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越
(天津市騰龍職業培訓學校)
一般心理問題的案例報告
榮越
(天津市騰龍職業培訓學校)
求助者為大學三年級學生,自小生活在農村,由于農村生活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沖突,對其人際交往產生了不良影響,學習成績下降,導致情緒低落、焦慮失眠,于是主動來咨詢。分析其心理問題和行為的發生、發展過程,對其采用合理情緒療法。經過不到兩個月的治療進而得到康復。
人際交往 合理情緒療法
1.1 人口學資料
求助者,男,21周歲,大學三年級學生,出生在普通農村家庭,父母均為農民,勤勞淳樸,長子,家族無精神疾病歷史。弟弟正讀初中二年級。
1.2 個人成長史
求助者從小在農村生活,5歲上幼兒園,7歲上小學一年級,中考進入重點高中,并在校寄宿。學習刻苦勤奮,是老師和家長心中的好孩子。父母對其寄予厚望。18歲考上本市重點大學,至今兩年多的時間。
1.3 身體狀況
身體健康,無軀體異常感覺,無器質性病變。
1.4 社會功能
主要為:沒有知心的朋友,同學關系也不融洽,學習效率低,學習成績下降,精神不振。
3.1 主訴
高考進入重點大學,因交友障礙,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持續1個多月。主動前來咨詢。
3.2 個人陳述
我最近一個月經常失眠,以至白天上課沒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打瞌睡,整天昏昏沉沉的。我的舍友同學都不喜歡跟我交流,從沒邀請我參加社交活動。我一個朋友也沒有。我的成績下降了。不管我怎么努力都不見進步。有的教授年紀稍大的,講話帶地方口音,普通話不標準,我常聽不懂。課上聽不懂,課后復習精神又不好,學不進去更無法弄懂。家里人對我期望很高,我覺得很對不起他們。
2.3 咨詢師觀察和了解到的情況
咨詢師:求助者身材瘦高,穿著寬松的T恤衫和褪色的牛仔褲,臉瘦長,神態疲倦,眼圈略有些發黑。
求助者班主任反映:他性格內向,多愁善感,很自卑,不愛與同學交往,獨來獨往。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近來有課上睡覺的現象,成績越來越差。
3.1 SCL—90測驗結果
總分為180分,因子項為10的量表

SCL-90測驗 1-5級
按中國常模,總分高于160分,陽性項目超過43項,因子分超過2分,都篩選為有問題。從上面數據中顯示出求助者存在焦慮、抑郁、人際關系障礙。
3.2 SDS:標準分58分,屬于有輕度抑郁。
3.3 SAS:標準分52分,屬于有輕度焦慮。
4.1 根據臨床資料對求助者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態進行評估:求助者智力正常,個性孤僻,對環境適應能力低,情緒低落,整體心理健康狀態較差。
4.2 診斷依據
(1)依據三甲醫院診斷證明,該求助者無器質性病變。
(2)依據郭念鋒病與非病三原則,該求助者主客觀世界統一,自知力完整,有主動求醫行為,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問題。
(3)該求助者內心沖突都是有現實意義的常行沖突。
(4)不良的情緒持續時間較短,為一個月。
(5)情緒反應未出現泛化。
據此,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4.3 鑒別診斷
(1)與精神病的鑒別:根據心理正常和異常的三項心理學原則,該求助者主客觀世界統一,心理活動內在協調一致,人格相對穩定,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有主動求醫行為,無邏輯思維混亂,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與神經癥的鑒別:由于該求助者的內心沖突與現實處境相連,涉及公認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顯道德性質,屬于常形沖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經癥和神經癥性心理問題。
(3)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產生痛苦的時程較短,一個月,沒有出現泛化現象,沒有影響到社會功能,所以可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4.4 問題原因分析
(1)社會學原因
和同學的關系不融洽,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
(2)心理學原因
性格內向,敏感,不懂得和人相處,產生自卑感。
5.1 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幫助求助者宣泄不良情緒,轉移比較對象,改善人際關系,提高學習成績。
5.2 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增強適應能力,完善人格,培養和增強健康有效的交往模式。
6.1 方法與原理
