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陽
【摘 要】兼具網絡與移動終端特性的微信可以視為人的綜合延伸,為人際交往創造了新的空間,產生了不同于真實人際關系的虛擬人際關系。在微信上,人際關系產生了兩方面的變化,其一,原先具有匿名性,與真實人際關系有較大分割的虛擬人際關系逐漸同現實中的人際關系相重合;其二,社會網絡理論中的強關系與弱關系在微信中有機結合。這一變化為現代人際交往帶來了許多機遇與挑戰,在朋友圈尋找“共鳴區”和打通線上線下的人際交往渠道,是微信避免“僵尸粉”,將弱關系向強關系轉變的助推力。
【關鍵詞】微信;人際交往;社會網絡
一、研究背景
麥克盧漢經典論斷“媒介即訊息”、“媒介即人的延伸”,超出了以往單純的將媒介“割裂”于內容和人之外的技術視角,強調了媒介本身所帶有的信息,以及自身的“人性化”趨勢。媒介的每一次變革都改變了人們對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從而影響到了更為宏觀的社會政治經濟。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7.0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56億。微信自2011年由騰訊公司推出,現已覆蓋了中國69.1%的互聯網用戶。2016年騰訊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微信月活躍用戶已達8.46億。
微信的廣泛使用,從積極方面來看,它讓我們跨越時空距離,得以更迅速便捷的與親友取得聯系。其次,它也有利于人們社交網絡的擴展,通過微信(尤其是朋友圈),原本不太熟識的工作伙伴或同學可以增進雙方的交往頻度,從而加深親密程度。被譽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思考者”的美國學者克萊·舍基在其專著《未來是濕的》中提出了“濕世界”的概念:由于社會性的軟件,人與人之間充滿了人情味,變成粘性、濕乎乎的存在。微信正是這樣的“社會性工具”,它給人類社會生活增添了新的元素,并降低了人們交往的成本,使人們更容易的找到“圈子”。[1]
但它存在的問題也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首先,微信中存在的“僵尸關系”,造成了人們的社交負擔和不安全感;其次,微信建立于真實人際關系之上,喪失了如BBS、微博等互聯網交流的匿名性特征,從而無法讓人們得以從日常生活的“角色扮演”中釋放出來。
如果說微信一開始更側重于真實人際關系的連接,隨著自身功能的不斷完善,以及商業化的需要,微信發生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讓微信對社交網絡及人際交往更具有影響力。最初微信是溝通線下強關系的紐帶,這種關系網絡本身穩定性很高,即便沒有微信的參與,也會通過其他方式維系,微信起到的是更便捷和迅速的連接作用。隨著微信的不斷普及,它超出了原本的強關系,成為了職業社交、工作范疇和營銷的工具,將原本的強關系網絡擴展到了弱關系網絡,或者二者的交叉網絡之中,這些人際關系可以不依托感情來維系,目的是滿足工作、職業社交、營銷等需求,但同時也存在著強弱關系互換的可能。[2]
二、微信
在關于微信與人際交往的研究中,學者們常著眼于微信自身的定義和特性研究。如以其功能性歸類,微信常被歸類為即時通訊工具,又被稱作聊天軟件,指能夠通過有線或者無線設備登陸互聯網,實現用戶間文字、語音或者視頻等實時溝通方式的軟件。[3]
同時,也有學者將微信歸類為“社交性工具”。微信的誕生源自社交,較之其媒體屬性和服務屬性而言,社交屬性是其本質屬性,也是微信能在與其他社會化媒體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4]但它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與國內近年來另一熱門社交平臺“微博”以及同為即時通訊工具的QQ相區別,即強關系網絡在微信社會網絡中的主導地位。正是這一特點,微信將原來只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強關系轉移到了虛擬的移動互聯網上,現實人際交往與虛擬人際交往二者間的碰撞,引起了許多對于兩者關系的研究與反思。
