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育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在國家內部鼓勵工人自由流動可能會降低失業率,因為一定強度的勞動力流動可以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作者:[英]查德·戴維斯
譯者:張慧玉 印家甜 楊梅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定價:58元
從貨幣金融運行中兩面性的新特點,到經濟運行最基本元素企業出現的新動向,再由此推論經濟學未來的新方向,以這“三新”為經濟學大廈增添了新的知識,是英國前財政大臣特邀經濟顧問理查德·戴維斯所著《新經濟學:解讀現代經濟》一書的主線。
貨幣及金融從其誕生之日起就給商品交換及復雜的經濟活動帶來了極大便利,也因此有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從歷史軌跡看,來勢洶洶的幾場經濟危機,貨幣金融都扮演著極不光彩的角色。
人們關注金融危機和經濟運行,最本質的關注是就業。對社會而言,更為緊迫的是就業及其前景,本質上就是看企業的運轉。
回溯歷史,經濟發展與企業兼并重組破產倒閉總是一浪接著一浪,兼并表明了市場的重新組合,但兼并卻影響著就業。書中案例堆積,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原因,一是企業組織結構變化對崗位提出新要求,二是教育水平程度與就業素質結構的失調,三是新技術引發一場又一場“破壞性創新”風暴,使企業重新思考其運營模式,擴大或縮小規模,外包或分包,企業存活期壽命縮短,職工需求不斷翻新,勞動者難以適應。
由于工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失業,所以企業能否健康發展就顯得十分關鍵。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到2019年,全球失業的成年人將超過2億,而目前在美國和歐元區年輕人高比例失業已經成為常態。怎么辦?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在國家內部鼓勵工人自由流動可能會降低失業率,因為一定強度的勞動力流動可以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與就業緊密相關的是報酬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平等。經濟產出的效益由勞動者的工資和資本所有者的收益構成,人們的經驗法則給我們的認知是,這種蛋糕分配的比例不變,反映的是生產力與經濟繁榮之間的良好關系,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但在過去30年中,分配數據給我們的結論卻是勞動者的份額在縮小,發達經濟體勞動者工資比例都在下降,亞洲新興經濟體也如此。由此資本被富裕家庭所掌握,所以國民收入中資本比重上升就會增加不平等,美國國民收入流入99%的底層勞動者比例從20世紀80年代的60%降到2015年的50%。作者在此擯棄了馬克思的勞動剩余價值論分析方法,而認為真正起作用的是以信息技術領域的創新,大幅增加了掌握核心技術的勞動者的工資,同時對其他勞動者造成了沖擊。還有經濟學家認為全球化也是導致不平等的原因。
作者開出了治理不平等的藥方,首先是推動勞動者工作的流動,因為這能更大范圍地利用市場來對不同崗位和技能的工人進行搭配;其次是制定最低工資標準,長期最低工資法的實施,在經濟世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但實踐說明,最低工資標準適中利大于弊,有利于促進就業和弱化不平等;第三是廣泛實施績效工資,將工資與業績掛鉤,讓報酬發揮作用;第四是將股份作為報酬,把勞動者變成資本家,并非員工持股就一定能保證企業成功,大型勞工合作的旗艦公司以及員工持股比例高達30%的雷曼兄弟倒臺說明這一點。但更廣泛和大量的現實能夠證明,員工持有大量股份的企業往往有較高的生產效率、創新性和員工的穩定性,但前提條件是要盡可能使持有股權的員工在企業運營方面有一定話語權。不平等的問題是復雜的,在不引入馬克思的勞動剩余價值學說的前提下,再分配制度設計、向中高級收入人群征稅、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以及經濟不景氣,都有可能導致不平等問題加劇或平緩。
讀完全書,我們不禁要深思,中國經過30多年的高速度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這個理論體系中,當然也必須包括經濟學在內,中國的經濟學家應該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廣泛吸納世界上反映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理論,不斷研究解決中國經濟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摸索新規律,在艱難時代的風浪考驗中展示中國經濟學家的新風采。 ︻新經濟學:解讀現代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