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 新境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開啟了又一個偉大歷史進程,近40年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然而,人均收入迅速增長的背后是人均資源的大幅下降,消費數量不斷增加的背后是環境質量的逐漸惡化。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實施為解決當時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提供了有力方式。“十一五”期間,工業廢水排放強度年均下降14.6%,工業廢氣排放強度年均下降4.2%,工業廢水排放量在2009年首次出現下降。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中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緊張關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
然而,科學發展觀的落腳點仍然是發展,只是變以往的粗放發展為科學發展,發展的目標沒有改變,這就使得在經濟尚不發達、技術尚不先進、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當面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權衡時,經濟發展仍然成為首要選擇。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發展方式,扭轉生態環境惡化局面?黨的十八大做出了回答,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把科學發展觀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戰略高度,這是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是第一次單列一個部分對生態文明加以論述。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刻,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權衡取舍的十字路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簡稱“兩山論”)順應歷史發展、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也為中國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人類追求發展的過程中,對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訴求和關注是不同的。第一階段是盲目用綠水青山去換取金山銀山;第二階段既要綠水青山也要保住金山銀山;第三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體現出在經濟發展、增長方式轉變的不同階段,人與自然關系不斷調整并日趨和諧,運用辯證唯物論,準確把握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
“兩山論”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突破,主要體現在:首先是對目標突破。科學發展觀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兩山論”是寧要綠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銀山。過去,我們的發展目標是金山銀山,科學發展觀將發展目標定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山論”則將發展目標鎖定為綠水青山。這就從根本上確定了綠水青山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位置,也從本質上改變了影響行動的目標函數。其次是對理念突破。科學發展觀認為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必然成本,只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個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過程要更加科學,以便我們在獲得金山銀山的同時盡可能多的保留綠水青山。“兩山論”則認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并不矛盾,只要積極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突破讓我們更加科學、理性、長遠地看待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關系,面對綠水青山,既不能心存僥幸,也不必不知所措。最后是對路徑突破。科學發展觀認為,獲得金山銀山的途徑是通過可持續的方式將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兩山論”認為,獲得金山銀山的途徑就是保住綠水青山,因為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留住綠水青山,何愁金山銀山。這一突破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定了途徑和方法,為生態文明建設裝上了理論的頭腦。
生態一詞源自古希臘語,其原義就是“家”,保護生態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兩山論”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就體現在不僅要保護環境,還要保護生態;不僅要保護人類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更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僅要保護我們自己的“家”,更要保護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