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穩與進
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局勢,中央將“穩中求進”作為推進各項工作的指導方針,有著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沒有基于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的穩定作為基礎,一切都無從談起。如何做到穩中求進,進而言之,是如何正確看待穩與進的辯證統一關系,又如何通過改革創新來打通二者并貫穿始終,總括起來說,就是“以改革保基本,以改革促提高”。
穩就是要有底線思維、防范環境風險,保基本的環境質量。有了這個穩,才能促進實現提高環境質量,而兩者都是要通過改革創新。改革創新自然會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改變既有的運行管理機制,在破舊迎新的過程中,自然會引發一些風險。但正是通過在此過程中風險有序釋放出來,改革創新本身也會更好地促進保基本,同時改革創新還會通過釋放新的活力和紅利更好地促提高。
如果把保基本片面地理解為改革創新讓路,甚至為求保基本而推遲改革創新,則不僅會錯失改革創新時機,還會進一步拖累提高環境質量。就目前而言,保基本反而更需要推進改革創新,如當前環境風險管理就對環境監管體制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統一監管標準和加強監管協調已成為共識,并將為下一步的監管改革奠定基礎。環境監管體制改革會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提供正的外部性,但順暢的監管傳導機制和內生約束同樣重要,而這就會在監管體制改革之外,又提出各種配套改革的要求。
大計謀而后定,大勢察然后行。銳意改革創新,不僅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引擎,更是開啟環保工作的鑰匙;不僅是保基本的力舉,更是促提高的托手。既要保基本促提高,又要銳意改革創新,關鍵是把握好度,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膽子要大,步子要穩。
保基本促提高、銳意改革創新,在新形勢下的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實施中,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保基本中促提高是根本。只有在保基本中促提高,才能為補齊全面小康的生態環境短板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使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任務順利推進。銳意改革創新是引領。只有銳意改革創新,才能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才能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保“基本”、實現“提高”。
保基本促提高、銳意改革創新,完成“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應當突出重點、扎實推進。要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把握主攻方向、抓住關鍵環節、精準發力突破,還要堅持不懈打基礎強基本抓基層,不斷夯實履行使命任務的基石;要深化質量管理和專項治理,努力打贏污染治理“三大戰役”,還要實行全程管控、維護生態安全,有效防范和降低環境風險;要加快實施一批國家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加大保護力度,還要強化源頭防控,夯實綠色發展基礎;要加強環境立法,強化環境監管執法,還要推進法治領域的改革向縱深發展,確保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規范化、有序化、制度化前行。
保基本促提高、銳意改革創新,在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領域改革進程中,應當統籌謀劃、有序推進。改革創新要注重順應人民群眾對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新要求。要推動實現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穩步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排污許可制實施步伐、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等,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既要注重總體謀劃,牽住“牛鼻子”,更要深入研究,抓好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使各項改革舉措相互配合、相互促進。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推行,以重點突破撬動全局,最大能量釋放改革創新紅利。
保基本促提高、銳意改革創新,為我們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改革提供了頂層設計,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注入了新的制度動力。只要我們把握方向、狠抓落實,牢牢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就必定能不斷深化改革、大膽創新,推動各項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