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旺 肖震心 岳倩文
300250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腦病針灸科1250355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
中醫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研究進展
楊寶旺1肖震心1岳倩文2
300250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腦病針灸科1250355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
感音神經性耳聾是一種耳科常見疾病,臨床難以治愈。隨著中醫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在感音神經性耳聾治療中的應用也受到更多關注,中藥、針灸等都成為感音神經性耳聾治療的重要方法。本文通過分析、總結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病因病機,對感音神經性耳聾的中藥治療和針灸治療研究進展進行了簡要綜述,并提出了當前中醫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研究中的問題與展望,為提高臨床對感音神經性耳聾治療的效果提供參考。
感音神經性耳聾;中醫治療;綜述
感音神經性耳聾指出現于螺旋器的毛細胞、聽神經或各級聽中樞的病變,對聲音的感受與神經沖動的傳導發生障礙所引起的聽力下降;是臨床上以聽力障礙、聽力減退甚至消失并伴有耳鳴、耳堵塞為癥狀的一種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它是一類較常見的疾病,也是耳科最大的難治癥之一,可導致終身聽力殘疾。在中醫學中并沒有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病名,但中醫學對感音神經性耳聾很早就有認識,雖然沒有專著論述,也沒有明確提出這一病名,但在耳鳴、耳聾等病癥的描述中均有相關論述。故治療上多參照耳鳴、耳聾對其辨證。
古代以癥命名,將感音神經性耳聾分為兩種:無感音神經性聾或傳導性聾。聾包括聽力減退甚至失聽。“聾”這個字在現存最早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記載,《左傳·嘻公二十四年》說:“耳不聽五聲之和謂之聾。”這是已知最早的關于耳聾的定義。但在醫學文獻中,耳鳴、耳聾的說法最早見于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許多醫學文獻常把耳聾、耳鳴并列,如《醫學入門》卷五中說:“耳鳴乃是聾之漸也。”《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明確指出:“耳鳴者,聾之漸也,惟氣閉而聾者,則不鳴,其余諸般耳聾,未有不先鳴者。”《諸病源候論·耳病諸疾》云:“耳鳴不止,則變成聾。”“凡是有聾者,勢必耳鳴”,出自《壽世保元·耳病》。耳鳴、耳聾兩者癥狀雖存在差異,但發病機理相似,故對歷代醫家所述進行總結,現多將本病歸屬于“耳聾”或“耳鳴、耳聾”的范疇。
病因病機:歷代醫家均有不同見解,但統一的認識始終沒有形成,《內經》所論病機可分兩類,即虛和實。實證類主要指經脈受邪失調、六淫為病以及其他方面,如五臟不和、肝氣上逆(或肝風上擾)、腸胃痞塞、耵聹塞耳等;虛證類病機主要論述了精脫、液脫、髓海不足、上氣不足、肺病虛、肝病虛、胃中空、年老陰痿、元氣大衰、宗脈虛、脾不及,以及熱病熱在髓等等。歸納歷代醫家對于本病的認識,大體形成了以下幾種學說:①肝膽火盛學說:肝膽病變可導致耳聾的發病。肝為將軍之官,性剛勁,主升發疏泄,喜條達,若暴怒傷肝,肝氣郁結而上逆,阻塞清竅;或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條達,郁而化火,肝膽之火上擾清竅,均能致鳴致聾。誠如《中藏經·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所謂:“其(肝)氣逆則頭痛、耳聾。”《素問·熱論》云:“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肝病者,虛則耳無所聞。”②痰火郁結學說:過食醇酒厚味,脾胃受傷,聚濕成痰,痰郁化火,痰火上壅,阻塞氣道,而致耳鳴耳聾。《名醫雜著·卷三》謂:“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矣。”《古今醫統·耳證門》也說:“耳聾證,乃氣道不通,痰火郁結,壅塞而成聾也。”③氣滯血瘀學說:耳能司聽,有賴于氣血津液的濡養,而氣血津液等物質的運輸,必須通過耳竅的經絡。病程長的耳鳴耳聾患者,根據“久病入絡”“久病有疲”之說,必有氣血瘀阻,脈絡不通。《醫林改錯》中明確記載了瘀血導致耳聾的病機,如“耳孔內小管通腦,管外有瘀血,靠擠管閉,故耳聾”。而耳聾的發病原因有“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于腦……耳竅通腦之道路中,若有阻滯,故耳聾”。④脾胃虛弱學說:飲食勞倦或過食寒涼,損傷脾胃,使脾胃虛弱,脾氣不健,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經脈空虛,不能上奉于耳;或脾陽不振,清氣不升,亦必導致耳鳴耳聾。故《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脾為孤臟……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靈樞·口問》也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醫貫·卷五》說:“至于陰虛者,亦有耳聾。