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概念界定、理論基礎與制度框架

2017-01-21 11:08:36
中國環境管理 2017年1期
關鍵詞:環境生態

劉 倩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北京 100012)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概念界定、理論基礎與制度框架

劉 倩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北京 100012)

生態環境損害不同于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導致的人身、財產損害,是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行為引發的區域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功能退化等重大不利改變,其實質是個體經濟利益對公共環境利益的侵蝕所造成的“外部不經濟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是使“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的過程,需采用公法手段綜合利用政府、市場和社會三種方式使責任者承擔修復或賠償相應修復費用的責任。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核心在于賦予特定主體代表公共環境利益進行索賠的權利,并以此為邏輯起點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制度框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框架由本體與配套制度構成,本體制度包括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內容與范圍、索賠主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協商與訴訟程序,配套制度包括生態環境損害評估、社會化責任分擔機制,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公眾參與制度。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概念;理論;制度

引言

生態環境損害是以環境資源為直接對象的損害,其損害后果是區域環境質量的下降或生態功能的退化,相對于由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引發的人身、財產損害來說是更為直接的后果,但由于環境權益或公共環境利益未作為法定權利得到確認,使得生態環境損害的保護與救濟需沿用傳統民事侵權法律關于人身、財產損害賠償的規定,而傳統民事法律側重于個體之間人身、財產等權利的調整,難以有效應對具有顯著公共性特征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問題。為解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問題,有必要從生態環境損害內涵的界定入手厘清生態環境損害的本質,并以此為基礎探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核心目的與功能,從而超脫于傳統民事法律體系,將公共環境利益作為獨立的法律保護對象,提出運用公法手段解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問題的總體思路,并進行相應的制度框架的設計。

1 生態環境損害的定義與特征

1.1 生態環境損害的法律定義

從環境資源與人的關系來看,以環境資源為媒介的環境危害行為所引起的客觀損害結果包括對人的民事權益的損害和人的環境利益的損害,前者即以環境為介質造成的人體健康損害、公私財產損失、精神損害或純經濟損失等,侵害的對象是人和財產;后者是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侵害的直接對象是環境資源。人體健康、財產損失等與人的權利直接相關,使得人身、財產權利的損害受到更多重視,并可通過特殊化的民事侵權法律進行有效保護與救濟。生態環境損害并不包括任何人身或財產損害,而意味著對環境資源承載的公共環境利益造成損害,公共環境利益有別于民事權利或法益,無法歸入現有的法定權利體系,生態環境損害不屬于現行民事侵權法律體系中的“損害”類型。

生態環境損害的原因行為復雜多樣,但大體可以類型化為環境污染行為與生態破壞行為兩種,污染行為的共同特征是人類排放到環境中的物質或能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從而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破壞行為的共同特征是人類從自然界索取資源的速度和強度超過生態承載力造成資源枯竭和生態功能退化,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行為的結果疊加在一起、互為因果。生態環境損害的結果從表現形式來看,既包括“環境”的損害也包括“資源”的損害,不僅包括無主的生態環境的損害也包括有主的生態環境的損害(如國家或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由于有主的生態環境損害理論上可以出于便利的考慮由國家或公共部門等主體通過傳統民事訴訟途徑進行索賠,因此本文將能確定所有權主體的生態環境損害排除在探討范圍之外。

需說明的是,生態環境的損害有程度之分,并非任何程度的生態環境損害都應予以保護與救濟,對于輕微的、能在短期內自然恢復的生態環境損害無須啟動救濟程序,只有生態環境損害達到“顯著不利變化”的嚴重程度時才有必要進行救濟。“顯著不利變化”主要根據可測量的數據,評估損害發生時棲息地或物種的保育狀況、其提供的服務功能和自然再生能力,對比基線狀態進行判斷。

據以上分析,本文將需要立法予以特別保護和救濟的生態環境損害定義為:“由于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導致公共環境資源受到損害,引發區域環境質量下降、生態功能退化等重大不利改變的客觀現象。”[1]

