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炳權
(諸城市人民政府龍都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諸城 262200)
新形勢下促進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孫炳權
(諸城市人民政府龍都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諸城 262200)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各級黨委、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多措并舉,有效促進了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但從總體情況看,在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還有一些問題需要研究、解決。文章對影響農民增收的問題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了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
農民增收 問題 對策
1.1 農民對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愿望不強烈
近年來,耕地面積不斷減少,有些地區人均耕地不到667 m2。單純依靠耕種土地在農民增收中的貢獻有限。這些年,農民對土地升值的期望卻越來越高,大部分農民一年種一茬小麥、玉米,滿足于糧食不用花錢買、夠吃,把土地握在手中不流轉,更不用說調整種植結構。
1.2 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帶動能力不強
多數龍頭企業產業聚集度不高,帶動能力不強,與農戶的利益連結不緊密,沒有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訂單”簽訂難、履約難的問題比較突出。同時,不少龍頭企業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產基地”,原材料從外地運,到處收購的很多,嚴重影響了企業發展及對本地區的產業帶動。合作社也以“松散合作”為主,利益分配機制不規范,管理制度形同虛設,發揮作用有限。近年來,政府一直都在倡導“龍頭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卻始終沒有“加”起來,農戶與農戶也沒有“加”起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
1.3 農村市場發育不完善
農村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訂單農業培育滯后,流通設施少,有些市場規模不小,但在農民增收方面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由于市場不健全,信息缺乏,農民不能按照市場信息組織一定規模的生產,且產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與市場需求都存在差異。同時,市場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低,多數農產品的銷售是個體販運和農民自銷,尚未發育形成自己的經銷隊伍和網絡,不僅不能占有市場,而且交易成本高,風險大,“菜賤傷農”等現象時有發生。
1.4 科學投入和金融支持跟不上
財政對農業的投入相對少,大部分單純依靠土地的農民而言,維持生活已屬不易,根本無力增加投入。同時,因農業屬于弱勢產業,比較效益低,農業保險發展滯后,社會投入積極性不高。農民貸款難更是一個普遍問題。
1.5 農村勞動者文化水平偏低,年齡結構不合理
農業勞動力中年富力強和高學歷人員減少加快,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有知識、有能力、文化水平較高的中青年人員較少,從年齡結構上、知識水平上,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需求。
在農民增收這個問題上,應該立足統籌城鄉發展的實際,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業看農民、跳出農業看增收。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有效整合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最佳配置,促進農民增收。
2.1 加快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從土地上解放一批農民
加快工業戰略轉型,服務業上檔升級,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序推進產業園區向農村、向相對貧困地區延伸轉移,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變產業工人,把他們從“一畝三分地”上解放出來,增加他們的工資性收入。吸納他們變產業工人,一方面增加他們的收入,另一方面搞好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加快土地流轉,推動規模經營三向受益,相互促進。
2.2 加快土地合理有序流轉,從規模化經營上富裕一批農民
土地流轉是目前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唯一途徑,而土地規模化經營是農民增收的必然趨勢。湖南益陽的“土地信托流轉”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政府出資在鎮街設立土地托管機構,農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將名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委托給政府的土地托管機構,并簽訂土地信托合同,農業企業或大戶再從政府土地托管公司手中連片租賃土地從事農業開發經營活動。簡而言之,就是變過去農戶和企業兩個角色間的流轉為農戶、企業和政府3個角色間的流轉。農戶的承包經營權先流入給政府的土地托管公司,再由托管公司將歸集的經營權打包集中流向企業或大戶。可以成立市、鎮(街)兩級土地流轉信托公司,選擇有代表性的社區進行土地信托流轉試點,同時建立市、鎮(街)、社區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組織,加強土地流轉供求信息提供、土地流轉儲備、委托流轉等工作協調和服務。
2.3 努力打造農業優勢品牌,從效益上帶動一批農民
農業品牌彰顯的是良好的質量、先進的科技和強大的競爭力。總體上看名、特、優產品品牌少,龍頭企業品牌不響亮,農業會展等品牌可以說是沒有。下步工作中,將在打造區域性特色產業品牌、名特優產品品牌、重量級龍頭企業品牌和農業會展品牌上下功夫,以品牌帶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致富。
2.4 加大科學投入,從財政、金融上扶持一批農民
在不斷增加本級財政對農業的科學投入的同時,抓住中央對農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的政策機遇,積極申報促進農民增收項目,全力爭取上級財政資金。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探索成立農業貸款擔保機構,為種養大戶和農戶提供貸款擔保。
2.5 加強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業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要加大對農村教育和農民培訓資金支持力度,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擴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為促進農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