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點評
化肥價格大漲,農民真的種不起地了嗎
近期有篇《農資狂漲2017年農民還種得起地嗎?》的文章異常火爆,文章表明化肥價格暴漲、農藥價格大漲,糧食價格卻不漲,種地成本增加了,但農民的勞動力廉價了,種下的是希望,收獲的是失望,農民投入了這么多,誰來買單?農民還種得起地嗎?
應該說,文章反映了目前農資市場的一個實情,化肥價格大漲使得農民種植成本增加不少,種植收益下降。有些農民可能會減少化肥用量,甚至種植收益差的作物只能象征性地施點肥。
但如果因為化肥價格大幅上漲,農民就種不起地了,這種說法也有些危言聳聽了。
以前化肥在農民種植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大,達到了50%左右。但隨著人工成本的迅速上升,人工成本已成為種植成本的主要部分;對承包土地的農民而言,土地流轉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化肥成本已下降至總成本的30%左右。再者,此次化肥漲價也有合理因素,前幾年化肥價格持續下跌,屢創新低,實際上是種不合理的現象;現在化肥價格上漲,是價值的理性回歸;再加之本次價格上漲也有煤價大幅上漲等成本推高因素,有其內在的支撐因素,不能簡單以炒作來對待,這點應該正確認識。今年的化肥價格如果與去年最低價格相比,確實漲幅非常大,但如果放到近十年的價格中來看,也只是中等偏上的價格,基本上屬于正常的價格范圍,并不是高得離譜。
總體來看,此輪化肥漲價對普通種植戶的影響不會太大,三五畝地預計增加一兩百塊錢的成本。影響最大的還是包地大戶,因為他們種植面積大,化肥價格上漲快,將使種地成本大幅增加。承包土地的農民應科學合理施肥,以減少化肥使用量,同時對作物種植品種進行調整,多種植高附加值的作物,提高產品銷售價格,以減少化肥價格上漲的沖擊。
面對化肥漲價,農民也要拓寬思維。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土肥技術處副處長楊帆介紹,農業部已經在研究部署大力推進種養循環,開展水果、蔬菜、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以品牌茶葉、設施蔬菜、柑橘蘋果為主,大力推廣“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種養循環的多種技術模式,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典型。
同時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既可以減少化肥使用量,又能使作物高產,同時還減少了污染,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化肥過量使用,造成了土壤氮、磷富集,大氣氨、氮氧化物增加,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據中國農科院測算,我國占作物總播種面積20%的集約化生產中,每年由于氮肥不合理使用損失的氮近300萬噸,占我國2200余萬噸氮肥總用量的13%左右,農田氮素流失對水體氮污染的貢獻率達20%以上,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勢在必行。
另外,應對化肥價格大幅上漲,農民應該樹立起低位儲存觀念。去年9、10月份,尿素價格普遍在1300元/噸左右,而現在價格已經漲至1800~1900元/噸的水平,購買一袋化肥要多花二三十元錢,這個漲價幅度確實非常大。前些年化肥價格一直下滑,農民可以不關心價格行情,用肥時再買,也并不吃虧;但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現在處在價格上漲時期,等到用肥時買,就會買上一個高價。農民一定要密切關注市場變化,要有價格低位存儲觀念,特別是種植大戶,因用肥量大,價格變化對他們成本影響更大,更應該在低位時多購買,以降低種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