1.2 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與生態環境損害有關的概念主要有“環境侵權”“環境侵害”“環境損害”“自然資源損害”等。

“環境侵權”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環境侵權包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原因行為,狹義環境侵權僅限環境污染原因行為。學界一般將“環境侵權”定義為因產業活動或其他人為原因,導致環境的污染或生態破壞,從而對他人人身權、財產權造成損害或有造成損害之虞的事實,侵權后果不包括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因此,一般認為,“環境侵權”所侵犯的是人身權和財產權,而不包括環境權,雖然也有觀點認為環境侵權可擴大解釋為包括侵犯環境權,但這種觀點并非主流。

環境侵權仍屬民事權益的侵犯,但由于其通過環境媒介產生侵權后果,體現出環境侵權區別于其他一般民事侵權的特殊性,但是,將環境侵權限定為人身財產權利的侵害忽略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因而有學者提出了“環境侵害”或“環境損害”的概念。環境侵害或損害不僅包括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造成的人身、財產權利的侵害或損害,也包括了對生態環境的侵害或損害,是對人身財產權利和環境權益的侵害或損害。“環境侵害”的概念與“環境損害”類似,但前者側重從行為角度進行說明,后者側重從損害的后果方面進行說明,也有學者將兩者等同使用。“環境損害”也被用來專指生態環境損害,但這種用法主要見于歐盟的相關法律。

“自然資源損害”是美國法律中表述生態環境損害的概念,我國也有學者直接用此概念表述生態環境損害,但是這種借用并未獲得國內學界認可。因為在我國法律體系中,“資源”與“環境”是緊密聯系但有區別的概念,使用“自然資源損害”難以全面反映出生態環境損害既包括“環境”損害又包括“資源”損害的事實。而且,在我國法律體系中,“自然資源”一詞主要強調自然資源的經濟屬性,關注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其市場資源配置功能,而對自然資源本身的生態屬性不夠重視。盡管自然資源因與人類經濟生活的關系較為密切而首先受到法律的重視,但它首先表現為生態環境的要素,其次才表現為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有用性,自然資源內在的生態價值理應得到法律的明確保護。另外,由于自然資源可能存在所有權主體,對于國家或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而言,其損害后果既可能是其作為財產所具有的經濟價值的損失,又可能是其作為生態環境要素所具有的生態價值的損失,與典型的無主生態環境損害并不相同。因此,在我國的語境下使用“自然資源損害”難以有效體現出生態環境損害的特殊性。

1.3 生態環境損害的特征

生態環境損害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生態環境損害原因行為的經濟價值性。本文所指生態環境損害由人為因素而非自然原因導致,但其原因行為多具有經濟效用性。生態環境損害往往是生產生活過程的附隨產物,既可能由長期污染累積導致,也可能由突發環境事件引發,致害的原因行為在價值判斷上具有社會、經濟等效用,且在生產生活中難以完全避免。因而,需要找到能夠權衡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各種利益的“平衡點”,預防和控制致生態環境損害的行為,針對嚴重的生態環境損害進行責任追究,并在適當限度內保存一定的社會生產力。

二是生態環境損害結果的公共性。環境資源承載的是不特定多數人的公共環境利益,而非特定個體的人身財產權利,其作為公共物品,任何人都有權進行非排他性的享有和利用,因此生態環境損害中存在的是抽象和間接的“人的利益的損害”,而非具體和直接的“人的權利的損害”。生態環境損害引發的法律問題對傳統民事侵權法律理論提出了巨大挑戰,賠償內容、索賠主體、責任的社會化分擔等問題都難以通過傳統的個體化調整方式予以有效解決。

三是生態環境損害的技術性。生態環境損害致害原因行為復雜多樣,致害空間廣泛、時間長久,且致害的多種因素疊加或連鎖反應,其因果關系的追蹤需借助科學的方法予以確定。同時,由于生態環境損害造成環境質量下降、生態功能退化等重大不利后果,這種損害難以通過市場價格機制得到反映且需要及時采取控制或恢復措施,生態環境損害性質、范圍、程度的確定,生態環境損害的量化,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或恢復等都需要借助專業技術力量[2]。

