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權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領域均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不僅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提升,對我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斷加深,我國傳統繪畫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種,其一直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及發揚,其空間美設計構造方面也引起了較大的關注。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簡要介紹了繪畫空間美特點,以及中國傳統繪畫空間美的設計構造形式,以期能夠為我國傳統繪畫空間設計構造方面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中國;傳統繪畫空間美;設計構造;形式
空間所代表的意義有很多,其可以指現實生活中物體之間的空間,也能夠指繪畫空間,繪畫空間往往會受到畫家設計方式的影響,而出現二維空間甚至多維空間的區別,而導致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在于光、影,繪畫作品中畫家可以充分利用光影的特點,在紙上制造出角度不同、距離不等的獨立空間,通過觀察此空間可以使受眾更加清晰的了解畫家要表達的意境、作品所帶有的情感,一如人類的眼睛,這也是傳統繪畫所具有的獨特之處。
1 繪畫空間美特點
(一)節奏化流動的空間表現
若要充分展現出繪畫效果,畫家往往需要以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事物進行觀察,從而產生了極強的流動性,而空間流動則主要表現在:一,畫家往往在繪畫過程中不斷移動自身位置,實際空間有一定的流動性;二,畫家會不斷對物象進行整合,從而突破焦點透視限制。觀察我國許多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中不難發現,許多畫家往往僅以一幅畫就可以描述出十分完整的情景,這主要得益于畫家曾精心設計構圖,《韓熙載夜宴圖》中通過描繪人物形態、人物之間的距離并利用光影所產生的效果成功的展現了當時的情景。該作品也是流動空間的代表作,很好的表現出了虛中有實的意境,巧妙的手法、巧妙的布局、巧妙的細節設計等均是我國畫家在創作時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能夠成就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核心因素[1]。
(二)意象的空間表現
“意象”顧名思義即將所要表達的意思、情感等以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然而對于傳統繪畫而言,“意”所能夠代表的并不僅僅局限于此,意象更是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最終展現出來,具體可以歸納為:一,虛擬對比;二,手法意象化。此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相輔相成,若對我國傳統繪畫有一定了解,勢必可以發現其中的巧妙之處,其可以用較少的線條或墨色來充分表現出意象,此種表現手法雖然超越了意識形態,但卻成功保留了空間形態,維持在“似與不似”之間。而設計構造的主要素材則包括線條、墨色,通過將兩者不斷變化、重組可以展現出不同的效果。
2 中國傳統繪畫空間美的設計構造形式
(一)(一)“三遠法”
空間距離往往包括多種,如方位、遠近等,而遠則成為了我國繪畫空間美中最為常見的空間表象,“三遠法”的出現以及廣泛應用均很好的印證了此觀點,“三遠”所強調的是物象排列、交疊,縱向以及橫向所展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縱向空間往往帶給人們十分震撼的感覺,而橫向空間卻能夠起到寧靜人心的效果。我國著名畫家李成是此方面的領軍人物,《樹色平遠圖》雖然不是出自李成之手,但其卻極具李成構圖平遠特性,該作品內容以河為界,前景中著重描繪了河畔景色,如平地坡石樹木相間,更加以涼亭作為點綴;而遠景則主要以山為主,平遠布局特征十分明顯,但卻十分有意境[2]。
(二)“六法論”
“六法”與“三遠”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六法”可以將空間表現的更為具體,也更相得益彰,其中“氣韻生動”作為“六法論”的靈魂部分,其主要展現出作品的精神氣質,若繪畫作品缺少神韻則表現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宛如失去靈魂的玩偶。“應物象形”則主要針對于物象取舍方面,如對同一事物進行改造,使其展現出不同的相態,“隨類賦彩”與之所產生的作用不盡相同。“經營位置”在“六法論”中同樣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亦可以成為構圖,其主要是指畫家在完成相應構思后,將不同物象的位置做出調整,而再造則是指利用線條、墨色等對其進行深入加工。
(三)“神遇”與“跡化”
“神遇”、“跡化”是畫家靈魂深處的思想以及對作品的構思等元素與自然物象之間的共通,即將物象印入心中、腦海里,對其進行深入解析,并按照心中所展現的新形象以筆墨勾勒出來,其可以使作品實現情景交融的狀態,更加能夠引入入勝。《溪山行旅圖》在此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現,雖然此作品內容較為單一、普通,但其卻能充分展現出大自然的靈動之美,并且極具感染力。范寬是此作品的創造者,其在開展畫作之前對該作品中的背景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并成功將自身感悟融入了畫作中[3]。
(四)“以大觀小、以小觀大”與“散點透視”
“以大觀小、以小觀大”其所展現的是心理體驗,而“散點透視”所展現的則為觀察方法,雖然兩者之間作用不同、方向不同,但將兩者進行融合可以產生非常奇妙的效果,心理體驗可以使畫家對有限的畫面進行無限的想象,進一步打破了空間意識。而“散點透視”的觀察方法,同樣能夠打破空間限制,其使畫家不必拘泥于同一位置,其倡導畫家不斷變化位置、變化角度,如此更利于產生靈感,此種表現形式的優點在于足夠靈活。
3 結語
綜上所述,繪畫藝術博大精深,其中所蘊含的精髓十分耐人尋味,其表現美的形式也與眾不同,可以說空間美為傳統繪畫帶來了無限生機,同時也充分展現出傳統繪畫藝術的理念,即勇于突破、不受固定因素拘泥。由此可見設計構造對于傳統繪畫的重要性,近年來不只我國,很多其他國家的研究者也在不斷研究空間美的構造,雖然直至目前依然尚未形成統一看法及定義,但卻在不斷的摸索中推動了空間美發展,如今其擁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并且實現了意象空間。
參考文獻
[1]宋云華.淺析中國傳統繪畫空間美的設計構造形式[J].中國包裝工業,2016,06(02):94-97-99.
[2]董雨瑩.中西傳統繪畫空間表現中的“色彩比較”[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5,04(02):83-85.
[3]劉龍,王佩.淺析中國傳統繪畫空間表現特點[J].美術教育研究,2013,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