯人員和維護人員都大大節約時間[11],提高系統運轉工作效率。如今公眾獲取信息的途徑越發多元化,傳統播發天氣預報的盈利模式已無法滿足現狀,急需創新。①氣象部門應以現有氣象信息服務業務為基礎,利用自身產品的權威性和精細化來吸引專業用戶。另外,對多渠道獲取的信息、素材,按照季節、天氣、祝福、氣象諺語、預報服務產品、天氣實況、衛星雷達產品、公眾互動信息、常用圖案圖標等建設服務素材庫。并以此為基礎研究開發相應的應用平臺,實現氣象信息、服務素材存儲、查詢、檢索、服務等的集約化、自動化管理與應用。既提高新媒體氣象服務工作效率,又提升其服務內涵和服務水平。②積極效仿學習優秀的互聯網運營模式發展成果,增值業務包月收費、數據流量廣告分成等形式將是未來主要的贏利渠道。③如今氣象服務行業采取門戶開放政策,不僅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國外的氣象服務企業巨頭將快速搶占國內市場,因此國內氣象服務行業要更好的發展,充分吸引各行各業的服務開發者來共同集中自己的智慧將會大大加快氣象信息數據行業化的過程,互聯網思維將會助力國內氣象服務行業發展。
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催生出諸多新媒體科技產物,形態多種多樣,滿足著公眾的不同需求。回歸氣象服務,雖緊跟互聯網發展態勢,但新媒體技術相對薄弱,對服務產品開發能力欠佳,氣象行業中新媒體專業技術人員配備缺乏,新媒體氣象服務技術無法與需求相匹配,導致“互聯網+氣象服務”在實際業務中的運用略顯匱乏,市場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未來,氣象服務產品應以用戶為基準,主動適應時代變遷,技術革新,轉變發展思路,合理地開展“互聯網+氣象服務”業務,注重氣象信息服務產品設計與儲備工作,主打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的產品,豐富內容的同時,積極與公眾進行良性互動,為后期產品的運營和推廣打下良好的基礎,也能提高氣象服務質量。
[1]常履福,潘紹美,閔利平.氣象科技服務對公共氣象服務的促進和發展思考[J]. 貴州氣象,2009(S1):159-160.
[2] 巨曉璇,屈直.移動互聯網背景下陜西氣象手機客戶端的現狀與發展分析[N].陜西氣象,2015(4):45-48.
[3] 楊武等.3G時代手機氣象信息服務的可持續發展[J].廣東氣象,2012,34(3):54-56.
[4] 程李,彭浩等.3G時代手機氣象信息服務發展思路[J].氣象軟科學,2009(3):40-45.
[5] 牟克林.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氣象服務中的應用[J].貴州氣象,2001,25(3):40-41.
[6] 賈子冰.氣象科技服務在公共氣象服務中的作用[J].氣象軟科學,2009(3):154-157.
[7] 楊武,陳恒明,屈鳳秋,等.聚焦手機天氣客戶端軟件軟件產品及應用[J].青海氣象,2012(3):44-46.
[8] 周治.微博與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J].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11(12):24-25.
[9]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17-01-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10] 陳靜,梁宏升.自媒體時代的氣象服務[7].廣東氣象,2013,35(6):52-55.
[11] 孫健,李海勝,陳鉆.網絡氣象服務分析與展望[J].氣象科技進展,2012,02(1).
Analysis o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dao internet plus meteorological service
LIU Huan, YANG Fan, LIN Xing
(Qingdao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Qingdao 266003, Shandong)
The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has brought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to all walks of life. The need of the consumer presents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hannels have been unable to satisfy the social needs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Facing the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Meteorological Bureau made great efforts to explore the new Internet plus weather service way and have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Qingdao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According to the case analysis of Qingdao meteorological new media service, it discusses the new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and the Internet economy environment ("Internet plus"). In addition, it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ternet; new media service
1003-6598(2017)02-0084-05
2016-09-21
劉歡(1990—),女,助工,主要從事氣象信息服務、新媒體氣象服務、氣象科普宣傳等工作,E-mail:544176420@qq.com。
TP393.09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