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國貨最風光的時候。
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被統稱為“三轉一響”,這幾樣平常無奇的老物件,就像今天的房子、車子一樣,是年輕人結婚的必備品,也是奢侈品。誰家有這三轉一響就會引來親朋好友的圍觀和羨慕。如果擁有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組成的家用電器三大件,更是一個家庭富裕與幸福的象征。海鷗相機、飛躍球鞋、天府可樂、英雄墨水、永久自行車、荊江熱水瓶、大白兔奶糖……這些伴隨著青春歲月起伏的國貨品牌,曾經和一代又一代人朝夕相處。
一些老國貨經過被經濟改革“偷走”的這些年,又逐漸回到人們的生活當中,這種現象被稱為“國貨回潮”。這些曾經淡出人們記憶許久的品牌,或許將通過一種新的形式得到重生。國貨背后的故事,是時代的發展歷程,和我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上世紀80年代的復古風潮正日漸風靡,這股風潮將上世紀80年代的元素帶回我們身邊。低廉的價格、不輸大牌的質量,以及對往昔的念想,使得我們的生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經典國貨名品,使用老國貨的人也越來越年輕化,他們對國貨品牌與時尚潮流有了新的認識,不再盲目追隨進口的洋貨。
國貨承載著每個人獨特的歷史記憶和情感,但情懷不能給國貨帶來真正的新生。進入市場經濟以后,這些曾經壟斷衣食住行的國內名牌的生產企業突然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對手又都是國際巨頭。巨大的壓力下,一些已逐漸消失,一些被外資收購,一些正艱難翻身。
大部分日用品國貨牌都走上了合資的道路,但現實不容樂觀。跨國企業想進入中國,通常會選擇與中國的本土名牌合資,就像大眾、寶潔等。外商一般不會買斷其所有權,而是以較少的資金買斷其使用權。合資后外商利用自己的控股決策權,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檔產品上,或干脆棄之不用,直到被消費者逐漸淡忘。而中國企業缺乏資金、管理經驗和技術,渴望從與外企的合資和合作中獲得發展。但是在合資過程中,大部分中國企業沒有品牌保護的意識,不熟悉游戲規則,容易在合作協議中埋下種種隱患,導致自主品牌流失。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現代人多少有些崇洋媚外的心理。其實像“耐克”“阿迪達斯”“戴爾”等眾多世界知名品牌,都是外國品牌中國造。即使我們認清這樣的模式,也難以改變中國品牌格局的現狀:“制造大國、品牌小國”。
多年前外國的哲人曾經提出過一個問題—一艘木船經過重重維修直到所有的木板都不再是原來的木板了,那么這艘船還是原來那艘船么?這個問題被稱作“特修斯之船”。已經闊別多年的國貨,一旦失去“便宜好用”的優勢,生存和生長情況仍舊令人擔憂。
對于現在的國貨來說,保持老品牌的質量和形象推廣肯定是首要的。但事實上,直到今天,大部分中國企業還沒有全球營銷的意識,依然停留在口碑傳播的低層次營銷階段。回歸的國貨,可能距離崛起還有一段路。到底國貨已經是過去式,還是現在進行式,仍舊需要市場的驗證。經歷了時代的重組與洗牌,國貨的歸屬喜憂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