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佰林,陳 瑾,李旭春
(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甘肅 定西 743000)
隴西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建設成效與經驗
張佰林,陳 瑾,李旭春
(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甘肅 定西 743000)
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隴西縣
隴西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為目標,堅持措施配置與區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梁峁頂和溝坡配置喬灌草生物防護帶,在梁坡修梯田,把溝道建成水沙調控利用區,坡面治理與溝道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建成了高標準、高質量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時,改善了當地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區域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前四期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財政部、水利部決定2013—2017年在水土流失嚴重的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繼續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根據財政部、水利部《關于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2013—2017年實施規劃的批復》(水保〔2012〕456號),定西市隴西縣的云田項目區被列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區。該項目區總面積298.69 km2,水土流失面積284.71 km2,多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7 350 t/(km2·a),年均土壤流失量209.26萬t;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5.27 km2,其中興修水平梯田6 782.20 hm2、造林3 066.80 hm2、人工種草1 678.40 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為40.49%。項目區有坡耕地2 431.00 hm2、基本農田7 789.10 hm2,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34.22%,坡耕地面積大,梯田標準低,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的實施,對本地區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群眾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隴西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為目標,堅持措施配置與區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梁峁頂和溝坡配置喬灌草生物防護帶,在梁坡修梯田,把溝道建成水沙調控利用區,坡面治理與溝道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各年度建設任務。截至2016年底,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97.01 km2,其中:新修梯田1 347.60 hm2,營造水保林3 120.70 hm2,發展經濟林101.16 hm2(在梯田中栽植,不計入治理面積),人工種草410.16 hm2,封禁治理4 822.90 hm2,新建小型攔蓄谷坊150座、水窖30眼,新修田間道路26.83 km。累計完成工程投資4 500.28萬元。
2.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通過4年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項目區建成了高標準、高質量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累計達到74.56%。項目實施后,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很大一部分做到了就地攔蓄入滲,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明顯提高了項目區防洪抗旱能力,減輕了水土流失對下游的危害。項目實施后,項目區林草覆蓋率達到27.71%,區內小氣候得到有效調節,生態系統功能和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加強,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2.2 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糧食產量逐步提高
通過4年的實施,項目區以梯田為主的基本農田面積增加,人均超過0.36 hm2,人均糧食產量穩步提高。在新修梯田內配套的田間道路,促進了小型機械化耕作技術的推廣,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有力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據測算,在相同條件下,梯田種植小麥可增產900 kg/hm2以上[1],項目區新增梯田每年增加糧食121.28萬kg,有效保障了當地糧食安全。在項目區發展經濟林果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2.3 調整了產業結構,促進了群眾增產增收,加快了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通過建設基本農田、荒山荒坡造林、封禁治理等措施,合理調整了項目區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項目區內單一的傳統農業模式被打破,開始向種、養、沼、肥、田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現代化、集約化農業方向發展。