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國 ,金 蕾,李 輝(1.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
贛州市南康區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經驗與啟示
徐衛國1,2,金 蕾2,李 輝2
(1.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2.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農業開發;水土保持;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南康區
贛州市南康區在實施農發水保項目中,堅持治理與開發緊密結合,把水土保持主動融入農村主導產業發展之中,大力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南康甜柚產業,實現了“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和諧,治山治水與治窮致富的雙贏,真正實現了水土保持為農村、農業發展作貢獻,為農民增產增收服務。介紹了南康區農業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提出了依托水土保持項目建設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南康區位于江西南部,贛江上游章江支流流域。全區土地總面積為1 845.6 km2,轄18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共293個行政村、25個居委會,總人口80.3萬人。據江西省第三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資料,南康區有水土流失面積677.18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6.69%,其中輕度187.31 km2、中度204.33 km2、強度176.62 km2、極強烈78.82 km2、劇烈30.1 km2,水土流失嚴重程度居贛南各縣市區之首。
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和重視下,南康區從2004年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縣。之后,南康區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氣候特點,遵循治理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原則,把農發水保項目主動融入到農村主導產業中,把具有當地特色的南康甜柚種植引入到水保項目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幾年下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南康甜柚產業得到了發展。在農發水保項目區,發展以南康甜柚為主的果業面積4 600 hm2,其中建立2 667 hm2連片南康甜柚生態示范基地1個、667 hm2連片基地2個、 67 hm2連片基地6個,不僅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水土保持項目的介入,使南康區真正實現了“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和諧,治山治水與治窮致富的雙贏。
2.1 結合當地特點,確立主導產業,搞好規劃設計
南康是“中國甜柚之鄉”,在項目實施中,首先選擇具有當地特色、經濟效益高、市場適銷對路的南康甜柚作為項目開發的主導產業。其次由水保會同果業等部門,深入項目區進行調查論證,對適宜種植南康甜柚的山地,嚴格按照果業開發技術和水土保持的要求,統一進行規劃設計,對區內的道路、水保工程、水電設施、科技網點等進行詳細的規劃。最后由鄉、村等當地組織統一做好山地流轉,辦好開發手續。
2.2 落實開發理念,實行市場準入
項目實施中,切實遵循“水保先行,生態開發”的原則和理念。為了確保開發理念得到貫徹落實,對要求到規劃區開發種植甜柚的業主實行“準入制”。明確規定,不論是當地村民還是外來客商,都要與鄉、村組織簽訂開發合同,并按750元/hm2的標準繳納合同保證金。當開發戶按照統一規劃要求和“生態化、標準化、科技化、品牌化”原則,做到“山頂青山戴帽,環山等高開墾,反坡條帶整地,帶內修筑坎下竹節溝,全園種植水保草”,完善各項水保措施且符合開發要求后,方可退回全部保證金。
2.3 制定扶持政策,實行水保“一票否決”
區委、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治理水土流失、開發利用荒山荒坡的優惠政策,區財政每年安排200萬元果業發展專項資金、150萬元生豬發展專項資金。凡在項目區開發種植南康甜柚的,區財政補助2 250~4 500元/hm2,在果園內建豬欄的,區財政補助15元/m2;在果園內建沼氣池的,農業部門每座補助1 500元;建設滴灌等節水設施的,農機和水利部門補助6 000元/hm2;建管理房的,由新村辦按新農村建設的標準進行補助。但是,所有這些優惠政策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堅持生態化開發,搞好果園水土保持,并必須經水保部門驗收合格,憑水保部門出具的驗收單,有關部門方可予以兌現。
2.4 創新工作機制,整合各方力量
項目實施中,建立了“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在廣泛動員農民群眾義務投工、投勞和充分調動各開發業主積極性的基礎上,在區政府的統一組織領導下,整合了各部門的力量,各部門分工協作:區財政負責整合支農資金,共整合涉農資金7 624萬元,用于項目區甜柚產業開發;水保部門負責水保工程、果園種草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實施;水利和農機部門負責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工程的實施;電力部門負責項目區電力主干線建設;農業部門負責測土配方施肥和沼氣池建設;果業部門負責甜柚種質資源苗圃建設、病蟲害綜合防治、果園覆蓋、有機肥熟化和肥水一體化等技術的推廣實施;科技部門負責甜柚標準化栽培技術推廣和技術創新;畜牧部門負責果園生豬及其他養殖項目實施;公路及農業綜合開發辦等部門負責區內公路的修建和硬化;林業部門負責山頂戴帽及主干道沿線造林綠化;當地鄉鎮政府負責山地流轉。