經曰:清陽出上竅。胃氣者,清氣元氣春升之氣也,同出異名也,今人飲食勞倦,脾胃之氣一虛,不能上升而下流于腎肝,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邪害空竅,令人耳目不明,此陽虛耳聾,須用東垣補中益氣湯主之。”⑤心腎不交學說:腎藏精而主骨生髓,上通于腦,開竅于耳。腎氣充沛,髓海得濡則聽力敏銳。如其素體不足,或病后精氣失充,恣情縱欲等,均可導致腎精傷耗,髓海空虛,發生本病。如《靈樞·決氣》說:“精銳者耳聾……液脫者……耳數鳴”。《景岳全書·卷二十七》說:“耳為腎竅,乃宗脈之所聚,若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勞傷血氣,精脫腎憊,必至聾聵,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皆是陰衰腎虧而然。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半即衰之謂也。”又因腎水與心火相互制約,腎水不足,每致心火亢盛,而成耳鳴耳聾之癥。《辨證錄·卷三》說:“心腎相交始能上下清寧以司視聽,心腎不交皆能使聽聞之亂。”⑥外感風熱學說:《溫熱經緯·外感溫熱篇》云:“耳為腎水之外候,然肺經之結穴在耳中,名曰籠蔥,專主聽,金受火爍,則耳聾。”《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耳病諸侯》云:“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于耳,其經脈虛,風邪乘之,風入于耳之脈,使經氣痞塞不宣,故為風聾。風隨氣脈行于頭腦,則聾而時頭痛,故謂之風聾。”風熱外襲,或風寒化熱,侵及耳竅,清空之竅遭受蒙蔽,失去“清能感應,空可納音”的功能,終至或聾或鳴。
通過對中醫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方法進行分析、總結發現,中藥和針灸在中醫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中較為常用,因而本文將感音神經性耳聾的中藥和針灸治療方法簡要綜述如下。
中藥治療:①專方治療:隨著中醫研究的不斷深入,用于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藥物治療方法也更加多樣化。通竅活血湯、通竅回聰湯、復聰熄鳴湯及自擬中藥等專方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均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黃時金等學者通過對突發性耳聾患者應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1],對照組患者常規應用西藥治療發現,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的治愈率可達76.19%,總有效率可達97.62%,證實了通竅活血湯加減應用于突發性耳聾治療的有效性,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吳國清等學者提出通竅回聰湯治療方法,其基礎藥物組成包括當歸、紅花、桃仁、赤芍、石菖蒲、路路通、川芎以及磁石等[2],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可酌情加減藥物治療。對于伴有耳鳴的患者,可適當加用煅龍骨和煅牡蠣;對于伴有耳內脹悶不適的患者,可加香附和柴胡;對于伴有眩暈和惡心欲吐的患者,可加用白術、天麻和法半夏治療。通過對治療組患者聯合采用通竅回聰湯加減治療與常規治療后,其治療效果與使用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比較明顯較好,說明通竅回聰湯結合常規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是治療突發性耳聾較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臨床加強應用。劉建華提出應用補氣活血法治療老年性耳聾[3],其主要藥物組成包括骨碎補、生黃芪、郁金、遠志、赤芍、雞血藤、當歸、炒棗仁、川芎、菖蒲、地龍、路路通等。聯合應用這些藥物,能夠起到較好的通絡開竅和補氣活血效果。并提出在補氣的同時,應注重調暢氣血和活血通絡,確保各類營養物質和血液能夠到達耳部,從而達到改善患者聽力狀況的效果。張奉舉認為神經性耳聾患者應用復聰熄鳴湯治療的效果顯著[4],可將其作為臨床治療神經性耳聾的重要方法。李巖、陳光等學者對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30例應用自擬中藥耳聾Ⅱ號進行治療[5],患者在連續治療15 d后其治療有效率達到了80%以上,證實了自擬中藥方耳聾Ⅱ號在感音神經性耳聾治療中的有效性。其自擬中藥方耳聾Ⅱ號主要包括柴胡、當歸、川芎、磁石、香附、牡蠣、龍骨、鉤藤、葛根、白芍、丹參以及路路通等藥物,該自擬方能夠有效起到芳香通竅、行氣活血和鎮靜安神的作用,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純音聽閾水平,使患者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各波形的潛伏期明顯縮短,促進其恢復。②辨證分型治療:中醫認為該病與痰濁、肝火、脾胃、風邪、腎精等因素有關,中醫辨證分型包括痰火閉耳型、肝火犯耳型、血虛耳竅失聰型、氣虛耳竅失聰型、陽虛耳竅失聰型、血瘀耳竅失聰型、陰虛耳竅失聰型等,治宜根據不同的中醫分型采用補益肝腎、補脾益氣、活血化瘀、祛痰散熱法。