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不出圓珠筆頭,一直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塊心病。如今,喜訊傳來,小小筆頭終于量產,有望替代進口了。在輿論的鼓與呼中,小小的筆頭已經跳出行業,成了 “匠人精神”的碩果,成了中國制造業的自我實現。筆頭帶來的滿足感如此強烈,恐怕連航母都比不上。
圓珠筆頭為什么會成為“中國制造”的精神象征呢?這離不開總理的持續關注。2015年初,總理在參加達沃斯時,發現人家的筆好用,特意向有關部門詢問,中國制造的筆能不能也做到書寫這么流暢?之后,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再次發問,能否造和外國一樣好用的筆?2016年初,在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研討會上,總理再次提到“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材料”。
總理關注的事,當然是重中之重。2015年11月在央視《對話》節目中,格力的董明珠對“制筆大王”貝發集團總裁邱智銘當即許下承諾:“一年之后,這種設備我負責交給你。”但最終,董明珠無功而返。媒體一打聽,不是因為缺技術,而是技術無法量產。
為解決這個問題,國家早在2011年就撥款6000 萬,重點打造“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貝發集團、晨光集團、上海納諾微科技公司三家企業牽頭,投入1.8 億元對圓珠筆的核心技術進行科技攻關。2015 年3 月,該項目就已經通過驗收。
技術通過驗收,線材研發也完成了,可這種線材卻只是“實驗室出品”,無法推進到量產階段。這是因為中國雖然有3000多家制筆企業、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但圓珠筆頭在國外卻是一項高度成熟、利潤有限的商品。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生產380億支筆,需要用每噸12萬元的價格從日本進口1000多噸特殊鋼材,筆頭用鋼成本僅占總成本的1.3%。龍頭企業一年需要860 噸這種鋼材,對于鋼企而言,談不上是巨大的需求。一條普通生產線一天可以生產1萬噸,如果真要生產起來,一天生產的鋼可能很久都用不完。
筆頭鋼不是生產不出來,而是在全球的精細分工中,“性價比”低,需求少,這才是依賴進口的真正原因。不過,萬眾關注的窘境,總理的關切,還是讓國內鋼鐵企業有些坐不住了。在生產筆頭鋼的競賽中,除了本次新聞中爆出的太鋼,還有之前通過驗證已經量產的首鋼,這不由讓人擔心,如果特種鋼企業一起上馬,會不會又一次造成產能過剩?
媒體人然玉評價此事時說,心理暗示、精神激勵是一回事,現實的利益權衡、得失計算則是另一回事。從造出產品到產品變現直至形成穩定的收益,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于市場化的企業來說,“圓珠筆頭”的故事顯然才剛剛開始。
如此看來,倘若只是為爭中國制造這口氣,大可不必如此執著。不過,仔細探究筆頭鋼的5年研發之路,這么算賬又顯得太過狹隘了。
特種鋼材一直是我國的軟肋,而筆頭問題折射出了中國鋼企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整個研發過程所帶來的諸多基礎技術的積累,必將轉化為其他產品、其他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從另一個角度看,造出圓珠筆頭,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它所演示的,是一種以重點產品帶動關鍵技術的產業進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