2.5 注重建后管理,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確保成效
水土保持成效取得不易,投入大,周期長,毀壞卻很容易,因此建后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保部門注重建后管理工作,定期到果園檢查,保證建設的每一個項目都符合水保要求,對于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方法,確保治理成果得到鞏固。
贛州市南康區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一個典型代表,其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經驗為我國山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從南康的經驗看,要搞好水土保持項目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必須采取以下對策。
3.1 健全機構,加強領導,強化責任抓落實[1]
為把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建設工作抓好抓實,各縣級人民政府要成立由縣(區、市)長任組長、分管農業的副縣(區、市)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項目建設工作,簽訂責任書,并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工程一線督查、協調、指導工作;水保業務部門應指定分管領導和業務人員專門負責,包項目、包鄉鎮、包工程、包技術;鄉鎮應按照項目建設要求,落實建設面積、施工單位、自籌資金、群眾投勞。形成政府親自抓、部門具體抓、鄉鎮協作抓的良好局面。
3.2 完善機制,規范報賬,強化監督抓管理
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建設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要全面推行目標責任管理制、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公示制,以及群眾投勞承諾制和縣級報賬制,嚴格按照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建設項目財務、會計制度進行管理,在農發辦實行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并封閉運行,在資金撥付上,走鄉鎮申請—監理復核—水保審查—農發審核—財政撥款—審計監督的項目報賬之路,做到資金使用與管理要求的高度統一,確保項目資金規范安全運行。
3.3 立足實際,科學規劃,強化驗收抓質量
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規模治理的原則,宜大則大,宜小則小,不搞一刀切。針對坡耕地分布比較偏遠、零散的實際,調整梯田建設思路,集中力量,小規模作戰;對坡耕地規模比較大的,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區劃,跨鄉聯村,集中攻堅,統一規劃,落實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和嚴要求的“四高一嚴”建設標準。監理人員應會同專業技術人員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成立工程質量驗收小組,進行動態驗收和跟蹤監管,對質量不達標的地塊和邊埂,當場責令返工直至達到標準,確保建設質量。
3.4 綜合治理,培植產業,調整思路抓效益
按照“治理抓特色,特色抓產業,產業抓優勢,優勢抓規模”的思路,縣鄉各級領導深入鄉鎮,走進田間地頭,以建設基本農田為突破口,以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為目標,及早選片定點,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大力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具有地域優勢的特色產業,形成符合地方特點和產業實際的產業格局,使土地利用結構趨于合理,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3.5 強化服務,嚴格驗收,提高質量效益
驗收是衡量工作效果的重要環節,各地在項目建設中務必推行三次驗收制度。一是在工程即將結束時,分管領導和蹲點干部與施工單位進行預驗,指出存在問題,責令限期整改;二是工程竣工后,由縣級水保局成立驗收組進行初驗,在鄉村干部和施工單位的配合下,外業采用GPS對施工完成的區域逐地塊進行凈面積測量和田面平整度復核,內業采用南方CASS軟件或ArcGIS軟件完成竣工圖的測繪及地塊登記表的填報,核實完成情況,對照規劃設計對施工結果進行驗收認定;三是由縣級項目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組織各有關單位負責人組成驗收組對工程進行全面驗收,并形成驗收意見和自驗報告,上報上級有關部門。
3.6 加強建后管理,強化企業責任意識
建后管理工作很重要,首先要讓企業認識到后期管理的重要性,增強企業的水土保持責任意識,同時建立水土流失處罰機制,從制度上對管理不到位的企業進行行政、經濟上的處罰,從而提高管理的自覺性[2]。
[1] 謝松良.我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現狀及問題[J].水土保持通報,2008,9(2):59-60.
[2] 蔡隴海.水土保持方案落實階段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4,12(1):102-108.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7)01-0004-03
徐衛國(1965—),男,湖北浠水縣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工程測量教學和水利工程研究工作。
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