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戴河岸邊,有一個與舉世聞名的旅游度假勝地北戴河擁有相同名字的村莊,自明代建村以來沉寂了600多年。而今,經過新主人們的精心設計、改造,這個古村變成了散發著人文氣息和創意馨香的“藝術部落”。
老房、舊墻、古樹……讓人有一種穿梭在漫長時光遂道里的感覺,隱匿著一些被記憶剪碎的舊事。
行走在舊時光影里
北戴河村有幾處明清、民國時期的老房子,保存已不完整,更多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房屋。石磨、石碾,是北方農村最常見的農用具,散落在各處。陽光灑在布滿滄桑的屋脊上,光影斑駁。在這里,歲月是慵懶的,懶成一只貓。
正值初秋,村里山楂才熟,一樹碧綠中探出顆顆深紅果實,裝點著勃勃生機。有村中老者走在樹下,逆光而站,笑起來露出僅剩的幾顆牙和瞇成縫的雙眼,憨態竟像3歲孩童般純真動人。
曾經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大多都搬進了村子不遠處的樓房。建成藝術村前,經年不見人來。而今的小村,被許多藝術家的工作室、畫廊、展覽館填滿。那些再普通不過的農家小院,圍墻被新刷上一層漆,墻壁上鑲嵌各種符號,立刻便就有了藝術的味道。只是在旅游淡季,許多院子的門依然緊閉,只能推開門縫瞧。但一眼就能窺見其中的現代藝術元素。
為成片打造美麗鄉村,一年多以前,北戴河區劃定以戴河鎮北戴河村為核心,聯合周邊的朱莊、蘇莊、喬莊、費石莊、西坨頭等7個村莊進行改造提升。花了兩個多月時間讓污水、自來水、天然氣管網,有線電視、寬帶等線路埋入地下,家家沖水式廁所一步到位,用秸稈氣化爐替代了傳統的灶臺。北戴河區政府還拿出300萬元,通過村委會從村民手中買下20處老舊空心院落的10年使用權,向燕山大學、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天津大學以及北京798藝術區、宋莊畫家村等藝術、設計、創意機構發出邀請,讓“藝術家”進駐村落。
安然寧靜的隱者生活
有了藝術家的參與,北戴河村保留的不少老宅子經過改造,狹窄低矮的舊門樓變成了高大寬敞的新門樓;柴草堆變成了種著韭菜、西紅柿和黃瓜的小菜園;簡陋的旱廁也被干凈衛生的沖水式廁所替代……入駐的每位藝術家,都根據自己的獨特理念來設計居所。
村里太平街3號的“耕讀園”,就是利用農家荒廢院落,以傳統士人理想中“半耕半讀”的鄉村生活方式為靈魂設計而成。設計者是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教授李冬。
步入院內,隨處可見主人從各地收集來的木雕、磚雕。院中搭著一架葫蘆,正是結果時,玲瓏精巧,入目青綠。若是夏日黃昏,坐在葫蘆架下,面對半壁斜陽,真可靜聽蛙鳴,閑看螢飛了。
入得屋來,一卷竹簾,幾扇木窗,寬敞的客廳里,有雕花的屏風,頗有風骨的字畫、各種精致的工藝品,還有待客的茶室、書房,無一不彰顯著濃濃的藝術氣息。
李冬因工作需要常常外出,留守的是她的兩個學生陳世朋和馬雯。他們既是同學又是夫妻,到了旅游旺季,一個帶著游客體驗古老的拓碑技藝,一個教游客手工打造銀飾,中午就在小院里開伙,隨意弄些小菜。3歲的小女兒蝴蝶似的穿梭在前后院,永不知疲倦。誰不說他們過的是神仙眷侶般的生活?
陳世朋說,村里像他這樣做藝術設計的人很多,在主流社會之外,親身感受自然與山水。他們租住在當地農民的平房小院,游客不多時就讀書喝茶、侍花種菜,耕讀不誤。沒有上班族的朝九晚五,也沒有勾心斗角,就這樣寧靜地生活,與世無爭。興致來了就搞些研究設計,有時還與其他藝術家們湊在一起喝酒聊天,悠哉安然,像極了極簡主義生活的踐行者,可謂“百年都幾日,何事苦囂然。”
老院子里的現代藝術
隨手推開一戶老宅院的大門,磚塊鋪就的小路連接著面前的老宅,小路兩側栽種著各色蔬菜和點綴其中的鮮艷花卉。這個占地近600平方米的老宅院已經成為愛淘器商業創新設計有限公司的所在地。公司設計師榮鵬濤說,這個院子他們租了10年,公司落戶北戴河村,看中的就是老宅院的原始風貌和周邊的環境:“以前就是習慣在高樓大廈里面,到處都是灰色的,就少了一些創作靈感。如今在這里,有很多觀察大自然的機會,對做設計或者做藝術創作都有很大幫助。”
設計來源于生活。仔細觀察這座老宅,會發現里面的裝修和陳設都給人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美感,一桌一椅透出的盡是現代簡約風格,里面擺放的一件件精美陶瓷制品,每一件都凝聚著設計團隊的無限創意。設計師曲瑞丹說,在這個輕松的環境中工作,不會讓人感覺枯燥。最近他和同事正在研發秦皇島特色旅游紀念品,相信不久就會有產品投放市場。
北戴河村中街的“女紅坊”,白色的墻壁上掛滿了五顏六色、各種花式的中國結,讓人仿佛走進了薈萃中國結的展覽館。它們的設計和制作者孫靜已年過半百,鉆研中國結也有20多年了。
“我很享受現在的生活。編制的作品多了就掛在墻上,游客看見就傳出去了,后來有人慕名過來購買、定做,再后來就有人過來拜師學習。這樣我就開辦了學習班,邊制作邊培訓。”
孫靜說,她很愿意來農村,因為中國結就是以前農村流行的編織,土話叫“套扣”,是一項精巧的民間技藝。“從前多是大姑娘小媳婦喜愛鉆研這項手藝,能扎出各種各樣的花式,像如意結、盤香結、獅子頭、萬字圓……我在這里制作中國結等于回到了娘家。”最近,孫靜用團錦結連接8個琵琶扣,做成了一個碩大的中國結,讓許多游客贊嘆不已。
春賞花、夏嘗果、秋飄葉,這間小巧的“杏樹下”小院,是劉玉學的工作室,他在這里做彩繪和葫蘆烙畫。
“這可是北方地區獨有的工藝啊!”說起葫蘆烙畫,劉玉學立刻滔滔不絕起來,邊說邊演示著。只見他先拿鉛筆起稿,再用烙鐵勾線造型,一座遠山粗具輪廓。“這需要掌握3個‘度,一是溫度;二是速度,烙筆在畫面上跑的速度,也決定它在葫蘆上的顏色;三是力度,壓得用勁,線條畫面就比較黑,用得虛點相對就淡一些。這3個‘度相互匹配,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不一會,劉玉學手中光光的葫蘆上便出現了一幅山水國畫,氤氳繚繞。
水岸田園,藝術院落。如今,北戴河村里的20處空心院落,已有19家藝術、設計、創意機構或個人簽約入駐,有了手工藝非遺項目、餐飲項目、藝術類項目、設計類項目等類別。
想要看展覽,每個院子都是工藝館、美術館;要想動手做,每個院子又都成了體驗館;要想嘗時新,每個院子的瓜果蔬菜都供人采摘。在這里的時間長了,當真與幾公里外忙碌的都市生活間恍如隔世。
話說天地不老,歲月常青。一方藝術,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