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蓮,楊 蓉,郭富坤
(普洱市科學技術開發服務中心,云南普洱 665099)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關系到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加強重視。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農業種植面積、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等都取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但是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較低,僅為41%,真正形成產業的還不足20%,而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已經達到65%~85%[1],因此,為貫徹落實政府有關精神,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力度,緊緊圍繞全省特色農業發展,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按照“優勢區域、特色產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四位一體的推廣原則,重點依托各級推廣機構和農業新型經營組織等,對糧食、蔬菜、水果、畜牧、中藥材等高產、優質、高效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和集成示范推廣。雖然當前為了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頒布了很多政策,采取了相關的政策,但是仍然未能徹底扭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低的問題,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仍步履維艱。
在農業科技成果的立項研究過程中,部分科研人員將大部分經費用在了項目的申報、檢查、驗收及論證中,這樣真正用于項目研究的費用僅為一小部分,這很可能會導致農業科技成果的質量不高,轉化率低,同時,由于不同科研單位的合作較少,信息溝通存在滯后性,很可能會造成科研項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復,還存在項目執行監督、考核等過程把關不嚴格等問題,最終影響高質量的農業科技成果產出。此外,科研經費不足。由于我國的農業科研經費大部分依靠政府撥款,與國外相比,一些發達國家農業科研經費平均占到農業總產值的近4%,發展中國家達到l%,而在我國僅為0.2%~0.5%[2-3],經費的不足也造成了農業科技成果質量不高。
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軍為高校的科研工作人員和農業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他們的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對于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還不十分熟悉,同時也沒有形成完善的轉化制度。而農業協會、農業企業等雖然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中堅力量,但是他們對科研工作的了解程度較低,其作用發揮受到限制。此外,我國農技推廣體系的農技人員的專業知識相對欠缺,特別是懂技術、會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很難達到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要求,導致技術推廣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科技成果的最終目的為應用,因此,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提是具有應用價值,滿足潛在的市場需求。但是由于我國科研體制還不十分成熟導致出現農業科研行為與市場需求存在信息缺位等問題,降低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主要原因:一是成果或課題研究與市場需求不對稱,研究選題往往偏重技術和理論。二是對產出成果的市場需求調研不充分,產出的農業科技成果不能真正滿足市場需求,造成成果與市場脫節。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是農業科技企業,通過科技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可以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研究機構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部門的利益掛鉤,提高各方研究的積極性,還可以使獲得的科研成果直接和農業市場相對接,提高了科學技術和農業經濟的結合緊密性。此外,為了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應該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的在職人員進行在職離崗創業,在相關科技創新型企業中兼職3~5年,期滿后返回工作崗位,加強對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運作模式的了解,利于科研人員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科研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此外,高校也應該加強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視,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崗位,增加高級農業專業技術崗位數量,依據市場需求引領科研創新方向。
科技成果是成果轉化的源頭,農業科技項目立項過程中應該聚焦產業發展短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針對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將科研成果逐步引導到解決產業化關鍵技術問題上來,統籌布局創新平臺,努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如建成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加大農業科技經費投入等,取得更多的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深化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國加強了同周邊國家的合作,我國的農業也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建設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項目,加強與相關國家的合作交流,力爭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格局。深化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主要采取以下兩方面的措施:一是通過搭平臺、建項目等舉措,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設國際農業合作園區,大力支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開展國際合作。二是加大“引進來”力度,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吸引國際先進農業科技、管理、資本、人才等要素。
整合有力資源創建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平臺,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交易、展示和推廣。以科技推廣項目為紐帶,將農業科技推廣、農業教育、農業科研等緊密結合在一起,明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轉化的目標,理順關系,充分發揮各方財力、物力、人力三方的作用。通過創新科技管理體制和建立有效的利益機制,促進科研、教育、科技企業的強強聯合,可以采取科研單位以科研成果專利向企業參股或企業向科研單位投資入股的辦法,共擔風險、共享科研成果,不但可以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資金短缺問題,還可以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人才的培養。
當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企業資金短缺問題比較突出,為了擴大融資應該采取多樣化的融資方式,主要如下:一是擴大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規模。指導涉農高新技術企業應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區域集優債等融資工具融資,探索發展“訂單+金融”的新型產品和服務創新,建立健全訂單農業合理定價、信用履約和有效執行機制,發展基地+農戶、龍頭企業+農戶、政府(收儲等)+農戶等多樣化訂單農業。二是開展科技型企業無形資產質押貸款融資。鼓勵金融機構開辦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質押貸款和高新技術企業股權質押貸款業務,創新金融產品,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作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環節,科技成果評價是對科研成果的質量、學術水平、實際應用和成熟程度等予以客觀的、具體的、恰當的評估。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由市場“唱主角”的科技成果評價帶來了種種亂象,評價結果往往不規范,自然很難被市場和金融機構認可。因此,制定出臺一個系統的評價標準體系非常必要。當前國家科技評估中心正在醞釀籌建全國科技評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未來科技評估的所有國家標準都由該委員會提出。籌建全國科技評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可以消除科技成果評價市場的種種亂象,為科技型企業科學評估自身價值、拓寬融資渠道提供支撐。
科技進步是農業發展的原動力,農業科技水平決定著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科技進步程度則決定著農業的現代化程度。當前我國重視研發資源環境與生態友好型農業技術,研發適合市場需求的優質、高產、安全農業科技成果,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將農業科技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力地推動我國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1] 莫小香,孔令孜,覃澤林.淺析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及對策.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25(10):159~161
[2] 曾東:以思想大解放促進廣西農業科技創新.人民網,2012
[3] 楊志雷,李國治,張邦朝,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現代農業科技,2012,(07):345~34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