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嬌
【摘 要】本文基于微信平臺的虛假健康信息傳播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從中尋求治理對策,消除虛假健康信息不良影響,實現精準健康傳播,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
【關鍵詞】微信;虛假信息;健康大數據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2016121)。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傳播產生了革新性突破,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生產、傳播過程中虛假信息泛濫,誤導公眾,造成了負面影響。根據《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5)》顯示,健康信息因其與受眾生活極高的貼近性,相比時事政治、娛樂報道、科技信息獲得更高的關注度。然而,編造、傳播虛假健康信息的主體,正是基于微信較與其他自媒體相比有較強的私密性、強關系性、即時性等特點,借助微信傳播虛假健康信息,危害社會秩序和公眾健康。因此,促進健康大數據發展,打擊虛假健康信息傳播,實現精準健康傳播,尋求合理的方式方法規范健康信息傳播日漸迫切。
一、微信虛假健康信息傳播現狀
虛假信息和謠言不同,虛假信息是不真實的消息,謠言是沒有根據的消息。虛假信息的外延性比謠言更廣,并非是簡單的子虛烏有,而是可信度上存在爭議,誤導受眾產生某種心理情緒或者促使公眾實施某種行為?;舴蛱m的說服理論指出,媒體通過符號傳遞,以非暴力的方式影響他人的觀念、行動以此達到預期目的。微信上傳播的虛假健康信息可以被看成一種符號,在強關系的社交平臺中低成本地傳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公眾的健康觀念、行為方式。
微信成為滋生虛假健康信息并傳播的媒介。微信與微博、新聞客戶端相比而言,微信朋友圈、在線支付、公眾賬號推送等功能,為健康信息傳播帶來強勁的影響力,但同時也帶來信息安全隱患。微信作為一個社交平臺,可謂低門檻進入、低成本投入卻能獲得高回報,虛假健康信息的主體正是基于此尋找商機獲取利益。朋友圈傳播的信息,因用戶之間的現實關系具有較高的信任度,虛假健康信息不容易辨別真偽,再通過一定的交互性傳播擴散;公眾賬號推送的信息多數是有針對性的精準傳播,公眾潛意識中認為健康類賬號的信息具有權威性,也正是這種潛意識增加了公眾賬號虛假健康信息傳播的可信度;部分虛假信息主體以牟利為目的,利用微信較強的隱密性誘導公眾使用支付功能,減少了商家自身營銷環節促使公眾對健康產品的消費。微信信息傳播速度快效率高,故而虛假健康信息肆意傳播并缺少科學認證,換言之,即使虛假健康信息得到澄清,經過澄清后的信息再次傳播的影響力明顯大打折扣。微信以其傳播特性,滋生了虛假健康信息的傳播,為虛假健康信息制造者提供了較為隱蔽的平臺。
微信強化了虛假健康信息的語言符號傳播。健康信息所涉及的術語是信息傳播中至關重要的符號,存在能指和所指,虛假健康信息把能指和所指結合運用突出放大隱患和問題,制造緊張的氛圍,讓受眾接受信息并深信不疑。虛假健康信息在表述上將“致癌”、“偏方”、“秘密”等能指,與“健康”、“疾病”、“養生”等所指聯系起來,闡述解決的方法,假冒科普健康信息。據《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5)》統計,真偽難辨時七成受訪者表示“寧可信其有”。虛假健康信息中的專業術語的語義表述上更貼近受眾,通俗易懂,公眾更容易接受、更愿意相信,看似科普性的術語粉飾了背后的虛假本質,迷惑誘導公眾。一般虛假健康信息與經過科學認證的健康信息表述同一事物,只是從相反的角度展開論證,干擾公眾做出判斷,影響經過科學認證的健康信息的傳播,造成信任度下降。中老年人是健康信息的主要關注者,虛假健康信息的語言符號刺激增強了他們心理情感上的焦慮、恐慌,從而輕信虛假健康信息。
二、虛假健康信息熱傳的原因
(一)放大健康風險,引起情感偏向
閱讀量是衡量微信傳播效率的關鍵性因素,在信息達到一定閱讀量時,無論一對一、一對多,還是多對多傳播,其傳播效率就會提高。虛假健康信息的標題具有明顯的導向性,突出放大健康風險,喚起公眾潛意識里對健康的關注。如“微波爐輻射致癌”“蘇打水防癌”“宮頸糜爛致癌”等標題,其未經核實認證的消息獲得了較高的閱讀量,又在公眾對健康緊張焦慮的情況下進行二次傳播,虛假健康信息猶如病毒不斷擴散。閱讀量、轉發量高的信息更容易引起受眾關注,經過雪球效應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轉發傳播虛假健康信息。同時,虛假健康信息從接近性而言,關乎個體健康貼近民生,公眾對此類信息的關注略帶情感偏向,甚至可能更敏銳。由于微信用戶群體性較強,彼此間對待事物的認知、觀念相似,接收虛假健康信息時更可能會產生情感偏向,對信息內容的信任度上升。
(二)表達迷惑性強,受眾被動接受
