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芳,斯那七皮,唐世文,
(迪慶州農業科學研究所,云南迪慶 674499)
迪慶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3省(區)交界處,地處青藏高原南延段,橫斷山脈南段北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區域腹心地。介于東經98o25ˊ~100o18ˊ,北緯26o25ˊ~29o16ˊ之間,地勢由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山川由西向東相間排列,由北平行南下,金沙江、瀾滄江由北向南橫穿全境,在州境內流程分別為430 km和250 km,全州80%以上的土地分布在海拔3 000 m以上,氣候屬寒溫帶,年平均氣溫3.5~12.5℃,無霜期145~196 d,年降雨量268~945 mm。全州國土總面積2.387萬km2,境內最高海拔6 740 m,最低海拔1 480 m,平均海拔為3 300 m,相對高差5 260 m,屬寒溫帶氣候類型區,全州轄香格里拉、德欽、維西3個縣,有29個鄉(鎮),189個村(居)委會,全州總人口40.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30萬人。現有耕地面積3.66萬hm2,其中旱地3.22萬hm2,水田0.43萬hm2,全州農作物播種面積5.31萬hm2,其中小雜糧種植1.3萬hm2,占總播種面積的24.5%。全州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殘山延綿,波狀起伏,形成“山上有原,原上有山”的高原地貌。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草山草坡寬廣,植被類型豐富,草料種類繁多,草食牲畜多的特點,成為云南省唯一的牧區。
1.2.1 迪慶燕麥飼草產業發展意義
燕麥是迪慶藏族自治州料飼兼用的作物之一,它既是全州各族人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和繁衍的生產資料,是畜牧業生產基本的物質基礎,又是 “三江并流”“香格里拉”圣地特色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牛羊成群的迪慶高原,或碧野青青,或繁花似錦,或紅葉遍野,或白雪皚皚,與雪山峽谷、江河溪流、原始森林、高原湖泊、田園、古寺等景觀,與民俗風情相得益彰,展現著香格里拉的風彩。因受地理和自然因素限制及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文化傳統影響,州內各民族生活習慣與內地有很大區別,農村的居民日常生產、生活中離不開酥油、奶酪、牛、羊肉、毛、皮制品等畜產品。因此長期以來,迪慶以散養為主的小而全的畜禽飼養方式,全州農民幾乎家家養畜。“十一五”來,迪慶州根據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擇優發展”思路,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特”的要求,大力扶持發展牦牛產業和基地建設。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導,畜牧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加強了牦牛產品的市場開發,藏區農牧民的牦牛養殖積極性空前,戶均飼養牦牛量逐年增大,目前農戶飼養規模多則100~200頭,少則10~20頭,全州牦牛存欄數達14萬頭。在迪慶高寒地區,燕麥作為主要的冬儲飼草,為家畜和牦牛度過寒冷的冬季提供飼料,為迪慶藏區牦牛產業做大、做強奠定了基礎,對畜牧業發展和生態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2.2 迪慶燕麥飼草生產現狀
迪慶栽種燕麥歷史悠久,燕麥飼草是迪慶畜牧草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州年播種面積達0.2萬hm2以上,主要集中在無霜期短、水熱資源不足的高寒壩區、高寒山區等雨養農業旱作區、兩季生產矛盾突出的山區。高寒壩區屬大春作物,一般3月中至4月下旬播種,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獲,全生育期160~190 d之間。高寒山區及兩季生產矛盾突出的山區為大春早播,2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9月上旬至9月中旬收獲。主要種植品種有地方品種迪燕1號、2號、3號、4號、5號等10多個,國家現代農業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迪慶綜合試驗站推廣種植晉燕14號、白燕11號、白燕2號、白燕11號、定引1號、冀張燕5號等,“十二五”期間,在滇西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達2萬hm2,鮮草平均產量4 000 kg/667 m2,總產量達120萬t。
由于迪慶州屬高寒、邊、貧、山、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燕麥飼草主要種植在山地、坡地及旱地,土壤肥力貧瘠,粗放型的生產管理方式,屬雨養農業,廣種薄收現象突出、單產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脆弱。
