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磊
(內蒙古自治區(qū)額爾古納市農牧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大隊,額爾古納 022250)
額爾古納市優(yōu)質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王磊磊
(內蒙古自治區(qū)額爾古納市農牧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大隊,額爾古納 022250)
額爾古納市位于大興安嶺北麓,土壤、空氣、水源無污染,生態(tài)環(huán)境好,地處寒溫帶濕潤氣候,氣候特點:寒冷、濕潤、風大、凍害,病蟲害少,發(fā)生輕。土地資源豐富,耕地面積16.67萬hm2,常年播種面積在12萬hm2左右,農業(yè)土壤類型為黑鈣土,土質肥沃,有機質,有機態(tài)氮含量較高。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為優(yōu)質馬鈴薯的推廣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馬鈴薯 高產 栽培技術
近年來,隨著額爾古納市農業(yè)產業(yè)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壯大,對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市馬鈴薯生產種薯體系不健全,品種混雜退化,單產不高、品質差、商品率低,缺乏專用加工型品種,很難滿足市場和龍頭加工企業(yè)原料的需求。文章重點探討優(yōu)質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希望能夠提高馬鈴薯產量和品質,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擴,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
應選擇土質疏松肥沃、土層較深厚、排水良好的緩坡地或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要高,pH值在6~7之間的微酸性沙壤土,忌選粘重低洼地、pH值過高的堿性土壤,否則易發(fā)生瘡痂病等病害。最好是夏翻秋整地、或秋翻秋整地。要求深翻25~35 cm,并耙細耢平,因地制宜,起壟鎮(zhèn)壓,保墑待播種。
馬鈴薯不宜連作,輪作不僅可以改良土壤,調節(jié)土壤養(yǎng)分,還能減少病蟲害的傳播和危害。適宜的前茬以麥類、豆類、蔥蒜類等作物為好,盡量避開茄果類、白菜類等作物。
最好實行3~4年的合理輪作,即:休閑地—馬鈴薯—油菜—小麥,或小麥—馬鈴薯—油菜、或馬鈴薯(休閑地)—小麥—油菜。
小麥茬施用綠磺隆除草劑的地塊,下茬不宜種植馬鈴薯。
選用脫毒優(yōu)質種薯是馬鈴薯高產穩(wěn)產的關鍵措施,該地區(qū)無霜期短,應選用早、中熟專用豐產抗病脫毒品種。種薯田用種應是原原種,原種和1級種薯,商品薯田用種應是1級、2級種薯,以保證種薯質量,為高產、穩(wěn)產打下基礎。晚疫病、環(huán)腐病、青枯病等帶病種薯一定不能用來播種。
適宜種植品種有:費烏瑞它,中薯3、4、5號,東農303,克新4號,早大白,克新1號等早、中熟食用豐產型品種;還有大西洋,夏坡蒂,俄8等中熟、中晚熟適宜食品加工型品種。
播種前必須對種薯進行精選,以保證增產。
精選的標準是:具有本品種特征,薯塊整齊,無病蟲害,無傷凍,薯皮光滑,色澤鮮艷,同時淘汰仿錘形、芽眼突出、薯形龜裂等奇形怪狀的薯塊。
種薯播種前進行催芽處理,保證早出苗,苗齊苗壯,延長生育期,提早成熟,并且進一步淘汰病、爛和退化薯。
催芽方法是:在播種前20~25 d進行,將沒有萌動的種薯從窖內取出精選后,放在溫暖向陽的房間內進行催芽,溫度保持在15~20℃,待種薯長出1 cm左右粗壯綠芽切塊播種。種薯切塊時如遇到病薯時,切刀一定要消毒后再切薯,以防切刀傳染病害,并淘汰整個病薯。
播種前,可用高錳酸鉀、甲基托布津、阿特拉津等藥劑拌種。高錳酸鉀用0.5%~1%溶液;甲基托布津、阿特拉津等藥劑用種子量的0.5%~1%拌種。