四是生態環境損害救濟的局限性。生態環境損害一旦發生即可能造成嚴重且不可逆轉的損害,甚至可能在事實上無法救濟,在損害發生后進行修復或賠償不如事前更加積極主動地采取預防措施。而且,僅依靠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無法解決全部的生態環境損害問題,法律的作用并非萬能,其能夠解決的生態環境損害需具有可量化性、損害程度的嚴重性與救濟的有效性等特征。

2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幾個基礎理論問題

2.1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理論基礎

對生態環境進行法律保護的理論基礎主要有環境權和環境利益理論,兩種理論稍有差異但初衷基本一致,均包括保護改善環境質量、維護生態功能的要求。

環境權理論發端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歐、日等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當時這些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物質文化財富迅猛增長的同時也擴大了人類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規模,最終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危及到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權、發展權,侵害了人們的生命健康權、財產權等各項具體權利,人們對保護環境和在良好舒適的環境中生活的需求愈加強烈,而既有的法律權利體系無法直接針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救濟,在這種背景下,環境權理論應運而生。其理論依據是將空氣、水、陽光等生態環境要素視為全體國民的“公共財產”而不是作為所有權的客體,任何人不能對“公共財產”任意占有、支配和損害,為了合理支配和保護“公共財產”,共有人將其委托給國家來管理,國家作為共有人的受托人行使對環境的管理權,必須對共有人負責,不得濫用委托權。雖然環境權已經在觀念上確立,但關于環境權的性質和內容等的爭論和質疑從未停息,反對環境權的觀點主要集中在環境權過于抽象,難以作為具體的權利類型直接獲得救濟,需要轉化為具體的人身權、財產權等才具法律保護的可能性,因此環境權更多的是一種宣誓性或憲法性權利而非直接的實體法或程序法上的權利。

環境利益論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另一理論基礎,該理論將環境利益作為新的獨立的利益形態而非作為權利類型,避免了從法律上對環境權權利來源與權利性質等的質疑,而從事實上賦予環境利益獲得法律保護的地位。環境利益是人類對環境需要的某種滿足而非人身、財產等需要的滿足,它是人在環境方面的利益。環境利益通常與環境資源的生態性與精神性屬性關系密切而與環境資源的經濟屬性關系較小,環境利益主體是抽象的某一區域共同體的“人”而非特定化的個體的“人”,環境利益在國家而言由中央政府擔任代表人,在地方層面則由地方政府予以維護。環境利益的提出是對過去過分關注經濟利益而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糾正,利益觀念的轉變要求法律對環境利益予以確認[3]。本文立足于環境利益理論,將公共環境利益作為獨立的法律保護對象。

2.2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實質

環境資源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稀有性、多用途性、共享性和非排他性等特征,在使用環境容量、開發利用資源的過程中任何個體都享有環境資源的使用權,但同一要素承載著不同主體的用途要求,其享有者或使用者之間不具備排他關系。環境資源的任何利用主體都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且個體利用環境資源的行為主要關注于經濟利益的獲取而忽視其生態利益的保護,通過利用行為獲得經濟收益而將污染、破壞的成本轉嫁給社會承擔,這種外部不經濟性不僅導致公共環境資源的過度使用、質量嚴重下降和數量急劇減少,還引發個人、單位的個體利益與環境公共利益的嚴重沖突[4]。

生態環境損害由個體經濟利益對公共環境利益的侵蝕引發,要消除“外部不經濟性”必須使外部成本內部化,即要使個體承擔起其本應承擔的環境使用外部成本。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實質是“外部性內部化”的過程,通過追究加害人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使其承擔治理、修復或賠償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5]。

需說明的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是責任人對公共環境利益損失的填補,雖然實現法律責任的手段具有公、私法混合的性質,但本質仍歸于民事責任范疇。金錢賠償與恢復原狀是生態環境損害法律責任承擔的最主要形式,其中恢復原狀是生態環境損害救濟的核心,金錢賠償的目的是治理與改善環境、恢復區域環境質量及生態功能。由于治理和恢復生態環境的技術性與復雜性,大多數情況下由責任人賠付金錢委托專業機構完成,通過金錢賠償方法謀求與恢復原狀相同的效果。