常期以來由于受到重大糧、輕小糧思想的影響,燕麥飼草生產只基本滿足于農民生活所需,政府及農業部門對燕麥飼草生產重視不夠,未能納入產業發展規劃,加之生產區發展不平衡,社會發育程度低,農村經濟收入少,從而導致了燕麥飼草生產科研程度低、科技推廣力度差,農業新技術應用面窄,生產上還面臨著新品種新技術配套栽培技術落后,規模效益低,燕麥飼草生產受市場影響大,種質資源流失等現象。
迪慶州燕麥飼草品種多而雜,野生資源豐富,但品種退化嚴重、品質差,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生產用種不規范,故單產低。加之燕麥飼草規范化、標準化生產基地的缺乏,新品種、新技術的展示平臺缺少,嚴重制約了燕麥飼草優良新品種的推廣步伐。
迪慶州屬高寒、邊、貧、山、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人才短缺,科技基礎薄弱,而燕麥產業發展需要大批業務過硬的科技隊伍。廣大農民勞動技能偏低,種、管、收、儲、加工技能落后,經常造成增產不增收、生產效益低下、勞動收益低的狀況,嚴重制約了燕麥飼草生產的發展。
由于資金、技術和管理人才缺乏等原因,迪慶州燕麥青貯飼草加工企業少、小、加工產品單一,缺乏精深加工企業,產品附加值低,制約了燕麥飼草的產銷一體化、產業化的發展理念。
針對迪慶州燕麥飼草生產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進行坡改梯,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墑能力,同時也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增加糧食、飼料總產量。加強土壤改良、培肥,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逐步實施,以達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產性狀和環境條件的目的。探索及推廣旱作節水、高效栽培技術措施,通過機械深松、節水灌溉、應用保水劑等方式,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用水量,通過進行合理密植、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措施,提高燕麥飼草產量。探索應用山地機械耕作模式,加強山地農機研發、引進和推廣,加大國家及地方政策扶持,注重山區農機人才培養,實現山地農業機械化。
結合云南省打造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業為契機,以企業為主體,以農產品為單元、基地為依托、效益為目標、市場為導向、品牌為關鍵、政府為主導、科技為支撐、創新為突破、金融為驅動,打造燕麥飼草綠色生態農業,積極組織項目申報立項,力爭納入省級科技增糧計劃及地州(市)產業發展示范項目,同時加強與肉牦牛體系和旅游業相關部門間的合作,爭取更多資金投入,促進燕麥飼草產業化發展。
應進行地方品種篩選及審定、登記工作,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提高燕麥飼草的產量和質量,增加市場競爭力。篩選出適合該區域種植的優質高產新品種,做到優中選優,同時加強引進新品種,采取先進栽培技術進行試驗示范推廣,加快優良品種繁育、應用推廣步伐,促進大面積增產增收。
依托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的科研力量及科技資源,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及利用微信、電腦等向各位專家學者虛心求教。打造一支燕麥飼草生產科研與推廣技術團隊,為迪慶州燕麥飼草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推進燕麥飼草新品種的應用及推廣。做好合理規劃布局,加強品種培育,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商品飼草生產基地,配套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機械化生產,進行規模化種植,以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
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和科研技術投入,引進、扶持和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成規模、上檔次的燕麥青貯飼草加工企業,提升燕麥飼草產品精深加工比重,延伸燕麥飼草產業化鏈條,同時結合旅游業發展和燕麥優越的綠色生產環境及產品的多效功能,加強宣傳、引導,培育燕麥青貯飼草加工企業,應用加工型新品種、加大科技投入、挖掘產品的特色、強化產品包裝、完善服務理念、增強產品競爭力等手段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和促進迪慶燕麥飼草產業跨越式發展。
[1] 張美艷,單貴蓮,周鵬,等.5個燕麥品種在迪慶高寒地區的引種適應性評價.種子,2016,(6):111~114
[2] 周素婷,唐世文,王文軍,等.燕麥品種“迪燕1號”高產栽培綜合技術.云南農業,2016,(7):23~24
[3] 王鴻.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初探.現代商業,2012,(6):69
[4] 和麗紅,楊建全,李正云,等.維西縣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