采用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創立,也稱之理性情緒療法,是幫助求助者解決因不合理信念產生的情緒困擾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屬于認知行為療法。其理論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辯的途徑,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以幫助她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促進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發展,使其達到自我完善。
合理情緒療法的核心理論是ABC理論: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反映及行為后果。通常人們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6.2 雙方責任與義務
(1)心理咨詢師應履行的責任與義務:
1、心理咨詢師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別、年齡、職業、民族、國籍、宗教信仰、價值觀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視求助者。
2、心理咨詢師在咨詢關系建立起來之前,必須讓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詢的工作性質、特點、這一工作可能出現的局限性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權利和義務。
3、心理咨詢師在對求助者進行工作時,應與求助者對工作的重點進行討論并達成一致意見,必要時(如采用某些療法)應與求助者達成書面協議。
4、心理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不得產生和建立咨詢以外的任何關系。
5、當心理咨詢師認為自己不適于對某個求助者進行工作時,就應對求助者做出明確的說明。
6、心理咨詢師應始終嚴格遵守保密原則。
7、心理咨詢師有責任向求助者說明心理咨詢工作者的保密原則,以及應用這一原則的限度。
8、在心理咨詢工作中,一旦發現求助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況,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發生(必要時應通知有關部門或家屬)。
9、心理咨詢師工作中的有關信息,包括個案記錄、測驗資料、信件、錄音、錄象和其他資料,均屬專業信息,應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保存,不得列入其他資料之中。
10、心理咨詢師只有在求助者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對咨詢過程進行錄音、錄像。
(2)求助者應履行的責任與義務:
1、求助者有選擇心理咨詢師的權利。
2、求助者有獲知保密原則、個人資料及情況受到保密的權利。
3、求助者必須積極配合咨詢及治療。
4、求助者必須向咨詢師提供個人真實資料及情況。
5、求助者必須按時交付咨詢費用。
咨詢時間:每周一次 時長50分鐘
7.1 咨詢過程大致分為:心理診斷階段、領悟階段、修通階段、再教育階段。
7.2 具體咨詢過程
第一階段: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共2次,時間分別為2014年12月1日和12月7日)
目標:
1、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況。
2、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3、確定主要的問題,做心理測驗。
4、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方法:會談、心理測驗
過程:1、填寫咨詢登記表,介紹咨詢中的相關事項與規則。
2、對求助者進行EPQ、SCL—90、SDS、SAS測量,向求助者了解其成長過程及生活現狀。
3、反饋測驗結果。
4、通過與求助者交談,收集信息,協商咨詢目標準備實施合理情緒療法。
附咨詢摘錄:
咨詢師:請坐到我對面來,好嗎?
求助者:小心翼翼的坐在我面前的那把椅子上。
咨詢師:你把這幾張表填一下,好嗎?
求助者:接過表格然后填寫表格。
咨詢師:需要我幫助你解決什么問題?
求助者:我是農村好不容易才考上來的,以前成績好,好多同學圍著我轉,老師也喜歡我,現在到了這個人才濟濟的學校,我就剩下自卑了,連一個好朋友也沒有,
咨詢師:以前高中同學們為什么喜歡你呢?
求助者:因為我成績好啊!
咨詢師:一個月前你成績很差嗎?
求助者:也不是。
咨詢師:那同學對你為什么會不一樣呢?你想過嗎?
求助者:沒有,也許是性格有變化吧。以前呢?天天上學高高興興的,現在有點自卑,不愛跟同學溝通,總覺得矮別人一截,唉。
咨詢師:從明天開始,試試用原來的你跟同學相處好嗎?