微信用戶的“好友”主要有三個來源:一部分來自于QQ好友,這一來源結合了強弱兩種關系;還有一部分由手機通訊錄導入,多為現實關系中的熟人,偏重強關系網絡;第三部分則通過“搖一搖”等功能與陌生人結識,為弱關系網絡。2014年相關調查表示,微信聯系人中,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同學、親人、同事,占比在70%-90%之間,現實中未接觸過的網友和陌生人,占10%-30%,微信主要還是以強關系為主。但隨著微信的普及與功能的不斷增多,微信里的強弱關系比重以及二者間的轉換也產生了新的變化。
微信功能設置的多樣性導致了用戶關系網絡的復雜性,詹恂認為微信中除了強弱兩種關系外,還存在一部分忽強忽弱的關系,稱之為“彈性關系”。彈性社交網絡(Elastic Network)這一概念源于美國,在此概念下可將微信區別于基于強關系下的人人網類社交媒介和基于弱關系下的微博類社交媒介。彈性社交改進了傳統的社交體驗,人們可以打破時空,僅用相同的興趣話題連接,打破了過往處于穩固狀態下的人際交流,賦予其更多的變化和不確定性。而它的產生依賴于社交網絡和移動終端的發展。微信雖以強關系“立命”,但細觀功能設置可發現其在“彈性社交”里的眾多布局,如“搖一搖”。用戶可通過這些功能與周邊的人建立起一個臨時的交流網絡,而這一網絡總是處于流動狀態,其中的每一個用戶都會隨著位置的移動而變更,彈性社交網絡使得微信在強關系基礎之外的社交變得更即時、便利、廣泛和活躍。
三、基于社會網絡理論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指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各種關系, 或個體與他人間的心理距離或行為傾向。[5]互聯網的出現,尤其是社交網絡,使得人際交往有了新的空間,產生了不同于真實人際關系的虛擬人際關系。并且隨著社交網絡的進一步發展,原先具有匿名等特性的,與真實人際關系有較大區分的虛擬人際關系逐漸同現實中的人際關系相重合。
在對人際關系的研究中,學者提出了社會網絡理論,其內涵包括了弱關系理論和強關系理論兩個方面。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基于對美國社會中的求職過程的研究提出了“弱關系假設”,他認為相較于強關系,弱關系在求職過程中更具成效,因為弱關系有著更廣闊的社會關系網絡,能跨越團體和階層,幫助求職者增加獲得關鍵信息的可能性,這一假說引發了不同領域學者對強弱關系理論的研究。
如何區分強弱關系?格蘭諾維特指出,弱關系指兩個行為者之間短暫的社會接觸。強關系理論是在格蘭諾維特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由邊燕杰、羅斯瑪麗、韋爾曼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并以此將強關系定義為兩個行為者通過長期合作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其次,在特點上,弱關系發生的時間短暫、接觸的頻率較低、互惠交換少,同時親密度和情感強度也較低,例如工作上跨公司的業務伙伴,居住小區里點頭之交的熟人。強關系與弱關系正好相反,接觸頻率高、親密度高、情感強度高、互惠交換多,此類關系常建立在家庭、親密的朋友和同事關系之上,給人以情感的支持和歸屬感。
四、微信與人際關系間的相互影響
許多研究對微信推動人際關系發展的積極作用給予了肯定。微信的發展與互聯網產品社會粘性化與人性化的發展趨勢相契合,已成為人際溝通的重要工具,并在行為者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推動弱關系向強關系轉變。
(一)微信對于個人社會網絡構建的正向推動
1、構建個體情感交流與表達空間
殷洪艷歸納了用戶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首先,情感交流,它是以人們的強關系為紐帶而確立的關系網絡,對于維護人際關系、增強人際關系的信任度有重要意義;其次,自我展示與滿足,朋友圈的設置讓用戶擁有一個面向強關系網絡的社交媒體,將微博等平臺中的自我展示功能帶入到微信中來;最后還有緩解焦慮等輔助功能。
2、豐富個體人脈資源