額爾古納地區(qū)無霜期短,生育日數(shù)較長的品種更應該適時早播,以保證有足夠的生長期和產量。室外10 cm地溫穩(wěn)定在7~8℃時,是馬鈴薯適宜的播種期。一般在5月初開始播種,適宜播種期為5月5日~15日,5月20日前應播完。
由于本地區(qū)春風大,土壤易跑墑,十年九旱,所以要適時搶墑早播,并適當深播。一般的播種方法是平播后起壟,在上年夏翻或秋翻耙平整地的基礎上,深開溝、施肥、播種、掏墑覆土、鎮(zhèn)壓,覆土應在14 cm左右為宜,出苗前重耢一遍。
合理密植是增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般早熟品種、作種薯生產的,65 cm行距小垅栽培,每667 m2保苗要求在5 000株左右;作商品薯生產的,每667 m2保苗4 000~4 500株。也可大垅、深耕密植,改小垅65 cm為80 cm,株距由原來16~22 cm改為10~15 cm,作種薯生產的每667 m2保苗5 300株;作商品薯生產的每667 m2保苗4 500株左右。大垅種植,有利于通風透光,減輕病害發(fā)生,增加復土厚度,有利于塊莖形成,提高種薯產量和質量。
馬鈴薯是高產喜肥作物,合理增施肥料是大幅度提高產量的有效措施。一般每生產1 000 kg馬鈴薯塊莖,需從土壤中吸收純氮5 kg,磷2 kg,鉀11 kg。一般具體施肥量和方法如下。
(1)結合整地,每667 m2施優(yōu)質農家肥2 000 kg以上。
(2)播種時,每667 m2施撒可富馬鈴薯專用復合肥30~50 kg,或每667 m2大約施二銨10 kg+尿素6 kg+33%硫酸鉀20 kg。
(3)因地制宜,測土配方施肥。(4)適量增施生物鉀肥。
用人工或機器均勻施入播種溝內。
田間管理是播種后收獲前整個生育期間的中心工作,要做到一耢、二鏟、三趟、一拔草,噴灑防徒長藥和田間拔雜去劣等項工作。大垅栽培需用大馬力中耕機械,達到深耕厚培土的目的。
一耢:在出苗前7 d左右耢去表土,以增溫滅草促出苗。
二鏟:苗出齊后淺產一次,封垅前深鏟一次。
三趟:耢后鏟前趟一次,鏟后及時趟兩遍,最后一次培成方肩大垅。
一拔草:封垅后拔一次大草。
藥劑滅草:馬鈴薯大面積使用化學藥劑滅草,尚處于試驗階段,有條件的農戶可以試用,可用藥劑有乙草胺、氟樂靈、杜爾及杜邦寶成等,用于播后苗前施用,要嚴格按照藥劑使用說明施用。
防徒長:在雨水充沛的情況下,當植株高30~40 cm時,噴施防徒長藥劑。
拔雜去劣:在苗期、盛花期、成熟期等,根據苗的長相,花色不同,成熟早晚,發(fā)生病害情況等,進行2~3次提純和拔除病株工作。
及時防治馬鈴薯病害是獲得豐產豐收的重要措施,要以晚疫病防治為重點,以預防為主,進行綜合防治。
一要選用和推廣脫毒抗病品種;二要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健康種薯;三要加強栽培管理。在秋收、窖藏、種薯處理和切塊各環(huán)節(jié),嚴格清除病爛薯,選用無病種薯;少施氮肥,高培土,早割秧;不要在低洼、潮濕、粘重地塊上種植馬鈴薯;更重要的是加強病情檢查、測報,及時進行藥劑防治。
發(fā)現(xiàn)晚疫病,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并用保護劑大生500倍液全田噴霧,也可用瑞毒霉錳鋅(雷多米爾)可濕性粉500倍液,或60%鉀霜銅(瑞毒銅)700倍液噴霧,都能收到一定效果,69%安克錳鋅和60%滅克效果也很好。每隔7~10 d噴一次,連噴2~3次,種子田應增加噴藥次數(shù)1~2次,應交替輪換用藥,效果更好。
適時收獲,保證收獲質量,確保豐產豐收。
收獲前12~14 d,人工割秧,或用觸殺性除草劑(克無蹤等)進行殺秧處理,以減少病害侵染和加快薯皮老化。
當植株達到生理成熟期應及時收獲,利用晴天抓緊搶收,保證質量,收凈揀凈,減少損失。收獲中要減少塊莖機械損傷,嚴防塊莖被雨淋、受凍和混雜,并嚴格把病、爛、傷、畸形薯等剔出,按質量要求檢斤、裝袋、外運或窖藏。避免塊莖長時間日曬,變綠影響質量。
馬鈴薯種植較為費時費工,提倡和推廣應用機械作業(yè),以提高效率和經濟效益,可選用中小型拖拉機等動力機械,配套適宜播種機、收獲機、及中耕除草機具,實行機械整地、機械播種、機械收獲和機械田間管理等作業(yè)程序,積極探索機械挑選、機械割栽等種薯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