……
第二階段:領悟階段(共2次,時間分別為2014年12月14日和12月22日)
目標:
1、進一步加強咨詢關系。
2、分析ABC理論,幫助求助者改變其不合理的認識。
方法:合理情緒療法
過程:針對求助者認為自己沒有可以聊得上來的朋友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這是一種合理的想法,由此產生不愉快的情緒也是適當的。但把這個原因都歸結在同學身上、甚至老師身上,這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應正視造成這些問題的不合理信念。
針對這類不合理信念,應對求助者加以引導,使其從情緒困擾和過去經歷的體驗中擺脫出來,因此他應該對自己的問題負責。
布置作業:嘗試跟同學進行溝通一下。
第三階段:修通階段(共2次,時間分別為2014年12月28日和2015年1月1日)
目標:
1、進一步鞏固咨詢效果。
2、通過產婆術、黃金法則修正不合理信念。
方法:合理情緒療法
過程:
1、咨詢師通過積極主動地提問與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
2、幫助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觀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從而使情緒癥狀得以減輕或消除。
附咨詢摘錄:
心理咨詢師:我聽明白了,按你所說,你要求自己對同學怎樣,同學就應該對你怎樣。
求助者:對呀,付出就應該是一對一啊。
心理咨詢師:按你所說,你信奉的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怎樣,另一個人就應該對他怎樣。
求助者:對啊,應該的呀。這不就是禮尚往來嘛?
心理咨詢師:因此,別人對你怎樣,你肯定就對別人怎樣,我喜歡你,我對你好,你一定就對我好,就喜歡我。
求助者:(沉默)您在開玩笑吧,那怎么可能呢?您對我再好,我也不可能喜歡您啊。
心理咨詢師:你剛講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怎樣,另一個人就應該對他怎樣,我對你好,而你并不對我好,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釋一下嗎?
求助者:(沉默)
心理咨詢師:你看,盡管我對你好,可你實際上并沒有對我好。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詢師:你提出要求,別人就應該按你所說的去做,而別人提出要求,你卻可以不按別人的要求去做,同樣提出要求,卻又不同的結果,這怎么解釋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個人對別人怎樣,別人不一定就對他(她)怎樣?
心理咨詢師:是的,你就要求別人也這樣對你,這是一種絕對化要求,一種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內心極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會造成你的困擾,通過改變它,你就能改變自己的情緒。例如把對別人的要求變成希望,當不希望的事發生時,最多是一種失望,不會過分怨恨別人,自己也就不會生氣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對別人怎樣,別人不一定對我怎樣,實際上我要是能接受別人對我好或者不好這兩種可能,就不會生氣了。
第四階段:再教育階段(共2次,時間分別為2015年1月5日和1月11日)
目標:
1、結束咨詢
2、鞏固咨詢效果
方法:黃金法則
過程:
1、咨詢師運用“黃金法則”,讓求助者明白“如果你希望別人怎樣對你,你就要先去這樣對待別人”,以此來改善她的人際關系。
2、重測SCL—90,檢驗咨詢效果。
8.1 求助者自我評估
我已經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使我內向的性格在慢慢變得開朗、熱情。我感覺老師的話并不難聽懂,只要專心聽就能聽清楚。老師講課也很有趣,我特別喜歡聽。
8.2 咨詢師評估
求助者的進步是飛快的。在短短的兩個月內,他好像完全變了個人,不再郁郁寡歡,嘴角上時常掛著笑。他不再為學習落后苦惱,而是想方設法改進學習方法,主動尋求必要的輔導。他不再感到孤獨,常常與同學一起打球,給家人寫信。他開始有了新的朋友圈子,并跟他們保持著十分密切的聯絡。
8.3 他人評估
與同學的人際關系有所改善,對同學一些玩笑不再耿耿于懷;上課認真聽講,會和老師互動,成績也有所提高。
8.4 心理測驗復查結果
SCL—90自評量表測驗結果

總分為118,因子項為10的量表 1-5級
經重新測驗,該求助者咨詢前后心理咨詢結果的比較,減分率為39.5%大于25%,因此本次咨詢為有效。
SAS標準分49分,屬于正常范圍。SDS標準分48分,屬于正常范圍。表明心理咨詢可靠。
8.5 求助者社會功能恢復情況
開始可以正常上學了,與同學、老師溝通愉快。
8.6 癥狀改善情況
他已經真正步入了個人生活的“新世紀”,不再依戀于往日的輝煌。雖然他還會與同學比較,但他已不再像從前那樣消極看待自己。他越來越把這種差距當作自信的動力,而不是自卑的源泉。
[1]林秉賢,郭勇.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S]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修訂版.
[3]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二級)[S]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修訂版.
[4]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三級)[S]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