汪玉瑛根據中醫辨證理論將感音神經性耳聾主要分為脾胃虛弱、腎精虧虛、氣滯血瘀3型[6],并根據患者的證型相應給予左慈丸加減和針刺治療發現,該治療方法的有效率可達86.1%,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的62.5%,提示感音神經性耳聾聯合應用耳聾左慈丸加減和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張磊認為腎虛血瘀型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應用滋腎活血湯治療具有較好的療效[7],滋腎活血湯主要由葛根、枸杞、地龍、山藥、補骨脂、當歸、澤瀉、川芎、杜仲、丹參、石菖蒲等藥物組成,通過對患者應用該方法治療發現,滋腎活血湯治療的有效率為7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33%,說明滋腎活血湯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效果優于復方丹參片,為感音神經性耳聾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王群羊認為陽虛水泛型感音神經性耳聾耳鳴患者可應用真武湯加味治療[8],治療有效率可達88.3%,且患者治療后的心悸氣短、倦怠乏力、耳鳴耳聾以及頭暈目眩等中醫證候積分均有明顯改善,表明陽虛水泛型感音神經性耳聾耳鳴患者采用真武湯加味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③其他中藥制劑治療:除了上述方法外,應用于感音神經性耳聾的其他方法也受到較多關注。柳冰等學者認為對于突發性耳聾[9],臨床應用舒血寧與前列地爾聯合治療的效果更顯著,這些學者通過回顧性分析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采用舒血寧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的患者有效率可達70%以上,明顯高于單獨用舒血寧或前列地爾治療的效果,證實了該方法更有助于恢復患者的聽力。且該研究表明,對于輕、中度聽力損害和上升型、平坦型聽力損害患者,應用該方法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其次為中重度和陡降型患者,重度和極重度以及全聾型患者聽力恢復情況相對較差。趙海霞等學者為了解骨參舒耳片在感音神經性耳聾耳鳴治療中的應用效果[10],收治感音神經性耳聾耳鳴患者60例,并將其分觀察組、開放治療組和對照組,對3組患者分別應用口服骨參舒耳片、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和口服耳聾左慈丸治療,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和開放治療組的臨床療效與對照組比較顯著較優,且治療過程中,3組患者均沒有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說明在感音神經性耳聾耳鳴治療中,骨參舒耳片具有較好的療效,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不良反應,改善患者的聽力水平,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鐘渠等提出感音神經性耳聾應用聰耳合劑治療的效果顯著。對治療組應用聰耳合劑治療后[11],其總有效率達到了82.36%,與對照組的59.3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治療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無明顯不良反應,說明聰耳合劑應用于感音神經性耳聾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針灸治療:針灸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機理主要是其能提高皮層聽中樞的興奮性,從而提高感受聲音的能力。局部取穴主要為耳周及頭面部的經驗穴,體針取穴一般局限于手足少陽經及肝經、腎經。李滋平等學者通過研究提出對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的百會、大椎以及傳統穴位進行針刺[12],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患者治療1.5個月,治療有效率可達80.0%以上,并提出病情等級為輕度和中度的患者療效優于重度、極重度者患者,說明針刺百會、大椎為主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效果顯著,尤其在病程不足6個月、病情等級為輕度或中度的患者中具有較好的療效。①針刺配合耳穴貼壓:針刺配合耳穴貼壓是張文等學者新推出的治療方法[13]。以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患側聽宮、聽會、外關、翳風、中渚、耳門、太沖等穴。耳門、聽宮、聽會等穴位運用一針透三穴法;對翳風、太沖直刺以局部有針感為度;對外關、中渚針尖向上斜刺,使針感向上傳導。貼壓耳穴選取神門、內耳、外耳、皮質、肝腎、耳尖等穴位。每天給患者治療1次,連續治療10 d后患者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達到了65.8%和94.7%,證實了針刺配合耳穴貼壓治療的有效性。②針灸結合按摩:在感音神經性聾治療中,針灸結合按摩也是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針灸主要選取聽會、聽宮、翳風等穴位。伴有眩暈的患者加風池、百會、四神聰、完骨等穴位;伴耳鳴的患者加合谷、天門、中渚、外關、耳門等穴位;對于面神經損傷的患者加四白、頰車、下關、陽白等穴位。起針后1 min實施按摩手法,囑患者閉目仰臥,主要點按穴位包括聽宮、聽會、耳門、下關等。