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煥玲(河南省水土保持監督監測總站,河南 鄭州450008)
郝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程煥玲
(河南省水土保持監督監測總站,河南 鄭州450008)
生態清潔小流域;美麗鄉村;治理成果;郝堂小流域;信陽
信陽市郝堂小流域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中,始終堅持惠民工程、健民工程和富民工程的建設理念,在具體實踐中堅持科學規劃,找準功能定位,緊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筑牢三道防線,強化面源污染防治和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形成了完善的防控體系,取得了流域總體景觀優美、自然和諧、衛生清潔、人居舒適的良好效果,顯著促進了宜居和美麗鄉村建設。流域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達到92%,林草覆蓋率提高到85%,林草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98%,土壤侵蝕量減少75%;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村莊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8%,小流域出口水質逐步凈化,已達到三類水質以上標準。2013年,郝堂村被住建部授予全國第一批“美麗宜居村莊”稱號,2014年,郝堂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被水利部評定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
信陽郝堂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是河南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的試點工程之一,該流域是典型的城郊型小流域。2011年以來,郝堂村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注重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實際問題,把流域內水資源、水環境、產業開發、人居環境改善等統籌考慮,將水系、農路、農田、村莊、綠化美化、景觀一并進行規劃和實施,取得了流域總體景觀優美、自然和諧、衛生清潔、人居舒適的良好效果,促進了宜居和美麗鄉村建設。
郝堂小流域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五里店辦事處東南部,距市中心僅17.6 km,是典型的城郊型小流域。穿境而過的京珠高速、312國道、寧西鐵路、寧西高速在這里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郝堂小流域屬低山丘陵地帶,層巒疊嶂,山塘眾多,自然山水條件得天獨厚。流域內唯一的行政村——郝堂村下轄18個村民組,2011年總人口2 310人,村民年人均收入7 800元。
流域海拔95~120 m,南高北低,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受季風、冷暖氣團交鋒和地形的影響,降水豐沛,年均降水量900~1 400 mm,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年內、年際變化較大,容易出現旱澇現象。流域土地總面積21.00 km2,其中:耕地1.40 km2、疏林地16.97 km2、居民點用地0.45 km2、交通用地0.11 km2、水域1.02 km2、未利用地1.05 km2。治理初期水土流失面積14.07 km2。
2.1 努力打造“惠民工程”
堅持流域治理與發展高效農業相結合,通過大力實施坡改梯工程、配套完善水利水保工程和營造水土保持林,有效減少土壤侵蝕,充分發揮梯地、林草植被等控制和減少面源污染的作用。
2.2 努力打造“富民工程”
緊緊圍繞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以培育地方優勢產業為重點,形成種、養、加相結合,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產業結構和良性循環體系,提高群眾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2.3 努力打造“健民工程”
堅持綜合治理與點源、面源污染防治相結合,通過坡耕地整治改良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控制污染源和坡面徑流,減少有害物質和泥沙進入河流水庫。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基礎上,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從農田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生活污染3個方面入手,科學選用化肥、農藥,并盡量減少用量,啟動農村生活污水及畜禽糞便處理工程。修建垃圾處理站、布設沼氣池、改造廁所、建簡易垃圾處理點、推廣節柴灶等,使流域總體景觀優美,自然和諧,衛生清潔,人居舒適。
郝堂清潔小流域建設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有效地調動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變“要我治”為“我要治”,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增強農村發展內在動力的同時,提高了治理成效。
3.1 以治理促轉變,改善了流域的總體面貌
3.1.1 污染防治效果明顯,流域水質得到逐步凈化
隨著治理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山下植被的重建,小流域內植物群落正從單一化向多種群、多層次的植物群落結構演替,各種污染物層層受到攔截和吸收,同時通過建設生態環保公廁和垃圾池等,流域內面源污染得到明顯控制,村莊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以上,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8%以上,小流域出口水質得到逐步凈化,達到Ⅲ類水以上,治理度達到70%以上。
3.1.2 防洪減災效益明顯,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通過幾年的生態治理,郝堂小流域內林草覆蓋率提高到85%以上,林草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98%以上,土壤侵蝕量減少75%,水土流失程度明顯減輕。2013年6月25日、8月24日和2014年7月11日,郝堂小流域普降暴雨,日降雨量均超110 mm,造成局部山洪暴發,但全流域無房屋倒塌和人員財產損失,僅部分水田受淹,相比治理前,受損情況明顯減輕。
3.1.3 生產條件顯著改善,土地利用結構得到調整
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以保護現有植被為主、重建植被為輔,把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和改良耕作措施相結合,有效改善了流域內的農業生產條件。堅持在治理中開發、開發中治理的原則,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茶則茶,形成了多種經濟全面發展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治理初期,郝堂小流域內農、林、園、非生產用地比例為25.0∶65.2∶3.7∶6.1,治理后比例為17.3∶71.2∶4.1∶7.4,初步實現了各業用地平衡協調。
3.2 以治理促發展,推動了流域的經濟增長
治理前,當地以小麥、水稻種植和畜禽養殖為主,工程的實施再造了流域生態美景,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茶、板栗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以茶為媒的生態旅游業蓬勃發展,以茶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郝堂小流域2013年生產總值為1 802萬元,比治理前(2007年)的856萬元增長了1.1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3 600元增長到7 800元,累計增長1.17倍,年均增長19.5%,比全區10.9%的平均增長幅度高出8.6百分點。
通過治理,還實施岸灘綠化6.2 km,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綠化0.87 hm2,整修古茶園200 hm2,種植紫云英200 hm2、香蓮8 hm2,發展有機茶160 hm2,完成茶園補植820 hm2,使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片片茶園,治理區壩連壩、水連水、魚蝦成群的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觀光旅游,帶動了農家游。
3.3 以治理促和諧,美化了流域的人居環境
