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明浩,王輝文,袁 芳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土壤侵蝕與防治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9)
江西省水生態文明村建設實踐與探討
莫明浩1,2,王輝文1,2,袁 芳1,2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土壤侵蝕與防治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9)
水生態文明村;建設模式;江西省
在分析江西省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背景的基礎上,指出了江西水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建設實踐將水生態文明村建設歸納為自然生態型、產業開發型和安全保障型三種模式,可為全省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
水,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最基礎的因子,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也是農村、農業的重要資源。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1-3]。江西省水資源豐富,水網密布,河湖眾多,鄱陽湖水系在維護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和水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江西省的水生態文明村建設初見成效,總結其實踐經驗,探討其建設模式,可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提供參考。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單獨成篇論述,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為貫徹十八大會議精神,2013年3月,水利部印發了《水利部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啟動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3]。最先開展的是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試點工作,隨后,按照《意見》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結合當地工作實際,另行組織開展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或創建活動。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新思路和“兩山論”的指導思想,江西省積極落實水生態文明建設內容。2014年6月,江西省水利廳啟動市、縣、鄉(鎮)、村四級聯動的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堅持試點先行、試點申報與創建相結合,以突出特色為原則,有序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4]。《江西省水利廳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方案》提出,至2020年,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要覆蓋一半以上鄉村,并要求水生態文明村的試點工作由水保部門負責。目前,一些水生態文明村的試點建設和自主創建已經完成,并經江西省水利廳考核后授牌。
江西省進行水生態文明村建設具有獨特的優勢。
(1)氣候條件優越。江西地處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濕潤氣候特色,有利于動植物的生長繁殖。
(2)山水風光優美。江西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水面次之,河湖水天一色,平原土地肥沃,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5]。許多自然村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源遠流長[6]。
(3)生產開發程度小。盡管工農業生產開發對生態環境有損害,但江西的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左右,居全國第2位,相對其他發達省份而言,生產開發對江西農村的損害程度較小。
在江西進行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農村環境差是共性問題,同時,因其氣候、地形特點及經濟條件不同,水生態文明村建設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問題。
(1)基礎設施較差,生活污染問題突出。農村生活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糞便造成的污染。由于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多數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現象依然突出,環境問題較多。
(2)生產方式粗放,農業生產污染嚴重。目前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是粗放型的,主要是依靠化肥、農藥等用量的增加來提高農作物產量,農藥化肥利用率低、污染重,灌溉用水污染物多[7]。
(3)惡劣天氣事件對山區農村構成威脅。江西省農村在山區的較多,如贛南原中央蘇區,因水利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和村落布局不合理,遇極端暴雨事件,存在洪澇災害和水土流失的風險。
(4)村莊規劃缺失。破舊屋和新建房交錯分布,布局無序,道路狹窄彎曲,沒有合理安排農田保護、生態涵養等空間[8]。
(5)村集體經濟薄弱,公共服務投入不足。近年來,國家在農村水利建設上投入巨大,江西省也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農業綜合開發、小農水等工程項目,成效顯著,農民收入不斷增長。但是,江西省多數農村經濟基礎仍很薄弱,環境整治資金主要靠政府資助,生活服務設施配置不足。
上猶縣園村、寧都縣大土樓村、蓮花縣江山村、蓮花縣蓮花村、新余市渝水區昌坊村、武寧縣申家坪村、德安縣蔡河村等水生態文明村建設實踐表明,江西省水生態文明村建設模式可歸納為三種,即:自然生態型、產業開發型和安全保障型。自然生態型村莊往往依山傍水,有著優美的田園風光,但是經濟基礎較弱,規模不大,不適宜大開發;產業開發型村莊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可做到土地流轉,需進行產業轉型,可對村落布局進行統一規劃;安全保障型村莊往往是山區的農村,洪澇災害給這些村莊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需進行水土保持和生態防護。
4.1 自然生態型村莊
武寧縣申家坪村,坐落在武陵巖風景區的大山深處,花木蔥蘢,溪水潺潺,空氣清新,靜謐幽香,毛竹林中千年紅豆杉等古樹保護完好。村民已擺脫“靠山吃山”(砍樹、鏟草皮)的困局,利用良好的生態辦起了養生村莊,通過民宿、餐飲、農耕體驗等吸引游客長住,家家戶戶過上了紅紅火火的日子。