2.3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總體思路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實質是將生態環境損害的外部成本內部化的過程,這種內部化的過程需將環境利益作為獨立的保護對象,采用公法方式解決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因為區域環境質量下降、生態功能退化等生態環境損害后果往往體現為公眾對環境資源的享有、利用等利益受損而非基于公眾對環境資源的所有權或人格權關系所遭受的具體的人身、財產損害,雖然生態環境損害可能進一步導致人身財產權利損害,但公共環境利益的損害與人身、財產權利的損害并無直接關系,傳統的民事法律無法有效應對生態環境損害的公共性問題。

解決個體經濟利益與公共環境利益沖突的外部不經濟性問題主要有政府調整、市場調整和社會協商三種途徑和方式。政府調整強調通過政府干預解決外部不經濟性問題,市場調整強調通過明晰產權解決環境資源利用的非排他性問題,社會協商強調由環境資源的共同享有利用者通過合作協商的行為形成治理機制和力量。政府調整易產生管理僵化、權力尋租等弊端,市場調整易導致公共環境資源的國有或私有化等問題,社會協商易存在非理性和非專業性等問題。

因此,需超脫于傳統民事法律體系,綜合運用政府、市場和社會調整方式,通過公法手段解決生態環境損害問題,其核心在于明確政府、企業、公眾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中的地位與作用。

首先,政府負責提供環境資源公共物品與服務,是生態環境損害索賠的主導者,應賦予政府代表受損生態環境進行索賠的權利,包括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商、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以及指導或監督損害評估、損害賠償或修復等,在必要情況下政府可進行損害修復的代履行。

其次,企業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者,根據“損害擔責原則”賠償生態環境損害或修復生態環境。企業應在政府指導或監督下積極履行損害預防義務,在損害發生后積極配合政府開展賠償或修復工作。

再次,公眾作為環境利益的享有者,在生態環境損害評估、賠償或修復等過程中享有知情權、參與權與救濟權。

最后,由于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行為往往具有經濟正當性,而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往往數額巨大,為及時救濟公共環境利益并在合理限度內保存社會生產力,需要在責任者滅失、責任者無法確認或者賠償超過責任者承擔能力的情況下,采用責任保險或賠償基金等社會化的責任分擔機制。

3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國外經驗與國內現狀、問題

3.1 美國、歐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經驗

美國、歐盟已經開展了數十年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實踐,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法律和實施體系,其顯著特征是針對生態環境損害不同于人身財產損害的特殊性進行了專門立法。美國關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綜合環境反應、賠償與責任法》和《油污法案》中,歐盟的相關規定主要體現在《歐盟環境責任指令》中。

根據《綜合環境反應、賠償與責任法》和《油污法案》,美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污染清理費用、污染修復費用和生態服務功能的期間損失,而且評估費用也由責任者承擔。在救濟途徑方面,美國建立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對生態環境損害進行救濟,公益訴訟制度旨在保護環境公共利益,不以“人身、財產權利”受害為必要,具有生態功能或環境審美等一般性公眾利益直接或間接受害即可提起公益訴訟。在生態環境損害的索賠主體方面,環境保護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均可作為原告針對企業排污行為起訴。同時,美國在訴訟方式之外采用協商的途徑解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問題,在環保局等國家機關向責任方起訴之前可以與責任方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包括環境修復等事宜達成協議,由責任方根據協議執行賠償和修復事宜,在協議不成的情況可以由環保局代為修復環境,再由環保局提起訴訟要求責任方承擔環境修復等費用。

《歐盟環境責任指令》規定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借鑒并沿襲了美國經驗,將采取環境損害的預防和修復措施的費用作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核心內容,但其將生態環境損害的行為限定為職業活動,對環境或人類健康具有危險或潛在危險的職業活動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適用嚴格責任,對上述活動之外的其他職業活動造成的損害適用過錯責任。