微信建構了一個虛擬封閉的社交平臺,虛假健康信息在編排時圖文結合,迷惑性較強,使得信息真偽難辨,受眾在傳播環節中處于不平等地位,多數是被支配、被動接受信息。虛假健康信息制造者在信息內容上煞費苦心,斷章取義、偷換概念,專業化的表述使得消息看似準確嚴謹,科普性強,卻迷惑公眾讓其“寧可信其有”。根據《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5)》調查分析,“60后”與“70后”傾向于認為自己的同輩朋友愛轉發真偽難辨的信息,“80后”和“90后”傾向于認為自己的父母長輩愛轉發此類消息。由此,多數受眾通過親友推薦、朋友圈分享、公眾號推送,被動地接收虛假健康信息。從預防保健到治療疾病再到康復護理,內容五花八門,鑒于公眾的健康素養原因一時無法識別信息的真偽,產生沉默螺旋效應,公眾被動地接受了虛假健康信息。此外,虛假健康信息在心理上刺激受眾,不僅制造恐慌還同時慰藉勸服公眾認可,受眾對信息愈加信服就愈加產生分享信息的心理。
(三)強關系的建立,實現群體傳播
社交關系越強,信息可信度越高,引起共鳴越多,傳播效果越好。微信好友關系一般是基于現實的某種社會關系所建立,“虛擬網絡+現實網絡”加固了微信好友的強關系社交,增加了虛假健康信息傳播的可信度。作為社交網絡平臺,微信用戶彼此的關系需要維系,不再是簡單的好友關系,信息的互通增進了情感交流。這種強關系在小而穩定的圈子中提升了虛假健康信息的可信度,強化了受眾傳播分享信息的心理。微信好友間簡單地分享、轉發信息,可能產生蝴蝶效應,形成群體傳播。虛假健康信息在私密化、閉合度高的群體里傳播,在缺乏意見領袖辨識信息真偽時,沉默螺旋的效用增強,虛假健康信息如滾雪球般逐漸傳播擴散。受眾在強關系的維系下,傾向于在自己的群體中獲得信息,并且對信息的信任度較高,由此微信為虛假健康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傳播土壤和渠道。
三、虛假健康信息傳播的規范與治理
(一)規范健康信息發布
虛假健康信息發布門檻低缺乏監管,信息內容也未經過嚴格的審定,規范健康信息發布可以從信息傳播初期實施管控。傳統信息傳播中,信息需要經過把關人的審查,再進入下一個傳播環節。而自媒體時代信息的編輯和傳播不再局限于把關人,發布沒有統一的標準,造成信息真偽難辨,虛假健康信息肆意傳播。2016年 7月22日,微信公眾號“貓撲青島”因傳播虛假信息被山東省網信辦依法關停。某些公眾號還借健康保健的名義,推銷產品或者推廣個體醫療機構。因此,網監部門應該在健康傳播類公眾號申請時嚴格審核,密切關注其信息的發布。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健康科普信息生成與傳播指南(試行)》中提到,發布健康信息要符合醫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引用衛生機構或者專業機構所遵守的行業標準,標明有科學證實、確切來源的文獻、資料、報道,必要時還可詳細注明審核者的身份。如果消息是個人或者創新的觀點、發現,可以向該領域專家尋求評價意見,消息中說明此觀點、發現屬于個人。 (二)建立網絡技術監管體系
大數據帶來技術革新的同時也引發了虛假信息的傳播泛濫,把數字技術引入到健康信息的傳播場域,有效緩解微信較強的私密性帶來的監督困難,為信息傳播發展帶來新契機?!洞龠M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留痕可溯,那么不妨利用信息溯源模型,把虛假健康信息常用的詞語設置為關鍵詞,通過級聯聚合找到上級的信息發布者和下級的信息傳播者,加入預警規則,當涉及虛假健康信息關鍵詞時,數據庫上的訪問行為被記錄留痕,以此實現行為的可塑性達到監督留痕。網絡爬蟲技術也可以通過受眾的搜索習慣,將健康類消息進行閱讀并建立相關索引到數據庫,當受眾在微信中搜索健康信息時,進行對比、分析、過濾虛假健康信息的鏈接,保留真實的健康信息提供給受眾。
(三)完善信息立法監督保障
微信信息傳播有較強的隱蔽性,為虛假健康信息傳播主體提供了逃避監督懲罰的機會,需要運用法律規范虛假健康信息傳播,凈化微信傳播環境,保障公眾的人身權益免受侵害。法律上對于虛假信息的認定標準尚不清晰,現有適用標準中符合故意、缺乏證據、破壞公共安全的信息則認定為虛假信息,而對于科學性、專業性、醫學性較強的健康信息則尚不明確。當法律明確認定標準時,對于虛假健康信息制造者的懲罰也就變得有理有據,《刑法修正案(九)》涉及網絡信息的條文中,擴大了虛假健康信息認定范圍,有利于犯罪行為的認定和刑事追責。制訂信息安全法同時應該多管齊下,借助社會力量對信息安全進行必要的維護,加強對網絡系統運作的規范,強化執罰責任追究制度,比如網監部門對于傳播虛假健康信息的賬號實行封號,嚴重者追究其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靖鳴,朱燕丹.微信謠言的傳播特征探析[J].新聞與寫作,2015(4).
[2]戴烽,朱清.“雙層社會”背景下無特定指向虛假新聞的刑事規制思路[J].當代傳播,2016(04) .
[3]黃蜜,王鵬. 淺議微信中虛假健康信息的傳播現狀與規范[J].新聞研究導刊,2016(11).
[4]林紅靜,黃夢醒.基于微博信息的關鍵詞庫爬蟲策略[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2) .
[5]吳中堂,劉建徽,唐振華.微信公眾號信息傳播的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雜志,2015(4).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