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平,賈愛冬(.寧夏水利科學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 .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 水土保持局,寧夏 銀川 75000)
寧夏實施小流域分類治理的思考
劉 平1,賈愛冬2
(1.寧夏水利科學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2.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 水土保持局,寧夏 銀川 750001)
水土流失;小流域;分類治理;寧夏
寧夏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探索了許多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小流域治理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在分析寧夏小流域治理現狀的基礎上,論述了實施小流域分類治理的意義,提出了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適宜的建設區域及基礎條件。建議根據寧夏不同區域的自然基礎條件、經濟發展需求等,對小流域實施分類治理,并做好整體規劃;以建設生態經濟型小流域為主,開展多種形式的小流域治理;在流域經濟建設方面,探索形成小流域治理的投資體制和運行管理機構。
寧夏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區之一。多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不斷探索適合本地區實際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有效緩解了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但仍存在小流域治理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直接導致了農民參與小流域治理的積極性不高、治理成果難以保存、水保治理融資困難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寧夏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探索形成了小流域分類治理模式,即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需求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小流域治理,以提高小流域治理效益和水平。
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水土流失治理開始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先后探索了生態型、生態農業型、生態清潔型及生態經濟型等小流域治理模式。
(1)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區水土流失呈加劇趨勢,傳統以單一的植樹種草、建谷坊、打土壩、挖澇池、培地埂、修建簡易梯田和小型水庫等措施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已不能滿足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規模化、標準化、系統化的需求。寧夏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基本模式,開始了以環境治理為主的生態型小流域建設。
(2)21世紀初,隨著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全面開展,全區生態環境逐步好轉,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成了社會發展的主要需求。小流域治理既要治理水土流失,又要實現流域經濟發展,由此逐漸探索出生態農業型小流域模式。除治理水土流失外,生態農業型小流域建設內容還包括水資源高效利用和發展農業經濟。經濟發展措施主要有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徑流農業和徑流林業等。
(3)2010年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寧夏各地小流域治理的社會需求呈現多樣化,既有以水土流失治理為主要需求的,又有以生態、經濟為主要需求的,還有以生態、經濟、清潔水源為主要需求的。因此,生態型、生態農業型和生態清潔型等治理模式在寧夏得到了發展,其中以生態農業型最為常見。
經過多年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寧夏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程度逐年減輕。1983、1990、2000年與2013年相比,寧夏的水土流失面積從39 175、38 873、36 849 km2下降到19 619 km2,土壤侵蝕率從74.24%、73.67%、69.83%下降到37.81%。為了解決小流域治理經濟效益不高導致的農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不高、治理成果難以保存、融資困難等問題,未來寧夏小流域治理發展趨勢是以生態經濟型為主,生態型、生態農業型、生態清潔型和生態經濟型等多種形式并存。
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工程,隨著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的提出,寧夏迫切需要提高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因此,必須根據水土流失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需求等,有針對性地實施小流域分類治理。
(1)實施小流域分類治理是順應國家及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寧夏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同,在選擇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時,應根據各自的地域、資源特點,因地制宜開展不同形式的小流域治理。
(2)實施分類治理是實現小流域治理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經過綜合治理,寧夏各地小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且形成了一定的水域、耕地、經果林等資源。未來小流域的發展需要在現有治理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提高,比如將生態環境較好、資源豐富的小流域發展成生態經濟型小流域,踐行小流域治理的二次創新。
(3)實施分類治理是解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寧夏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治理流域經濟效益不高、治理成果難以得到鞏固等,主要原因是小流域治理的針對性不強。實施小流域分類治理,可以根據主要社會需求,有針對性地治理水土流失、恢復生態或發展流域經濟,從而解決小流域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這些問題。
“十二五”期間,寧夏共實施小流域治理155條,其中中央預算內小流域86條、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小流域56條、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小流域13條。155條小流域中,生態型和生態農業型小流域共有149條,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只有6條,以發展流域經濟為主的生態經濟型小流域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
(1)生態型小流域。主要布設在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較差、自然資源較少、交通條件較差、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適宜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地區。這些小流域的主要特征是山大溝深、植被單一稀疏、降雨少而集中、土壤侵蝕模數在3 000 t/(km2·a)以上。治理目標主要是控制水土流失,恢復生態環境。小流域治理關鍵技術有:采取各類坡面和溝道蓄水保土工程措施,控制水土流失;以自然封育、退耕還林草為主恢復生態;實施生態移民,減少人為水土流失。
(2)生態農業型小流域。主要布設在人口相對集中、交通條件和農業耕作條件相對較好、土壤侵蝕模數在1 500~3 000 t/(km2·a)之間、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建設目標首先是控制水土流失,恢復生態環境,然后才是發展流域經濟,提高居民生產生活水平。小流域建設關鍵技術有:實施生態移民,減輕生態環境壓力;以封山育林、退耕還林草為主修復環境;以小流域水資源合理利用為中心,調整和優化種植業結構,發展以水資源高效利用為主的生態農業;以水平梯田建設為主,實施山、水、田、林、路小流域綜合治理。經濟建設則以生態農業為主,減少大規模的人類生產活動。
(3)生態經濟型和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生態經濟型和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是寧夏正在探索的小流域治理模式。生態清潔型小流域主要布設在前期已進行過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穩定、積蓄有一定的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經濟基礎、土壤侵蝕模數小于1 500 t/(km2·a)、距離城市較近、資源相對豐富、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地區。建設目標是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流域經濟的同時,保護水源水質,改善居民生活。小流域建設關鍵技術有:進一步提高原有治理標準,綠化美化環境;在經濟發展方面,提高經濟效益,發展規模經濟;在居民生活質量方面,減少化肥使用和農村面源污染,保護水源水質;利用生態資源建設休閑旅游設施,發展綠色旅游產業,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間。生態經濟型小流域主要布設在具有一定治理基礎、人口集中、生態環境較好、資源相對豐富的區域,建設目標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農民收入。小流域建設關鍵技術有:進一步完善原有治理措施,穩定生態基礎;優化改造原有治理措施,提高措施的經濟效益;利用治理形成的各種資源發展規模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生態經濟型小流域是對生態農業型小流域的二次開發,其經濟發展要有規模、形成產業、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寧夏水土流失治理探索了許多治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著小流域治理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實施小流域分類治理是順應國家及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是實現小流域治理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是解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有效措施。隨著國家生態文明戰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小流域治理新要求的提出,寧夏必須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需求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小流域分類治理,提高小流域治理效益和水平。建議根據寧夏不同地區的不同狀況,對小流域進行分類治理,做好整體規劃;以建設生態經濟型小流域為主,因地制宜地建設生態型、生態農業型和生態清潔型等多種形式的小流域;在流域經濟建設方面,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的優勢,組建多部門參與的投資體制,共同參與流域經濟建設,同時創新運行管理機制,吸引企業和經營大戶參與,形成一個以建設者為主體、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運行管理機構。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2
C
1000-0941(2017)01-0014-02
劉平(1967—),男,寧夏中寧縣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雨水利用和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