3.2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國內現狀與問題

我國涉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法律體系由民法、侵權責任法、環境保護基本法與單行法等法律部門構成。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已經修訂,但仍規定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行為承擔侵權責任。從法律體系整體來看,目前仍主要側重規制環境污染導致的人身、財產損害賠償。現有的關于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與賠償的范圍、環境公益訴訟的程序等法律規定主要散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2015 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對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進行了初步的頂層設計,但仍然需要從生態環境損害的概念界定出發,夯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理論基礎,厘清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總體思路和關鍵問題。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具體制度的構建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一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內容及其范圍由哪些方面構成,其具體的判斷標準如何;二是有資格對公共環境利益的損害進行索賠的主體包括哪些,其順位如何;三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協商程序如何設計,協商的效力如何;四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特殊訴訟規則有哪些,如何運用;五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事實認定、公眾監督、社會化責任分擔等機制如何保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4 構建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基本框架

4.1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本體制度與配套制度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核心是賦予特定主體代表公共環境利益進行索賠的權利,國家的公共環境管理職能和對環境質量負責的義務決定了環保部門等行政主體是生態環境損害索賠的主導力量,在生態環境損害發生后主導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協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等程序進行責任追究。同時,在生態環境損害修復或賠償過程中,需要以環境損害評估作為技術手段進行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評估與修復方案制定等事實認定工作,需要社會化責任分擔機制保障責任者無力承擔全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費用或責任者無法確認、責任者滅失等情況下修復措施的開展和賠償的落實,而且,為有效監督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與賠償過程中客觀事實的認定以及修復措施與賠償金執行等工作的開展,有必要向社會公開有關信息,并邀請專家與公眾參與。

因此,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總體可分為本體制度與配套制度兩部分,其中本體制度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核心實體和程序安排,配套制度是為保障賠償順利開展而做的輔助設計,本體制度包括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內容與范圍、索賠主體與賠償程序,配套制度包括生態環境損害評估、社會化責任分擔機制,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公眾參與[6]。

4.2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框架的主要內容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制度框架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賠償內容與范圍。明確能夠納入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范疇的內容與范圍是賠償的前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內容是區域環境質量或生態功能的恢復與填補,賠償的范圍主要包括預防和控制生態環境損害的發生與擴大的費用、將受損生態環境恢復到損害發生前狀態而采取的修復措施的費用、生態環境損害恢復期間的生態服務功能損失,以及評估費用等,并應強調只有必要、合理的預防控制費用和環境修復費用才可獲得賠償,必要、合理的判斷原則或標準有必要進行明確。

(2)索賠權人。索賠權人是有資格對生態環境損害請求賠償的人,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實現的邏輯起點。政府及其部門、環保組織、公民個人都有權利針對公共環境利益的損害提起訴訟,但生態環境損害的特征和各索賠主體的職責或能力決定了在索賠中地位和優先順序有別,即政府占主導地位,環保組織為輔助,公民個人為補充。由于政府的索賠權是重中之重,應明確授予環保部門主導生態環境損害修復和索賠的權利,包括在生態環境損害發生后委托專業評估機構開展損害調查、確認損害及其程度,與責任者進行協商從而及時開展損害修復或賠償工作,并在協商不成的情況下及時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同時,應明確其他政府部門協助環保部門開展修復與索賠工作的職責。

(3)賠償程序。這部分內容包括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商程序、訴訟程序及兩者銜接機制等內容。

協商程序——參與主體是政府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者,協商的內容是生態環境損害修復措施或相應修復費用的賠償。需要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商的啟動、協商的適用條件、協商的管轄、協商主體、協商內容、協商步驟、協商期限、協商的效力等內容。

訴訟程序——需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原告、訴訟管轄、舉證責任與證明標準、訴訟禁止令、判決執行等與傳統民事訴訟不同的特殊訴訟規則。

協商與訴訟的銜接程序——需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商不成或雖已達成協議但責任者拒絕履行的情況下,協議的強制執行效力、政府部門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與現行的環保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起訴順位等問題。

