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芳
2016年11月7日,立冬。北京晴空的天光云影作證,我們心里滿是陽光和春天。
上午9:30,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暨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代表,作為安徽省記協派出的代表,我忝列其中。
掌聲、笑臉、合影、握手,仿佛空氣也是暖暖的,在心里努力記下總書記的每一句話:“(大會)五年一次不容易,再忙也要來”,“我對十八大以來的新聞輿論工作高度評價,黨感謝你們”,“光有熱情是不夠的,要提升業務能力”,我們眼中的習大大如此切近,一如電視畫面里熟悉的模樣,大國首腦的長者之風山高水長,而田聰明主席主持儀式時幾句“近平同志”,在總書記聽來如此自然,“黨內一律稱同志”,遵守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最高領導人率先垂范。
彼時彼刻,終身難忘。殷殷囑托如同陽光,照亮我們前行的新聞之路。在日日勞作的安徽衛視《安徽新聞聯播》,作為三級審片中節目生產一線的把關人之一、一名黨員記者,怎么樣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一個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我們在感悟中思考:與總書記“2·19講話”結合起來,與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安徽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結合起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安徽聲音,在工作實踐中錘煉“三心”:
葆有一顆初心,將黨性原則高懸頭頂,做政治堅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面對紛紛擾擾喧囂斑斕的世界,不能讓亂花迷眼,而是要葆有共產黨員的初心,補足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鈣,看得清楚明白,不為西方虛偽的新聞觀所誤導,不為西方價值觀政治觀念所誤導,不為劣木殘葉屏障而不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廣袤森林,明辨是非,澄清謬誤,成風化人。回望2016,從乍暖還寒時節的省兩會、全國兩會,到人間四月天里總書記視察安徽發表系列講話,從“兩學一做”到夏天汗水濕透衣背的抗洪救災,從“五大發展見行動 黨代會精神在基層”到剛剛啟動的“講看齊,見行動”,一場場主題宣傳戰役,弘揚主旋律,釋放正能量,我們傾情付出,歲末盤點,我們欣慰,因為《安徽新聞聯播》未辱職責使命。
涵養一顆匠心,在守正與創新間舞蹈,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茍日新、有日新、日日新”,“記錄、關注人民和這個偉大的時代”,總書記的囑托如此殷切。對于我們來說,需要弘揚工匠精神,不懈怠、不麻木、有激情、在狀態,把匠心化入每個選題、每篇報道、每個句子、每個鏡頭。每天傍晚,《安徽新聞聯播》終審時間,電視新聞中心機房里總是氣氛緊張,哪怕二十四分之一秒的一幀黑場一閃而過,也難逃中心領導一絲不茍地“挑剔”著的“火眼金睛”。在選題策劃中、稿件寫作中,多少次討論、爭論、糾結、打磨,和慣性思維慣常手法“死磕”,只為屏幕呈現令觀眾眼前一亮。
匠心,需要思想與情懷的滋養,正所謂功夫在詩外,在踐行“走轉改”中,我們邁開腳板,俯身大地,向采訪對象學習。2016年以來,一些采訪啟人心智。在東海艦隊皖籍強軍先鋒黃東海、胡偉的采訪中,在涉險爬上潛艇高高艦橋、轉眼望見五星紅旗、聽官兵唱起艦歌的那一刻,真想做個戰地記者,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激流奔涌全身;在“兩學一做”劇目黃梅戲《大清名相》的采訪中,為主人公張廷玉風雨之夜懷抱夭折幼子而幾度落淚,感受犧牲與奉獻的悲壯之美,分明觸摸到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清正廉潔的做人底線;在援藏檢察官周會明的采訪中,當藏族駕駛員用黝黑雙手捧來滾燙的酥油茶,唱起《高原紅》,分明感受到一種沒有雜質的純凈明朗的快樂,當攝像機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捕捉著低眉含羞的藏家梳妝女,分明感受朗朗乾坤天地之大美。感動自己才可能打動觀眾,在感動中創新,在感動中,我們真誠講述安徽故事中國故事。
修煉一顆道心,敬業修身,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和大寫的純粹的安徽人。做文先做人,敬業需修身,“不斷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這是總書記的教導,對于我們新聞工作者來說,就是要修身立德,做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俯仰天地的大寫的人、純粹的人,創作者的品格、眼光、胸襟加上專業技能,才可能造就新聞精品。我們在采訪報道中修煉,向采訪對象學習;在所有工作歷練中修煉,面對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的現象乃至誘惑,堅守職業操守,其實更是堅守自己做人的底線原則;在紛擾世事中修煉,努力保持專心專注心無旁騖的業務純度;在堅定職業理想中修煉,當許多傳統媒體在斷崖式下滑以及腹背受敵中難以為繼,當唱衰電視的聲音不斷響起,當理想與情懷遭遇嘲弄,我們需要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足夠強大的定力,依然甘愿致敬理想與擔當、專業與操守、職責與使命。
“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2017,我們與新聞事業、與安徽和中國、與這個大時代一起出發,從心出發。
(作者:安徽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高級記者、地方新聞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