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陽
摘 要:因為法制教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于高考的科目中不包括法制課程,所以,其長期以來都沒能進入主課堂,而在高中階段的法制教育就只能在思想政治課本中或以主題活動方式中進行穿插。因為,如果我們要培養現代法治建設下的優秀公民,就要在學習中貫徹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培養。本文在對探討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培養中,首先以高中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為起點,從而進一步闡述了培養高中生法律意識的客觀必要性,最后對如何培養高中學生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和方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法律教育;高中生;法律意識
法律對于許多普通民眾來說似乎離自己比較遙遠。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對應當如何按照法律程序去做什么而提及,也常在許多小事情上忽略法律界限,根據國外的調查數據中發現有超過92%的人都曾違法。似乎這個比例比較嚇人,但我們可以想一想,法律禁止范圍之內的有人身攻擊、言語攻擊等,因為我們對法律似乎一點也不了解,所以也缺少了應當有的敬畏之心。不僅如此,現代中國公民對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高中生。本文圍繞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展開討論,希望能引起更多教育者的注意。
1 高中生法律意識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
1.1 高中生法律意識現狀調查
(1)從整體上來看,高中生愿意學習法律知識。高中生開始注意到現代社會對法制的需要和呼喚。絕大部分學生愿意接受法律教育,但是接受法律教育的方式單一,效果不佳。其次法律重要性得以肯定,九成學生不反感法律書籍,但過半人數不知道內容。僅有一些學生了解過《憲法》、《刑法》等法律。(2)從高中生法律意識的結構分析。高中生的法律理念水平有待提高,高中生的法律理想及法律信仰度不高,對法不能表現出信服、尊崇,對我國的法制建設,實施依法治國的方略信心不足,中學生必須樹立起現代法律理念,實現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3)從高中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來看。高中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比較廣泛,社會、家庭、學校、新聞媒體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高中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仍是學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可以通過學校教育深入了解法律。
1.2 影響高中生法律意識的因素
(1)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受自身因素的影響。高中生的年齡較小,多為獨生子女,身心發展不夠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同時受應試教育及“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導致高中生法律意識低下。(2)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生理不成熟,思想不穩定,缺乏辯證看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控制自身行為和抵制外來誘惑的能力。周邊惡劣的環境和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影視、網絡、音樂、錄像等所形成的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誘惑,致使青少年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3)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受不完善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高中生個性的形成與家長、家庭有著密切聯系,父母的言行舉止、家庭結構殘缺或破裂,都會對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父母的自身素質修養,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2 加強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客觀必要性
2.1 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
必須從教育青少年入手,從小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持續推行依法治國方略需要提供人才保障和動力支持,因此要加強高中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2.2 是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
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是高中生能夠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的前提,同時通過法律知識的學習、法制觀念的培養,讓廣大青少年學生站在法律的角度來理解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內涵及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責任,以此使青少年學生樹立起對黨和對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愛。
2.3 是預防和減少犯罪的迫切需要
加強高中生的自身修養,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學會用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增強自控力,形成健康心理,樹立憲法、法律至上的新時代觀念,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3 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識的策略
3.1 優化法律教育的目標
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景目標、品德目標,在制定法律知識教學目標時應注意四者之間的關系。具體應做到:(1)優化知識目標。在制定法律知識教學目標的同時,切實站在高中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以便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使學生盡快理解法律、掌握法律、運用法律。真正改變以往教師及學生對待學習法律知識不重視的現狀。(2)優化能力目標。在制定能力目標教學時應強調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從而達到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法律知識、以此來引導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同時運用法律知識來保護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3)優化情意、品德目標。情意、品德目標擺在教學目標的重要地位,從意識上引導學生的思想和情感、使法深入學生心中,逐步形成法律觀念及信仰,實現法律意識的現代化。高中生在知法、懂法的同時應學會守法、用法、護法,形成較高的法律意識,做一名合格的高素質法民。
3.2 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內容
教學內容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結合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要求及學生實際,慎重選擇重點、難點、熱點等問題,精心設計專題,比如設置法律基礎理論專題、憲法專題、部門法專題、程序法專題等。做到理論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使學生系統的理解和整體的掌握法律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3 創新法律學習的手段
主要針對一些有關條例、概念、意義等加以記憶的法律知識,可以采取學生閱讀,提出疑問見解,然后教師指點講解。對記憶性的法律知識,可通過多媒體手段播放是非或選擇題,不定期的進行臨時抽查等多種多樣的練習方式使學生們得到充分的鍛煉,知識掌握牢固,規范他們的言行、指導他們的實踐。在教學中改變傳統授課,擺脫沉悶課堂,將法制教育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讓死氣沉悶的政治課堂“活”起來。
4 結語
面對當代高中生,面對新問題、新情況,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們應不斷反思原有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以此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新方法、新途徑,加強高中生的法制意識的培養,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識,促進高中生的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才。讓廣大中學生健康成長,并在美好的藍天下閃耀出自己的一片光彩。
參考文獻
[1]趙士亮.農村家長參與學校的阻抑性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2]徐明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3,3:9-12.
[3]鄭樣生.試論思想政治教學與課堂教學的融合[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0.
[4]苗琰.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