(4)損害評估。環境損害評估是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認定生態環境損害事實、制定生態環境修復方案、量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額的技術依據或證據支撐,需明確具有能力的評估機構接受索賠權人、責任者或人民法院委托,開展損害調查、評估、修復方案制定等工作的業務范圍和基本程序。

(5)社會化責任分擔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社會化分擔具有補充性特征,只在責任者無法確定、責任者滅失或責任者無法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的情況下發揮作用,需明確責任保險、環保基金等社會化責任分擔方式,明確保險或基金的設立目的、適用范圍、資金來源、賠償程序與資金監管等問題。

(6)公眾參與。在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評估、修復方案制定與修復執行等賠償過程中,強化公眾參與制度,明確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全過程中公眾參與的事項、時間點、公眾范圍的選擇、賠償中政府與企業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形式及途徑、公眾意見反饋處理與參與不力的救濟等內容。

5 結論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當下環境法理論與實務界研究與探討的熱點,有必要以生態環境損害概念的界定為出發點,分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實質及其理論基礎,并厘清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構建的基本思路。本文認為,生態環境損害是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行為引發的區域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功能退化等重大不利改變,其實質是個體經濟利益對公共環境利益的侵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是使受損公共環境利益得以填補的過程,其核心在于賦予特定主體代表公共環境利益進行索賠的權利,并以此為邏輯起點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制度框架。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制度框架中,重點是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內容與范圍、索賠主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協商與訴訟程序。除此之外,還應對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公眾參與制度,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社會化分擔機制等進行配套設計。

[1] 周晨. 環境損害賠償立法研究[D].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13-18.

[2] 傅劍清. 論環境公益損害救濟——從“公地悲劇”到“公地救濟”[D]. 武漢: 武漢大學, 2010: 24-25.

[3] 米娜. 環境損害賠償研究——以公共環境利益的損害為視角[D]. 呼和浩特: 內蒙古大學, 2008: 12-16.

[4] 蔡守秋. 論公眾共用物的可持續供給[J]. 江漢論壇, 2014(12): 60-67.

[5] 於方, 劉倩, 牛坤玉. 淺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理論基礎與實施保障[J]. 中國環境管理, 2016, 8(1): 50-53.

[6] 王金南, 劉倩, 齊霽, 等. 加快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體系[J]. 環境保護, 2016, 44(2): 25-29.

Eco-environ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Definition of Concept, Theoretical Basis and System Frame

LIU Qian
( 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eijing 100012 )

The eco-environmental damag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ersonal and property damage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r ecological damage. It is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r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other major adverse changes caus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r ecological damage. The essence of eco-environmental damage is the “external diseconomy” caused by the erosion of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individual to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Eco-environ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diseconomy”, using public law means such as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ety mechanism to make the responsible person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remediation or compensation. The core of eco-environ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s to authorize some specific subjects representing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to institute legal proceedings, and this is used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o build the framework of eco-environ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framework is composed of the body system and the supporting system, the body system includes the content and scope of compensation, the claim subject of compensation, as well as the negotiation and litigation procedure of compensation, the supporting system includes 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socialization of responsibility, as well as public participation.

eco-environ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concept; theory; system

DF468

1674-6252(2017)01-0098-06

A

10.16868/j.cnki.1674-6252.2017.01.098

劉倩(1985—),女,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助理研究員,法學碩士,主要從事環境法等方面的研究,E-mail:liuqian@caep.org.cn。

猜你喜歡
環境生態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在线欧美国产| 精品国产www|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色九九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啪啪国产视频|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夜夜拍夜夜爽|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天天色综合4|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一区二区自拍| 91久久精品国产|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久久婷婷六月| 91亚洲精选| 日韩av在线直播|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毛片基地视频| 成人国产小视频|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婷婷伊人久久| 91黄色在线观看|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日韩精品资源|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找国产毛片看|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2020国产精品视频| 青青操国产| 亚洲综合18p|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夜色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操国产美女| www.狠狠| 色综合婷婷|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青涩在线|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