在合理保護和利用水土資源的同時,依托梯田工程,大力發展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抗旱技術載體、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要栽培作物的旱作農業高效種植生態產業,以紫花苜蓿和玉米秸稈為主要飼草來源、以舍飼養羊(牛)為重點的草畜生態產業,以山毛桃、核桃、山杏等經濟物種為主體的林果產業,戶均增收1.30萬元。通過項目的實施,既有效鞏固了生態治理成果,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門路,又探索出了以草養畜、以畜產肥、以肥促糧、以糧生錢的生態農業發展路子。隨著農村勞動力資源的轉移,副業產值進一步增加,勞務輸出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又一主導產業,不僅大幅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而且極大地減輕了土地壓力,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了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3.1 科學規劃,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
以徑流調控理論為指導,根據項目區地貌、氣候、水土流失規律和特點及對坡耕地的適宜性評價,按照“山頂植樹造林,山坡退耕種草,山腰興修梯田,山下覆膜建棚,溝底筑壩蓄水”的治理開發模式,實行了山、水、田、林、路、村科學規劃,規模治理。
(1)在項目規劃中參照國標土地資源評價參與因子分級指標,根據小流域土層狀況,以坡耕地圖斑為基本評價單元,選取土層厚度、坡度作為主要限制因素,結合項目區土地詳查資料,逐個圖斑評價坡耕地的土地適宜性,最終確定坡度小于15°且距村莊較近的坡耕地面積為1 590.17 hm2,按照“等高線,沿山轉,寬適度,長不限,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的規劃原則,應用梯田優化技術機修軟埂水平梯田1 347.60 hm2,在梯田修平后,隨即進行田面耕翻耙耱,深耕松土,提高了新修梯田蓄水保墑能力。同時配套田間道路,大力推廣小型機械化耕作技術。
(2)根據項目區立地類型、種植技術條件和鄉土植物種的生物生態學特性,運用生態位理論,以鄉土樹種為主進行科學設計,在25°以上的坡地或植被稀疏的荒山荒溝中進行工程整地造林,并混交灌草。在陽向或陰向陡坡地或梁卯進行水平階、水平臺整地,栽植側柏、柳樹、刺槐、楊樹、油松等;在地形破碎的陽向陡坡地進行魚鱗坑整地,栽植檸條等;在部分25°以上的坡地以條播形式種草;對小于25°立地條件較好的荒溝或荒坡采取封禁措施,利用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恢復植被,對現狀疏林地、未成林地,采取補植措施,提高林地覆蓋度。截至2016年,項目區累計營造水保林6 187.50 hm2,人工種草2 088.56 hm2,解決了項目區水保林規模較小和樹種單一問題,使項目區林草覆蓋率由15.89%提高到27.71%。林草面積的增大,使小氣候得到有效調節,生態系統功能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3)基于流域匯流原理,根據流域具體地形條件和溝道特征,在侵蝕溝底比降5%~10%的溝段,按照“頂底相照”的格局,從上游到下游在支毛溝修筑土谷坊150座,阻止了泥沙輸移的通道,使溝頭延伸、溝岸擴張和溝底下切的勢頭得到減緩。
3.2 科學管理,積極開展監理、監測工作
經過招投標確定的監理單位,結合本工程建設特點制定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監理計劃和監理實施細則,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監理人員嚴格按照實施方案把各項工程落實到具體地塊,同時明確施工工序、設備、材料、施工安排等,確保“三控制、兩管理、一協調”機制得到落實。
在項目區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典型地塊設立監測點,建設了簡易徑流觀測小區,安裝了雨量計等觀測設備。先后開展了項目區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數據資料調查,項目區降水量、20 cm深度土壤水分變化、林草生長量變化、水土流失量變化、社會經濟狀況變化等方面的監測研究,為同類地區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3.3 推廣應用先進技術,水土保持效益突顯
在項目規劃過程中,應用“3S”技術,科學、準確、系統、高效地采集和提取了項目區的土地利用類型、水土流失類型及其強度的分布與面積等,大大減輕了規劃人員的工作強度,縮短了規劃周期;在谷坊和梯田等工程建設中,應用GPS定位儀、全站儀等一些較為先進的儀器,提高了精度,減少了誤差。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按照以水定業的思路,以調控降雨徑流為目標,把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和最新科技成果進行組裝配套,推廣應用和創新了一批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新技術。在梯田建設中,應用梯田優化技術,推廣了軟埂梯田和軟埂隔坡梯田;在荒山整地造林中,大力推廣了軟埂水平階、水平臺、燕尾式魚鱗坑等整地方式和大苗帶土澆水覆膜栽植。
治理后,項目區坡面徑流被層層攔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農業基礎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初步形成了“適宜地塊修梯田、坡耕地塊種牧草、發揮優勢興產業、生態經濟兩促進”的良好局面。
[1] 王勇.甘肅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的實踐與探索[J].中
國水土保持,2013(5):4-6.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7)04-0020-03
張佰林(1975—),男,甘肅定西市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科學研究工作。
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