德安縣蔡河村,是陶淵明故里,村內保存有淵明草堂、淵明醉石、烏龜石、桃花洞、淵明墓等遺跡、遺址。村里結合當地實際,依托淵明文化,打造了太空蓮、淵明皇菊種植基地。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和桃、李、楊梅、銀杏等經濟果木的大面積種植,保證了村里的農產品供應,增加了農民收入;開展的休閑觀光農業種植,集弘揚傳統文化與生態休閑觀光于一體,讓農村富余勞動力不出家門就可創收致富。游客在這里既能欣賞田園風光,又能體驗田園夢,水生態文明村創建成效顯著。
4.2 產業開發型村莊
新余市渝水區昌坊村,摒棄了污染環境的傳統采石產業,成立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把村集體土地統一租賃給公司,讓村民以“股民”身份在公司工作,做到了山、水、田、路、居綜合治理。位于孔目江上游的昌坊村,森林覆蓋率達85%,通過清潔小流域和中小河流治理,做到了依靠地形地勢讓支流河水在村中環繞。三橫五縱的高標準暗溝建設,保障了村莊排水流暢,環境整潔衛生;在8 km長的環村瀝青公路旁,配套建設了排水溝、護坡墻,方便人們騎行。利用本地光伏產業優勢,村里建了光伏餐廳、光伏停車場、光伏大棚,安裝了太陽能燈和太陽能廣播,做到了節能環保。農業園按照“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田園化標準,栽種了油菜、水稻、向日葵、秋葵和各種時令蔬菜瓜果;桑果園、蜜橘園、棗園、楊梅園、葡萄園等生態果園分布多處。
寧都縣大土樓村,是中共蘇區中央局、中華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舊址,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誕生地。該村利用山環水繞的獨特自然條件,依托村鎮的統一規劃,高起點、高標準開展了水生態文明村建設。整個村莊房屋外觀以“紅色元素”為主導,以青灰琉璃瓦坡屋頂、土黃色墻面為主基調,飽含贛南客家氣息。通過“梯級濕地凈化+溪流”組合,構建了立體濕地、生態景觀系統。為凈化水質和滿足河道需水,村里建設完善了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和穩定塘、沼氣池等污水處理設施,依山就勢打造沿河景觀帶。為保證環境衛生整潔,村里配備了衛生保潔員和河道保潔員,建有垃圾池,安放了垃圾桶,落實了村干部監督保潔工作制度,與此同時還設置有環衛警示宣傳牌,督促群眾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蓮花縣江山村,曾是重點產煤村,為了實現人水和諧,該村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推動了黑色產業向綠色產業轉移。該村依托開國將軍甘祖昌帶領建設的水利工程,利用豐富的水力資源,建設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電站2座、山泉水廠1座。按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要求,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過度硬化,對沿江河堤進行了加固維修,對村內村外綠化進行了提升改造。生態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江山村農民收入的增長和人居環境的改善。
蓮花縣蓮花村,以荷花博覽園為載體,大力推動蓮產業發展。在保護原有河道、濕地景觀的基礎上,完善園區道路、水渠、棧道及亮化工程,采取土地流轉的方式推進蓮花種植,目前種植面積已達330多hm2。
4.3 安全保障型村莊
上猶縣園村,位于章江源頭,處于群山環抱之中,地貌類型是典型的贛南山丘區地貌。水土流失曾是嚴重掣肘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繁,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生態環境惡化,土地生產力下降。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中,對園村河重點實施了清淤疏浚、拓寬河道及護岸護坡工程,極大地提高了河道的防洪標準,沿岸面貌大為改觀。隨后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在主河道沿岸實施了“錦上添花”工程,以園林綠化標準對一河兩岸進行了美化亮化;為穩定河床配套建設了6 個過水堰,水位抬高水面變寬,使園村河變得更加秀美;設置的若干親水平臺,讓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便利[9]。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后的園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不僅保障了水安全,而且集森林小火車觀光、茶園開發、客家風情、休閑農莊、水上漂流等于一體,成為極具江南風韻的水生態文明村。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強和河長制的全面實施,江西省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提出的“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要求,進一步挖掘水潛力,做足水文章,打造水品牌,將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與全省經濟產業布局有機融合,讓水生態成為帶動文明發展的催化劑,開創江西農村“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新篇章。
[1] 陳明忠.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水利,2013(15):1-5.
[2] 陳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與途徑探討[J].中國水利,2013(4):4-6.
[3] 左其亭,羅增良,馬軍霞.水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研究[J].人民長江,2015,46(8):1-6.
[4] 劉聚濤,方少文,吳海真.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發展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4(10):8-9.
[5] 夏法金.江西解決“三農”問題和農村生態建設芻議[J].江西社會科學,2005(4):250-252.
[6] 鄧水蘭,溫詒忠.對當前江西生態新農村建設的思考[J].求實,2009(7):52-55.
[7] 王婷婷,蔣知棟,楊耀淇,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問題與治理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10):203-208.
[8] 杜受祜,丁一.我國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幾個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2):29-31.
[9] 劉烈濃.園村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主要成效與做法[J].中國水土保持,2015(11):10-12.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X171
C
1000-0941(2017)04-0012-03
莫明浩(1981—),男,江西撫州市人,高級工程師,博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和流域生態環境研究工作。
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