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倩,王德利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總公司,北京 100050)
新常態下礦山地質環境的生態修復
李玉倩,王德利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總公司,北京 100050)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自實施以來,歷經起步、快速推進、優化調整、理念提升的發展過程,取得了良好成效。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往治理工程大部分為點源性治理;治理內容較為局限,隱性礦山問題未得到關注;生態修復效果并不顯著;治理資金投入仍然不足。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議: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理念與模式創新;在治理模式上,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向生態修復轉變;夯實工作基礎,開展精細化基礎性調查研究。
新常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生態修復;治理理念與模式
我國是世界上的礦業大國,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礦產資源的開發正經歷著從粗放式到可持續式的“綠色礦山”開發模式的轉變。然而,由于體制、管理和歷史等方面的原因,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過快,開發方式粗放,遺留了大量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造成礦山地質災害頻發、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作為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的礦區,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逾越的鴻溝[1]。
自2000年起,財政部會同國土資源部利用探礦權、采礦權的使用費和價款,設立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開展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截至2013年中央財政專項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資金為269.97億元,安排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總數達1 934個,集中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礦山的地質環境問題。總結以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的問題,對今后順利開展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確保國家專項資金合理、高效使用具有積極意義。
2000-2002年,我國啟動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示范工作,安排了18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項目。示范項目的實施,為下一步全面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鑒[2]。
在總結以往項目經驗的基礎上,2003-2009年,安排的項目數量累計1 577個,在這期間,雖然治理投入經費及項目數量大規模增加,但項目平均投入經費偏少,存在單個礦山經費投入不足、解決問題不徹底等問題[3]。
2010-2015年,項目的投入重點和方向,由過去支持多而散、經費少的小項目轉向支持區塊面積大、集中連片的大型項目。其中,2000-2013年,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 934個。本階段治理工作的特點是財政專項投資力度大幅提高,方向更加明確,重點更加突出,項目實施更注重總體規劃、分期實施、集中連片的理念,項目的持續性較以往提高很多。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于2013年發布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范項目管理和資金使用方向,完成了一批有重大區域影響的治理項目,集中治理、恢復了38個資源枯竭城市的礦山地質環境,每個資源枯竭城市每年投入1億元,連續3年治理;2012年安排了42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
截止到2014年底,全國因采礦破壞的土地約303萬hm2,目前已恢復治理了81萬hm2,恢復治理率達26%。
(1)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經歷了一個過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源枯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礦山復綠”行動,逐步由點源性的治理趨向于連片式面積性治理,治理內容逐步增加,生態修復的需求日益凸顯[4]。
(2)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功能作用也越來越大,由簡單的消除地災隱患,到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調整產業結構、以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充分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3)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內容還很局限,僅僅是表觀的、顯性的6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治理,而對于隱性的水土污染治理還無暇顧及,或者說對水土地球化學問題尚未引起關注。
(4)囿于當時的形勢與政策,限于資金使用方向,以往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僅局限于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核心是開發利用廢棄工礦用地。其尚未涉及生態修復工作,治理后的礦山環境還不具備區域性和整體性的生態修復效果。
(5)在治理方式上,仍然局限于一地,其實質仍然屬點源性、補課式的,尚未構成區域性、流域性的集中連片,也就不能形成區域性、流域性的區域效果。
(6)目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依然嚴峻,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持續性,絕非幾項工程就能一蹴而就。
(7)生態環境功能是區域性、整體性和流域性的,同時也是多專業、多領域、多方位治理的集合體,單一工程和局部治理達不到生態修復效果。
(1)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必須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理念,以生態修復為核心,突出生態修復功能,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由單一工程向綜合性的生態修復轉變。
(2)創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體制、機制,加強政策與項目資金的整合與合理利用,形成合力,加快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構筑生態安全屏障。
(3)落實開放發展理念,淡化地質色彩,打破專業、行業壁壘和局限,提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與其他工作的融合程度,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新農村建設、棚戶區改造、生態移民搬遷、地質災害防治、土地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內容正在向生態環境修復轉化。
(4)中國地域遼闊,區域地質環境條件差異較大,因此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要因地制宜。目前,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缺乏示范性工程和技術標準,導致中央財政資助的治理經費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應。選擇不同類型礦產、不同地質環境區的典型礦山,開展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的關鍵技術及治理示范研究,對于項目成功經驗要以各種形式廣泛推廣,制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技術標準,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的科學、規范發展。
突出區域性、流域性和整體性的生態修復效果,在生態修復模式上要集中連片。集中指的是項目集中、問題集中;連片指的是流域內連片、同一地貌單元內連片,再造與區域協調一體的生態群落。
要啟動新一輪精細化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調查工作以生態修復功能評估為核心[5]。重在對治理后的區域回頭看,對未進行治理的區域進行調查、評估,并涉及水土地球化學污染等隱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調查,以求得流域性、區域性和整體性的治理效果,最終達到恢復生態環境的總目標。
對區域地質環境現狀、環境承載力進行評估,對以往治理項目的治理效果及工程適用性進行評估,同時,總結治理工程、工藝工法上的欠缺,進行生態效益分析。
為下一步制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目標、任務、規劃、政策提供基礎依據;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生態修復機制、體制創新提供基礎依據。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又提到了一個新高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治理問題要全面,治理模式、理念、技術方法要創新,必須緊密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使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得到全面、有效改善,同時創新治理模式及機制,帶動一方產業的發展。
1 胡存智,董祚繼,鞠建華,等.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2 張進德,江 峰,田 磊,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實施情況探析[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4,314(1):17-20.
3 韋朝陽,張立城,何書金, 等.我國煤礦區生態環境現狀及綜合整治對策[J].地理學報,1997,52(4):300-307.
4 周愛國,周建偉,梁合誠,等.礦山地質環境評價[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8.
5 崔文靜,黃敬軍,韓 濤,等.徐州市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及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7,18(4):93-97.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
Li Yuqian, Wang Deli
(The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of Beijing, Beijing 100050, China)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after the start, rapid advance, optimizing adjust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has obtained the good effec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most previous engineerings for point source governance; Governance content is relatively limited, recessive mining problem has not been atten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Management investment is still insufficient.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next work:to speed up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ode of innovation; The governance model, in which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aying solid foundation work, basic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o carry out fine.
the new normal;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ode
X171.4
A
1008-9500(2017)05-0069-03
2017-03-17
李玉倩(1984-),女,天津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巖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