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鵬飛
摘 要:隨著法律社會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人們越來越重視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在經濟市場,需要用和合同、法律條例來約束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形成一個健康穩定的市場環境。本文首先對損害合同債權行為進行簡單介紹,然后對損害合同債權行為進行理性分析,最后對合同債權損害的法律救濟進行分析,為大家提供參考。
關鍵詞:合同債權;損害行為;法律責任
我國的《合同法》自實施以來對規范社會主義市場行為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法律的手段約束合同雙方的利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經營者的利益受到損害,不得不用《合同法》來尋求法律保護。通過合同,將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進一步明確化,實現債權真正意義的完成,調整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的欺詐以及侵權行為,有效保護一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才能使市場經濟秩序健康穩定發展。因此,本篇文章就針對現實生活中的損害合同債權行為的法律認識以及對合同債權損害法律救濟分析進行探討。
1 對損害合同債權行為的法律認識
合同債權的定義是:在合同關系的基礎上,一方當事人也就是債權人,向另一方當事人也就是債務人請求給付的權利。特點是:這種行為在合同的基礎上才能存在,具有相對性,不具有社會公開性。
對于債務人損害合同債權問題,《合同法》中規定,對于因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或者代位權。其中,行使的權利應該在債權人的債權范圍內,也就是合同債權范圍;損害就是合同債權的損害;損害行為人指的就是合同中的債務人;賠償損失包括因債務造成損害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
對于其他損害合同債權問題,比如,會計師事務所為合同當事人出具虛假驗資證明,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民事責任的基礎上,先都債務人負責賠償,剩余部分在證明金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理解為不存在合同關系的其他損害合同當事人債權應該享有的合法權益。
2 損害合同債權行為的理性分析
損害合同的債權行為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另一類是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違約行為。
1.有關合同債務人損害合同債權的行為
第一,合同債務人直接的違約行為。債務人的違約行為體現在,一是直接違反合同規定的內容,二是對債權人的債權損害。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對合同的債務不兌現,這也就構成了合同債權的侵權。債務不履行,在性質上屬于侵害債權的侵權行為,但是不能把所有的關于侵權行為的規定理解為債務的不履行。比如,延遲支付與在性質上與侵權行為相同,但是延遲行為侵害債權在法律上有特別的規定,不能適用在侵權行為上。所以,依據特別規定優先于一般規定的原則,應該作為違約處理,而不能作為侵權處理。這種情況屬于責任競合問題,受害的一方應該依據違約責任提出訴訟請求,
第二,合同債務人間接違約行為。比如,債務人不講信用,“一物二賣”的行為;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無償轉讓其責任財產,或者以不合理的低價轉讓其責任財產等行為;債務逃避債務的行為,故意與第三人辦理財產低壓或者隱匿責任財產行為;債權人將債權轉讓給其他人,對其他人造成侵害行為等。以上這些行為對義務的履行與直接的關聯性,也是損害債權的因素,對違約行為的發生和延有直接影響,都應該歸于違約行為范圍內。
2.合同債務人損害合同債權的行為特點
第一,債務人損害債權的違約行為,是在形成合同以后,在合同相對關系的基礎上發生的行為,與合同的關系有不可分離性。
第二,上述講到的各種違約行為,會使合同債權不能實現,所以債務人是損害債權的直接行為人。
第三,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的競合性。債務人的違約行為一方面體現出合同的違約行為,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損害合同債權的侵權行為,從性質方面來講,是這兩種行為的競合。即屬于合同特別法中規定的違約行為,又有一般侵權法中規定的違約行為。
第四,具有民事責任負擔的全部性。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對債權人造成的損害后果應該由債務人承擔所有的民事責任。
從上述的這些特點中可以看到,債務人對合同債權的損害是建立合同關系的基礎上,直接理解為違反合同的義務規定??傮w來講,廣義上理解為侵權行為性質,狹義上理解為違約行為。
3 對合同債權損害的法律救濟分析
依據目前的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司法中的規定,債權的損害法律救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合同債務人違約行為損害合同債權的法律救濟分析
《民法通則》中講到,合同中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的義務與約定條件不一致的,另一方有權利要求履行或者通過補救措施來實現,同時有權要求賠償。《合同法》關于債權受到損害問題做出救濟規定,合同中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的義務與約定條件不一致的,需要承擔繼續履行、通過補救措施解決或者直接賠償損失等責任。依據合同的相對性特點,債務人不履行義務而使債權人受到損害的,債權有權要求債務人賠承擔違約責任同時包括賠償問題,屬于合同違約責任范圍。
2.對債務人行駛到期債權、不合理低價轉讓財產等損害合同債權的法律救濟分析
《合同法》中講到,由于債務人怠于行駛到期債權而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帶位行駛債權,但是需要向人民法院提出請求通過;對債務人通過不合理低價轉讓的,債權人可以通過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對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專轉讓資產,債權人可以通過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對于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中提到的債權人指的是合同約定中的債權人。因此,上述講到的債務人怠于行駛到期債權、債務人通過不合理低價轉讓的、無償轉讓資產以及放棄到期債權等行為,都是早合同債權形成事實以后的行為。依據法律規定,這些行為也屬于對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的一張保全措施,是對債權人的債券一種保障性救濟。
3.債務人與其他人辦理財產抵押合同、逃避債務等損害合同債權的法律救濟分析
如果是債務人通過與其他人辦理財產抵押合同來逃避債務的行為也應該理解為合同債權形成事實以后。根據法律規定,損害第三人的利益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取消合同的有效性。這里講到的第三人可以理解為在合同關系為債權人。如果合同確定以后,債務人是惡意的與他人辦理財產質押、抵押,以逃逸債務損害債券的,債權人有權利請求法院確定質押合同。抵押合同的無效性,將財產恢復原來狀態,以保證債權不受侵害。
4.會計師事務所為企業注冊虛假資料損害他人合同權利的法律救濟分析
對于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虛假驗資證明的行為,雖然會計師事務所與合同當事人不存在直接的法律關系,但是出具虛假資料信息,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利益,應該進行責任的承擔,在民事責任上,首先由債務人負責清償,剩余部分由會計師事務所在證明金額范圍內進行賠償。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的賠償責任具有補充性和后位性,由于出具驗資證明缺乏真實性,對債權人造成損失的,會計師事務所也應該承擔一部分賠償責任。
5.投資人出資不到位,其他人處分債務等行為損害合同債權的法律救濟分析
投資人出資不到位形成的相關財產,其他人沒有合法依據來處理債務人責任財產,所涉及到的這些財產應該由債務人的責任承擔,其他人不能占有這些財產。這種行為會對債權造成一定的損害,依據誠實信用的原則,在財產數額認為內,債務人向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要注意的是投資人出資不到位的行為應該在合同債權成立之前作出的行為,違反了出資的法律義務,所以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張靜靜合同債權損害法律責任的承擔探討[J].人民日報,2013(03)
[2]王文嬌試論合同債權損害的法律救濟分析[J].北方日報,2013(08)
[3]張新寶《中國民法典——侵權行為法編草案建議稿》[J].民商法律網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