常寧提出微信是基于強關系的社交平臺,它可以迅速將真實人際關系中的圈子拉入微信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彼此間又有所重疊,正如“六度理論”描述的那樣,通過這種交集個人原有的關系網絡向其他圈子滲透和擴張,并且因為平臺的真實關系屬性,可使用戶更有安全感,會更放心大膽的去建立新的關系,并更可能轉變為新朋友。
3、為個體積累豐富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概念因學者普特南而廣為流傳,其將此概念定義為產生社會網絡、互惠規范和信任的個體之間的連結。微信朋友圈將強關系與弱關系有機結合,人們使用微信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關系轉換為線上關系,并為此建立新的社會規范,這些規范使人們更易于知曉如何在線表現以及如何獲得一種社區歸屬感。聶磊在其研究中指出,正是這一行為使微信成為社會資本積累的重要途徑。
(二)微信在個人社會網絡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眾多研究表明,微信可以通過弱關系擴大用戶的交友圈,但弱關系向強關系的轉換存在難度,即便通過微信結識了新的朋友,大多數用戶會選擇將這樣的聯系停留在網絡中,許多臨時社交關系活躍度逐漸下降、淡化,最終成為令人不舒服的“僵尸關系”。此外,王歡等指出人情文化是中國社會網絡的主要特征,也因此導致了弱關系在中國現實生活中缺乏信任。
微信交流為線上交流,以語音和文字為主,對于兩個處于弱關系中的個體,微信的信息傳播缺乏非語音表達的環境,這將可能導致一方面用戶對作為真實個體的彼此失去興趣,另一方面削弱了表達與溝通的情緒性與描述性,最終限制個體人際關系的發展。[6]
(三)微信與個人社會網絡構建未來發展探討
聶磊等人在研究微信朋友圈對社會資本的培育時得出結論,通過微信線上交流可以促進線下關系社會資本的積累和增長,但完全脫離線下關系的虛擬社區不會減弱也不會增加社會資本,朋友圈不能完全取代真實社區的作用,如果人們想從虛擬社區中獲益,線下面對面的溝通依然十分重要。
弱關系常常以“搖一搖”、“附近的人”等功能得以實現,但隨著微信的發展,微信的通訊功能不斷完善、朋友圈的流行以及利用朋友圈專司產品銷售的微商興起等,人們使用微信的目的越發多樣化,微信人際網絡的組成也變得日益復雜。常寧基于微信平臺社交圈子的特性,將其歸類為兩種關系:一種是真實的強關系社交圈子;另一種是基于某種利益需求臨時搭建的弱關系。可以通過在朋友圈尋找“共鳴區”或者創造線下交流的機會等方式將弱關系向強關系轉化。
結語
微信的產生與發展,將真實人際關系與虛擬人際關系相結合,提供了新的人際溝通渠道,擴大了人際交往范圍,并為社會關系網絡中強弱關系的轉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有助于社會資源的流動以及個人社會資本的培育。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好的進行互聯網時代下的人際交往,也為以工作、職業社交需求和營銷等為目的的個人或組織,更好的通過微信進行傳播提供了參考。但微信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也并非全然正面的,如何更有效的去利用弱關系,最大化微信人際傳播效用值得進一步研究。
注釋:
[1]王歡,祝陽.人際溝通視閾下的微信傳播解讀[J].現代情報,2013(7).
[2]常寧. 微信上有一種關系,叫沉默的“僵尸關系”.http://www.tmtpost.com/222659.html.2015-4.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4年中國社交類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R].2014-7
[4]常啟云.微信朋友圈:一種被建構的熟人關系[J].網友世界,2014(15).
[5]翟學偉.中國人際關系的特質——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社會學研究,1993(4).
[6]詹恂,嚴星.微信使用對人際傳播的影響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3(12).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