通過治理,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促進了農村社會進步和兩個文明的建設,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為當地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夯實了基礎。同時,生態環境的改善,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繁育場所,生態進入良性循環。
2013年11月,平橋區郝堂村被住建部授予全國第一批“美麗宜居村莊”稱號,此次評選活動全國只有12個村莊入選,平橋區郝堂村是河南省唯一入選的村莊。在農業部2013年公布的全國首批“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名單中,平橋區郝堂村榜上有名。2013年1月4日人民日報“美麗中國·尋找最美鄉村”稱郝堂為“畫家畫出來的村莊”。 CCTV7農業頻道《美麗中國鄉村行——走進信陽》于2014年6月播出《畫里郝堂》,向全國觀眾推介了郝堂最具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全景式描繪了最美鄉村·畫里郝堂的獨特美景,充分展現了郝堂山青、水秀、景美、民富、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嶄新面貌,“美麗鄉村”惹人醉。
2014年8月21日,水利部在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組織召開了“郝堂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專家評審會議。經過專家評審,郝堂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被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
4.1 領導高度重視,開展有效協作
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是小流域各項治理措施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多部門支持協作、多技術組裝配套是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關鍵。平橋區政府成立了由常務副區長任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發改、水利、財政、國土、林業等區直部門和項目所在地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領導小組和相關監督機構,同時成立了郝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辦公室,常駐郝堂村指導工作,并加大宣傳力度。區委、區政府多次召開現場辦公會和協調會,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就郝堂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分工協作。區發改、水利、財政、國土、林業、農業、交通、市政等部門群策群力,協同合作,合理整合資金投入郝堂小流域治理,打造了一批生態建設的精品工程。政府、村莊社區和社會組織跨界合作,使清潔小流域治理工作與農民生產生活相結合,與生態農業開發、動植物資源保護、農村垃圾分類集中和家庭污水處理、環保科普教育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農村社區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使建設效益與群眾收入相關聯,大大提高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有效吸引社會閑散資金及群眾自發投入到小流域建設當中。
4.2 科學編制規劃,找準功能定位
項目建設初期,區政府就聘請中國鄉村規劃設計院、深圳雅克蘭德設計有限公司對郝堂村的發展進行了初步和總體規劃,區水利部門也制定了《平橋區郝堂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總體規劃》。項目規劃秉承兩大原則:一是以人為本,保護生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主要是加強公共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完善村莊污水排放系統,為居民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二是合理利用土地,保護原有耕地,即根據郝堂小流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的有利條件,規劃十分重視基本農田的保護,特別注重土地的集約使用,確保項目建設和農業發展相協調。
堅持科學規劃,加大了流域內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活垃圾、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并把清潔小流域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認真踐行治水新思路和人文水保新理念,做好清潔小流域建設功能定位,貼近自然建設一流生態工程,著力打造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村、固體廢棄物和污水排放統一規劃,預防保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并重的生態郝堂;同時完善防控體系,健全了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機制,實現了人居環境優美、運行管理規范、防治效益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3 筑牢三道防線,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
按照生態修復、生態保護和生態治理三道防線建設思路,堅持把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一是采取全面封禁,禁止人為開墾、盲目割灌和放牧等生產活動,減少人為干擾,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修復生態系統。二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控制化肥農藥施用,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規范開發建設活動,減少人為水土流失;建設公共設施和水利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三是恢復景觀生態,以河道兩側和村莊周邊為重點,保育植被,恢復濕地,清理河道垃圾、障礙物,有效發揮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質凈化功能,達到維護生態平衡、控制侵蝕、改善水質和美化環境的目的。
4.4 推廣多種實用技術,突出衛生環保措施
在郝堂小流域治理過程中,多項實用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如對農村垃圾進行分類集中處理,杜絕了流域范圍內垃圾污染,實現了對小流域內“污水、垃圾、廁所、環境、河道”的同步治理。通過化糞池、污水處理廠處理,村莊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8%以上,排放水質達到Ⅲ類標準。新設置的垃圾箱、垃圾桶和新建的垃圾焚燒站等垃圾收集處理設施,使原本零散的垃圾得到有效收集,無害化集中處理率達到了85%以上。
同時在流域內倡導生態型的生產生活方式,培養村民的環保意識和理念,開展了以保護清潔水源、建設清潔能源、狠抓清潔面源、推廣清潔養殖源、美化清潔家園為主要內容的“五清潔”活動,并依托社區服務中心,在小流域范圍內建立了垃圾分類和衛生保潔長效化機制,成立了專業保潔隊伍,定期開展環境衛生保護活動;與環保、水文、衛生等部門合作,定期開展水土流失、水質動態監測,徹底改善了流域的面源污染狀況,使清潔小流域建設成為了惠民工程、健民工程和富民工程。
4.5 激發民營投入,促進持續發展
在小流域規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除整合財政、水利、發改、衛生、教育、交通、環保、農業、林業等部門投入外,還不斷創新思路,多渠道籌措資金,激活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使當地民營大戶和群眾自發參與到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中來,如佛靈山茶葉集團公司投資建設的生態茶園、太平山茶葉合作社投資建設的茶園基地,等等。郝堂村部分村民自籌資金成立的夕陽紅資金互助社,年年有收益和分紅。這些民營資本的投入有力地推進了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和管護,保障了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7)01-0016-03
程煥玲(1967—),女,河南鄧州市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工作。
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