操作者先將雙掌搓熱,雙側耳部用輕按法按1~2 min,利用手掌的溫熱感使患者耳部肌肉放松,順時針方向按揉后再進行逆時針按揉,按揉1~2 min。張銀娟提出針灸結合按摩應用于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治療效果顯著[14],對照組采用純西藥治療(100 mg維生素B1+0.5 mg維生素B12肌內注射;250 mL 0.9%生理鹽水+80 mg三磷酸胞苷二鈉靜脈滴注;100 mL 0.9%生理鹽水+40 mL丹紅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組采用針灸結合按摩,研究發現,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感音神經性聾應用針刺配合按摩治療的效果明顯。③化膿灸法與發蒙針法:鐘旋等學者通過對中醫證型確定為腎精虧虛的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1例應用化膿灸法治療[15]。選擇該例患者的翳風、太溪、太沖穴實施針刺;取中脘和關元兩穴,將陳年細艾絨搓捻成黃豆大小的圓錐狀艾炷,然后在兩穴皮膚表面涂抹蒜汁放上艾炷,以線香點燃,待其逐漸燃盡,去灰。該例患者在治療100 d后,其聽力水平與治療前相比顯著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耳鳴,表明化膿灸法能夠在較大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耳聾癥狀。張豪斌等通過運用《內經》相關理論[16],提出應用發蒙針法對神經性耳鳴患者實施針刺治療的效果顯著,將神經性耳鳴患者分兩組,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給予常規針刺治療和發蒙針法針刺治療。結果發現治療組有效率達到了90.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2%,說明神經性耳鳴應用發蒙針法針刺治療具有較好的療效,可作為臨床治療神經性耳鳴的有效方法。④其他針灸治療方法:吳永剛等學者提出了調任通督針法[17],通過對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應用調任通督針法治療,其治療總有效率可達90.0%以上,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調任通督針法在感音神經性耳聾治療中具有重要價值,可在臨床加強應用。除此之外,房連強等學者對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41例應用麥粒灸遠端腧穴結合靳三針治療[18],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陳明楊、陳熠路提出溫針灸百會穴為主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19],提高治療效果。陳彩鳳等將電針結合中藥穴位注射應用于感音神經性耳聾治療[20],發現該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聽力狀況,有助于輕度和中度聽力損傷患者的聽力恢復,其治療效果相對優于藥物治療,且該治療方法對年齡小、病程短的患者療效顯著。孟憲萍等學者通過對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應用隔藥灸治療[21],提出隔藥灸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的血液流變情況,能夠極大地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孫楷航、李世君等學者通過總結臨床經驗,體會到對聽宮、聽會穴等穴位進行深刺[22],能夠有效緩解神經性耳鳴、耳聾患者的臨床癥狀,且臨床療效相對優于傳統淺刺治療,在臨床具有可行性。
通過研究近年來中醫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報道發現,中藥及針灸等治療方法,對于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治療均有確切的療效,并且多數療效均優于單純的西藥治療。針灸療法以其無不良反應、簡便、低成本、療效確切等優勢被廣大患者所接受。但臨床上取穴多種多樣,大多以耳周穴位為主,配合辨證加減肢體穴位,尚無公認有效的取穴方案。今后應加強針灸的作用機理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針灸方法,為臨床上運用針刺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
同時現有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臨床研究缺乏較為嚴謹且統一的標準,臨床試驗設計存有缺陷,多數臨床研究未按照隨機、對照、盲法的要求進行,此外,臨床試驗例數也較少。因此,制定統一的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標準,進行較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觀察,才能為臨床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提供更全面、客觀的科學依據。
[1]黃時金.通竅活血湯治療突發性耳聾的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23):134-135.
[2]吳國清.通竅回聰湯加減治療氣滯血瘀型突發性耳聾的臨床研究[D].福建:福建中醫藥大學,2016.
[3]劉建華,張亞力,李洵,等.補氣活血法治療老年性耳聾的臨床研究[J].中醫耳鼻喉科學研究雜志,2008,4(10):27-29.
