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 北京市第二中學 張軼堤
心中那抹綠
文|攝 北京市第二中學 張軼堤
The Green in the Heart
心中,最美的地方,
那里山林蔥郁
那里大地染綠
那里天藍水清
那里牧歌歡暢
……
那是,我的綠色情懷
——題記
綠,蘊含生命之色,滌蕩著空氣的魂魄。它美在樸實無華,不依戀繁華,也不需要襯托;它美在堅定執著,不畏懼嚴寒,也不在意被遺忘。綠色之美,美在自然。“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是新綠之美,“楊柳千條花欲綻,葡萄百丈蔓初縈”是盛綠之美;綠色之美,更美在精神。它用強勁的生命力召喚著失意的心靈,用綻放的色彩感動著平凡的生活。我深愛著那抹綠,它的鮮活和靈動,一直流淌在我的生活中,浸染在我的生命里。
綠,我童年的主色調,那時的天總是很藍,溫熱的午后,閑暇的傍晚,我總是撒歡兒地跑到離家最近的那片綠地,或聽鳥語蟬鳴,或賞柳綠花紅。恣意躺在樹下,看陽光從樹縫間灑入,溫亮了身邊的翠翠綠綠。日子就在眼前這愜意的綠色中歡快地流淌著。童年的綠色有好多種,柳條是嫩綠,松柏是翠綠,銀杏是淡綠,河水是碧綠……綠色讓小時候的時光因親近自然而變得生動歡樂,每每憶童年,總是能看到那個染一身綠意、攜歡笑而歸的快樂少年。
綠,不再是生命的主旋律,當山不再青,水不再綠,當沙丘吞噬了萬頃良田,洪水沖毀了可愛家園,那一抹綠色漸行漸遠,森林不斷減少,大氣污染嚴重,水資源空前短缺,物種瀕臨滅絕。曾經,用洶涌澎湃的黃色血液澆灌出燦爛華夏文明的母親河,面容不再清澈,嗓音也已干枯喑啞;曾經,巍峨繁茂、莽莽蒼蒼的大山,也褪去了綠裝,滿目瘡痍。
難道我心中的那抹綠,仿佛只存在于小時候?
為什么要奪走這一抹綠色?奪走這春天的芳草依依,這夏天的繁花滿地。
正是人類向大自然一味掠奪式的索取、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奪去了曾經的藍天白云。但是,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滿足并不能抹去我們心中的鄉愁和對綠色的向往、對健康的追求。我們必須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對一切生命尊重,只有這樣,我們的地球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才能讓人類快樂的生活。
我感激這個及時覺醒的時代。面對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面對不斷遙遠的那抹綠色,綠色發展理念在中華大地上漸漸成長。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每個炎黃子孫都開始為實現民族復興的綠水青山美麗中國夢而奮斗!在當下,人們追求的生活是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社會謀求的發展是保護中發展,是節約發展、安全發展、清潔發展,是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的綠色發展、科學發展!黑暗中,我看到深藏心中的那抹綠泛出星星之光。


一草一木總關情,綠色生活開始悄悄回到我們身邊。但總是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存在:嘩啦啦的流水聲還是時而響徹耳畔,明晃晃的長明燈還是時而映照眼前……我開始意識到,保護綠色、追求綠色發展不僅僅是政策、是口號,更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全民響應、齊心協力,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也可以為綠色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中學生,在踐行低碳生活、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建議:每人每年植一棵樹,14億棵樹可以成就一片森林;每人每月節約一度電,14億度電相當于三峽發電站18天的發電量;每人每天節約一滴水,14億滴水相當于一戶人家26個月的用水量;購物自帶環保袋,杜絕“白色污染”的蔓延;將垃圾分類丟棄,實現資源的可回收利用;低碳出行、環保出行,力促“APEC藍”“閱兵藍”的常態化……我們能做的很多很多,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果所有中學生都行動起來,心中的那抹綠將不再遙遠。
我執著于自己心中的那份綠色記憶,那里,草色青青,森林茂密;那里,空氣清新,花香陣陣,綠色浸潤在豐腴的土地上,流淌在澄澈的河水中。
一份流轉的綠意,芬芳了我的世界。

展示異彩紛呈的網絡生態匯聚社會關注的網絡聲音
編者按:
11月19日下午,河北、天津等地的愛狗志愿者駕車在高速公路河北廊坊段,“強行別停”一輛運狗貨車。在現場民警欲指引雙方駛出高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狗貨車不聽從民警指揮向高速主路加速行駛,志愿者駕駛車輛欲再度逼停販狗車輛時,運狗貨車追尾、沖撞攔截車輛,造成攔截面包車上3人受傷。20日,當地高速交警大隊稱,案件正在調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