[4]張奉舉.復聰熄鳴湯治療神經性耳聾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6):125-126.
[5]李巖,陳光,李書霖.耳聾Ⅱ號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1,(3):61-63.
[6]汪玉瑛,晏英.耳聾左慈丸加減配合針灸治療老年感音神經性耳聾68例[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9,31(3):31-32.
[7]張磊.滋腎活血湯治療腎虛血瘀型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研究[D].山東: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
[8]王群羊.真武湯加味治療陽虛水泛型感音神經性耳聾耳鳴60例[J].河南中醫,2015,(11):2591-2593.
[9]柳冰,史影姍,曾春萍.舒血寧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突發性耳聾療效觀察[J].江西醫藥,2016,51(12):1424-1425.
[10]趙海霞.骨參舒耳片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耳鳴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4,(20):121-122.
[11]鐘渠,鄭桃曉,馮志榮,等.聰耳合劑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8):1752-1753.
[12]李滋平,吳兵,張海龍.針刺百會大椎為主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110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6):921-922.
[13]張文.針刺配合耳穴貼壓治療神經性耳聾38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9,25(2):94-95.
[14]張銀娟,李靜茁.針刺配合按摩治療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30例[J].陜西中醫,2011,32(6):737-738.
[15]鐘旋.化膿灸法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1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7):590-591.
[16]張豪斌,李玲,王瑞輝,等.運用《內經》發蒙針法針刺治療神經性耳鳴[J].四川中醫,2016,34(3):166-168。
[17]吳永剛,馮保花.調任通督針法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2):5-7.
[18]房連強,韓德雄,路廣宇,等.麥粒灸結合靳三針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41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6,51(5):363-364.
[19]陳明楊,陳熠路.溫針灸百會穴為主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4,36(2):63.
[20]陳彩鳳,陳淑慧,廖月紅,等.電針配合中藥穴位注射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效果及機制[J].廣東醫學,2016,37(13):2021-2024.
[21]孟憲萍,崔占義,孫樹枝,等.隔藥灸對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1):45-47.
[22]孫楷航,李世君.深刺聽宮聽會穴治療神經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Yang Baowang1,Xiao Zhenxin1,Yue Qianwen2
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 and Acupuncture,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00250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503552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in otology,which is difficult to cur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CM research,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ve become important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Therefore,in this paper,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s reviewed.In addition,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Review
10.3969/j.issn.1007-614x.201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